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 > 文化改變,學校改變

文化改變,學校改變

文化是學校的靈魂。一所學校應該建立、凝聚或傳承怎樣的文化?如果辦一所令人崇敬的學校,該從哪些方面著手呢?我想應該離不開「教室文化、教師文化及課程文化」。

教室文化。世界上沒有兩所完全相同的學校,也不存在兩間完全相同的教室。如果我們「忽略教室的多樣性和其中發生的事情的固有性,僅一般性地議論教學是非常空洞而沒有什麼意義的」。

教室文化,首先應該建立師生傾聽的文化。我們不難看到小學課堂回答問題是「嘰嘰喳喳」,到了初中、高中,學生表情麻木,幾近拒絕發言。何故?我們的教室是被動的,齊步走的,近似固化,而不是令學生喜歡的「潤澤的教室」或是「溫潤的教室」。這裡缺乏教師、學生「用心相互傾聽」,「學霸」掌握髮言的主動權,一些可能冒出來的互動、碰撞、交流已被扼殺在萌芽狀態了。理想的狀態應是:於生,既鼓勵學生髮言,又培養學生傾聽能力;於師,「應視學生的每一句話都如珠玉般的寶貴而給予尊重的態度,精心選擇那些能給每個學生留下深刻印象的言語來上課的講話方式」。

其次,教室文化是師生情感共振的文化。學生在教室里有有聲的和無聲的語言,當教師講課、提問、交流時,既要傾聽學生的有聲語言,又要捕捉學生無聲的語言,「竭力以自己的身體語言和情感與學生的身體動作和起伏的情感共振」。在這樣的教室里,學生與教師共生長,無疑都是幸福的。

再次,建立「學的文化」。一定意義上講,教師按自己的教學計划上課不是真正的上課,當教師面對學生,雙方產生學習共振,根據學情掌握教學進度,才是真正的上課。

教師文化。當下,我們稍微審視一下學校的教師生態,教師與學校、同事、家長的關係是否和諧呢?有的教師生怕自己的「教學秘籍」被同事「偷走」,不願與同事分享教學心得。如果打開教室的大門,建立師師之間的「合作性共事關係」,人人開放自己的教室,每年每位教師至少上一次公開課,建立起教師間公開授課的教研體制,每位教師作為教育專家而共同構建一種相互促進學習的關係,破除師師交流中教室的籬壁、學科的壁壘,3年後教師的專業成長將會發生何等的變化?不可估量!

課程文化。教科書是教師教學的工具,準確地說那只是「教」的課程,而不能等同於「學」的課程。傳統的學校教育,常常某一單元以「目標、達成、評價」而進行組織,是「階梯型」課程,難以滿足學生個體發展需要。如果創造以「學為中心」的課程,「把課程單元放在『主題、探究、表現』的模式中加以設計,而在教室中則要實現『活動的、合作的、探究的學習』」,教學效果將會完全不一樣。同時,開展綜合學習。即以現實的課題為中心組成單元,組成學習的課程,利用合作、探究、對話的方式,讓學生走進身邊這所「社會」大學開展課題或主題式學習。這種方式可謂是對學生自主性、主體性學習最大化的挖掘、檢驗與提升。

當學校建立了以上教室、教師、課程的文化,學校便成為學生相互學習成長的地方,成為作為教育專家的教師們相互學習成長的地方,成為家長和市民參與學習教育、相互學習成長的地方。於是,便形成了「學習共同體」;於是,從一間間教室里萌生出來的根植於學生、教師、社會和諧關係的教育「革命」,便「靜悄悄」發生了。

文化改變,學校改變。這就是佐藤學先生的《靜悄悄的革命——課堂改變,學校就會改變》,引出我對學校文化建設的思考。

(作者單位系湖北省黃岡市教育局)

《中國教師報》2018年07月04日第9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教育新聞網 的精彩文章:

教育調查:經合組織發布教師政策報告
教育頭條:挺起新時代的精神脊樑

TAG:中國教育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