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流量紅利時代已結束,解析Martech在中國的發展前景與痛點

流量紅利時代已結束,解析Martech在中國的發展前景與痛點

鈦媒體注:面對廣告投放低轉化率等困境,營銷人開始將目光轉向Martech。這個概念的提出者是營銷網紅Scott Brinker,所謂MarTech,就是Marketing Technology, Management。其中的Managment包括技術的管理,營銷人員的管理等等方面。

時趣(Social Touch) CEO張銳於上周接受了@Marteker技術營銷官 創始人的採訪,就技術對營銷產生的變化和趨勢、Martech應用的痛點等問題進行了分析。

現將全文推薦如下,略經鈦媒體編輯:

什麼是Martech?

在傳統IT的時代,技術在企業的應用,主要是用於產品創造、管理流程、效率優化等環節。那是屬於IBM、SAP的時代。

隨著互聯網、移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慧等技術的發展,消費者也實現了在線化,企業和消費者之間,要用大量的技術來解決各種各樣場景的問題,包括銷售的場景、品牌塑造的場景、消費者溝通的場景。

在這些場景中,所運用到的所有的技術和解決方案,就是Martech。

Martech的出現,其實是和Facebook、Twitter開放API是有很大關係的。之後出現一堆社交媒體管理軟體,然後社交媒體又開始和CRM、電商、客服、數據分析結合,帶來Martech的大爆炸。

差不多是從2011年開始。當時有三件事:

第一件事是微博用戶過了2億,所以算是國民級的應用了;

第二是微博開放了API,開始產生大量的數據,微博上的數據可以開放了;

第三件事,是有了企業藍V這麼一個產品,促進了企業必須在微博上有一個賬號。

這三件事奠定了中國Martech的起步。

首先是企業的營銷從以廣告為單一的核心,變成了廣告加運營;其次,數據變得很有意義了,因為微博的很多數據都能跟消費者的ID對應起來——原來的廣告數據,只是分析過後的數據,再利用的概率很低——微博上的很多數據是可以不斷再使用的。

做營銷軟體加服務的解決方案需要注意兩個很重要的點:

技術驅動

因為社交營銷的特點,營銷過程中很多服務、判斷、關鍵的環節,有數據來做支撐的,或者可以很快速的用大量海外數據來做決策的支持和分析、校驗。營銷有一個業務環節叫洞察環節,必須要有數據,看完數據之後再得出洞察。這是很明確的提升效率的方法。

強調技術結合創意

客戶最終要的還是解決方案,如果你一直給他一個工具,而不給相關的內容、策略和創意,他還是會覺得這是事倍功半的事兒。你就需要等更長時間,讓他慢慢發生行為方式的轉變。最終還是要選擇創意和技術結合的方案。


營銷自動化並不是萬能的

自動化的意思是,能夠把營銷的一些重複性的業務流程標準化、在線化,最終慢慢形成一些規則,來做一些自動化的判斷。它會極大的提升和每個消費者溝通機會的效率,不需要人的全程參與。

智能化是當數據量大到一定程度之後,可以不斷演進的演算法。智能化甚至能夠讓消費者覺得這是非常好的人機互動,他都不知道這背後到底是一個人還是一個機器。

但是創意是另外一件事情,所以創意是需要差異性,當所有人都一樣的時候,就不稱之為創意。就是人無我有,或者我跟別人不一樣,這才叫創意。創意的另外一個特點,它是無中生有的。創意不可能被機器來取代,這是人的優勢。

也許可以通過排列組合,就某種程度上是在做創意自動化,做一部分自動的工作,能讓流程效率變高,這是沒有問題的。但是真正的創造是不可能離開人作為主體的,人永遠是創造的主體。

但是技術的好處是什麼?就是可以不知疲倦,可以海量、可以快速。所以,當有些工作是需要24小時來做的時候,技術會發揮很大的作用。千萬不要忽略人的創造力,創意與自動化之間是不矛盾的。

Martech的前景與難點

流量紅利時代結束了

在流量紅利時代,所有人對營銷的理解就是如何能搞到便宜的流量,在營銷上的經營思路是以增量為主的,以媒介採購為核心。流量紅利結束了,大家開始從浮躁的追逐流量的心態中沉澱下來,想知道到底消費者要什麼。這是兩個完全不一樣的思路。

中國的商業和營銷整體的思想也在不斷成熟

很長一段時間內,廣告是不太被公司的經營管理者真正重視的。因為生意好做,大家認為增長可能是因為渠道下沉、或者產品創新,或者消費者剛好開始有消費能力了,而認為廣告起到錦上添花的作用。

甚有很多人認為,廣告給誰做都是一樣的。所以廣告行業才會滋生出來依靠關係來獲取客戶的打法。

在那樣一個草莽的時代,大家主要拼的不是技術,而是客戶關係,拼的是誰能忽悠。但是,流量紅利消失了,中國的商業進入到更加成熟的競爭狀態。大家在商業上要拼提供給消費者的附加值了。

比方說都是消費品,產品本質上越來越近似的,給消費者的附加值就變成了營銷要解決的核心問題,所以企業對營銷開始重視了,才會理解其實營銷不光是買廣告,還有很多其他事情需要去考慮。

這樣才會慢慢理解我們要做Martech,數據在哪裡、內部的流程是什麼、外部渠道是什麼、他們之間配合的效率是什麼樣的,開始思考這些問題。這是一個被環境逼迫的過程。

中國的Martech,發展成美國的生態,有兩個條件很重要:

客戶的變化

這幾年,2B市場發展非常快,出現很多新客戶。這些公司能夠持續經營發展,並且也有使用專業服務和工具,一些大企業決心做數字化轉型。市場擴大了,也就意味著供給需要增加。

供給有很多先天不足

2B行業需要人才供給的成長周期,先了解業務,才能看到業務的創新點在哪兒,才會去做新的公司。80%新公司都是賣給大公司,變成大公司解決方案的新亮點。

所以,需要時間來解決供應端的問題。中國2C行業的創業,循環已經很明確了,BAT出來的人自己做一個公司,BAT也願意投,過兩年可能把公司收購了。

美國2B生態系統的發展就是這樣的:

Saleforce是從Oracle出來的人創立的,而Saleforce收購的公司里,60%的公司都是Saleforce的人出去做的,Saleforce再買回來;

同樣,Oracle出去的人做的公司,除了Saleforce,還有另外一家公司叫Netsuite,做在線ERP的公司。後來Oracle就把Netsuite給買了,變成了現在Ocracle最大的SaaS的業務。

但是,2B的公司在中國正好是斷檔,因為中國第一代做傳統軟體的公司也沒有做的特別好,然後互聯網公司就起來了,一幫人都去做2C的事兒了,做2B的人相對來講就會少一點。


Martech的具體應用中該注意什麼?

其實各行各業普及速度都挺快的。業務在線化程度高的公司,肯定是最先使用的。2B行業中,今天比較領先的是IT公司,本身就是賣軟體、賣SaaS的公司。

然後,在線教育用的挺多的。其他互聯網公司更不用說了。只不過互聯網公司因為本身能力比較強,可能把一部分需要採購的Martech自建了。但是,趨勢也會從自建變成採購,這是很明確的。

基本上,所有的行業只要開始注重存量用戶的運營,比較在意基於數據來了解消費者,就一定會用Martech。一些大品牌在這方面會有非常明確的預算投入。過一段時間,行業做出更多成績,會有更大的投入進來。

對於一些廣告主的角度來看,應用Martech會有以下難點。

首先,公司部門的許可權劃分,還是有不清晰的地方。所以,到底怎麼用Martech這件事上,會出現沒有人來決策的問題。的確有一些管理者,對這些話題比較陌生,所以比較謹慎,這些都是很正常的。

另外,中國有一批服務商是不用技術的,也不感興趣,反而會成為客戶使用新技術的障礙。越大的品牌,他的服務商有可能是越傳統的。我參加過很多客戶的會議,發現阻礙客戶使用新的技術、甚至包括廣告媒介的力量,是今天那些比較傳統的營銷服務公司。

屁股決定腦袋,當他自己沒有獲取利益,就會阻礙客戶去使用。

在中國,營銷行業的知識更新速度很快。

對CMO來說,最重要的是保持對行業變化的敏銳,能夠及時獲取信息,並理解這些概念。

其次,還是會有專業的分工,在營銷行業中,甲方、乙方之間的專業分工,一定要想的非常清晰。因為市場上一直有個論調,甲方會把很多乙方的活兒自己幹了,自己建大市場部,自己in-house做技術開發,等等。

短期內,乙方自身的能力和速度趕不上甲方需求,所以甲方不得以自己去做,但是長期看完全不符合社會分工。你不可能是一家既能做好產品的公司,同時又是特別牛的營銷服務公司。

所以對CMO來講,更重要的事情還是要找好合作夥伴,特別是戰略性的合作夥伴。營銷行業的專業服務公司,必須要建立在對客戶的深入理解和掌握,對他全方面的信息掌握之上,才能夠真正提供有價值的服務。

選擇長期的、真正能夠變成戰略夥伴的合作夥伴,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否則他的工作也做不好。CMO不可能學會做所有的事情,這是毫無疑問的。

拋開可樂不說,為什麼Martech的人都必須要去為增長負責呢?

從數字化角度來看,Martech和sales就是合在一塊兒的。數字時代,內容背後就是銷售轉化。尤其是社交電商的發展,消費者看了一遍內容,就下單了。

所以,Martech和Sales的結合會越來越密切。

Martech的發展,會帶動企業的營銷從內容、品牌,到渠道、銷售轉化、忠誠度管理,這幾個環節會越來越快的實現閉環和融合,這會是Martech創造價值和效率的下一個機會點。

在營銷行業用技術改造的問題,其實是營銷行業的服務過程,是完全線下的,沒有在線化,高度依賴人的溝通和信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鈦媒體APP 的精彩文章:

拼多多回應商家集體維權:種種跡象表明,有人在背後推動
日媒頻傳iPhone砍單,實則是對日本供應鏈被取代的焦慮

TAG:鈦媒體AP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