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日本的文化是如何走向全球的!

日本的文化是如何走向全球的!

日本出線了,亞洲的獨苗。

2018年世界盃如火如荼,剛剛結束了小組賽的角逐——五個參賽的亞洲球隊中,日本成為了唯一的幸運兒。這支東亞的球隊,留給全球直播鏡頭印象最深的,除了球場上的表現,還有其觀眾賽後自覺清理現場衛生的畫面。

我發現了這樣一種現象:經濟比日本強的,球踢得沒日本好,球踢得比日本好的,經濟沒有日本強。第一、第二大經濟體美國和中國都沒進入世界盃決賽圈,32支球隊中,日本GDP最高,第四大經濟體的球隊、衛冕冠軍德國,則不幸地倒在小組賽階段。

俄羅斯世界盃現場的日本球迷

除了經濟、體育,這個東亞島國還在更深層次對全球人的生活進行著影響、滲透——我們將這種以日本為源地的帶有文化價值的產品、服務泛稱為「日系」,因領域不同,有人稱為日風、日式。

「日系」是什麼?

具體而言,不同領域的「日系」有著相應的鮮明特徵:

日系汽車:相比德系車的技術感、操縱性,日系注重以人為本,注重客戶的需求,日系車以高性價比佔領了更廣闊的平民市場。

日系餐飲:以「原味」為烹調原則,清淡、精緻、影響,注重視覺、味覺與器皿的搭配。中華美食文化博大精深,但在國際傳播上已經被日本領先:日本料理成功申報世界「非遺」;高檔餐館青睞日餐,米其林評級上的日料屢見不鮮;日本美食節目《深夜食堂》輸入中國,日料餐廳在中國已經有兩萬三千多家(2015年數據)。

日系動漫:日本是世界動漫強國,其動漫憑以劇情創新和特有的趣味性,征服了全球各大洲,形成了熱血戰鬥、美少女、美少男、萌寵、治癒系等標籤。

日系攝影:低飽和度、清淡的「小清新」「甜美風」,中國年輕人喜歡的寫真、風靡朋友圈的與雞湯文搭配的照片,多屬「日系攝影風格」。

日系清新甜美風格的寫真

攝影-上海人像

日系影響下改良的校服

日系設計:回歸自然、田園場景、米色+白色搭配,當下流行的「極簡主義」潮流中,日本產品佔有一席之地。

日系在哪裡?

在「佛系」「喪」「C位」里,在「深夜食堂」里,在「女子圖鑑」里,在無處不在的「便利店」里。

近幾年風靡世界的日式傢具裝修風格,中國各地爆紅的民宿多受其影響

當下的互聯網文化,很大程度上在被日系所影響:萌、喪、蘿莉、殺馬特、佛系等,皆首先濫觴於日本,進而風靡中國互聯網。這是當代的流行文化,日本對中國的深層次文化輸出,早在近代就開始了。

日語形成過程中,從古漢語中借用了大量辭彙。近代,日本在翻譯西方著作的過程中,創造了大量漢語辭彙,如社會、衚衕、同志、新聞、沙發、咖啡、邏輯,它們後來隨著兩國文化交流,而輸入漢語的母國。

1984年由上海辭書出版社出版的《漢語外來詞詞典》統計了日源漢詞887條,如哲學類的哲學、唯物論、唯心論、辯證法、世界觀、客觀、物質;政法類的政治、政策、方針、綱領、無產階級、社會主義、法律、警察;經濟類的經濟、消費、分配、金融、市場;常用詞有幹部、單位、環境、條件、速度、質量等,今天我們說話作文,離不開這些「舶來品」。

更早的古代,中國是文化輸出者,日本是引進者。漢唐時期,日本以中國為師,也以其他強國、強敵為師,在學習的過程中不斷壯大自己,甚至在經濟科學教育等諸多領域把歐美許多強國甩在後面——這種以強國為師的態度的成果之一,就是日系在世界上的風靡。

古代東亞陶瓷貿易地圖

圖源:東光書店2013年出版

右下角為遣唐使路線圖

近代東亞地區貿易路線圖

圖源:東光書店2013年出版

2010世博會期間,日本媒體將本國參會行動視為「當代遣唐」,可見中國唐代文化對其影響之深。日語仍將世博會沿襲近代說法,稱為「萬國博覽會」

地理上一衣帶水,文化上一脈相承,歷史上愛恨糾纏——中日這對「無法搬家的鄰居」,日本文化的「根」源出中國,中華文化的「果」開遍日本。與歐美國家比起來,同屬東方文化體系的日本,是一面更好的鏡子。我們中國古代講究「知己知彼」,近代呼籲「師夷長技」。

今天的我們應該正視「日系」的成功,像古代日本那樣,向強者取經,用東方文化的智慧,解決當下的困境。

從哈唐到哈日

在中國,有一個群體被稱為「哈日族」——不同的人群,對它有不同的解讀。這裡的哈日,不同於諂媚的「親日」、更不是腦殘的「精日」。它說的是,純粹對日本產品、文化比較青睞的群體。按照今天「哈日」的說法,古代的很多日本人應該是「哈唐族」「哈宋族」

日本動漫里常有書法與《論語》等儒家文化元素

「哈日族」現象始於近代,是中國發憤圖強,向強國學習所形成的留學生群體,如清末孫中山、蔣介石、周恩來、李大釗、郁達夫、陳獨秀、郭沫若等人,是早期「哈日族」代表人物。周恩來雖然在日本學無所成,但「自從來日本之後,覺得事事都可以用求學的眼光看日本人的一舉一動、一切行事」,而且生活上毫無「違和感」,甚至對日本餐中多魚也「甘之如飴」,感覺「大似吾家鄉食魚風味」。

最早的中山裝,民國時期的男女校服,也是留日文化交流帶來的成果——細心的人會發現,民國劇中校園裡的黑色校服,與日本近代校服,幾乎制式相同。

日本對中國的文化輸出並未就此結束。

70後喜歡山口百惠、高倉健、真由美,大老闆騎本田王,小老闆騎鈴木王,攢錢買卡西歐手錶,結婚有台進口松下電視機很有面子;80後喜歡阿童木、一休哥、恐龍特級克賽號,買酒井法子的海報,在《東京愛情故事》的影響下樹立了愛情觀;90後們,則伴隨著美少男、美少女的日系動漫成長;00後的時代,《東京女子圖鑑》等系列日劇,都催生了帝都、魔都版的「女子圖鑑」出爐。

當然,中國剛改革開放時,日本產品的確很好很強大,而且當時中日兩國剛剛建交,處在「蜜月期」。從20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中國對日感情出現惡化趨勢,雙方進入「相互看不順眼又不願分家」的鬧心階段。儘管如此,日本產品和日系文化,在中國人衣食住行里的存在感並沒有減弱:

「衣」:有將沒有特色作為最大特色的優衣庫、宮崎葵代言的CROSS COMPANY等;

「食」:有將自然原味作為「殺手鐧」、色香味器和諧統一、講究五色五法五感的日料,以及在養胃後還可以養眼養心的日本電視劇《深夜食堂》和《孤獨的美食家》等;

「行」:有性價比高、技術含量大、節能環保、逢釣必被砸的豐田、日產、本田、斯巴魯、馬自達等;

「住」:有時下最火的日式家裝設計等。

中國民俗學開拓者周作人說過:「中國房屋與西洋的相同,都是宜於華麗而不宜於簡陋。一間房子造成,還是行百里者半九十,非是有相當的器具陳設不能算完成。日本則土木功畢,鋪席糊窗,即可居住,別無半點不足,而且還覺得清疏有致。」

日系輸入中國,見證著審美的流變:中國人的家,先是「山寨歐洲宮殿式」,然後「紅木政府高官式」,接著「韓劇小碎花田園式」「藍白加做舊瓷磚地中海式」——轉悠了一圈後,終於不得不認同周先生的話,開始向著崇尚原木傢具、自然簡約的日式風格靠攏。

這種風格不能完全說是日本人的——因為它們身上,總能看到古典中國的影子。所謂「日系」,其實是古典東方美學+現代實用科學的結合

日系,販賣的是生活方式

日系,不等同於崇拜日本或崇尚日貨——它的,是體現在現代都市人的生活方式上,它是一種風格、一種格調、一種審美,只不過當代被日本發揚光大,才被貼上了「日系」標籤。

當下、選擇「日系」的中國人越來越多,國內出現了專門介紹「日系」生活的雜誌,比如毛《日和手貼》雜誌。日本生活美學大師們的書籍在中國也非常暢銷,比如松浦彌太郎的《100個基本》、山下英子的《斷舍離》、鹽野米松的《留住手藝》

其實,中國人對於生活方式的研究古就有之,比如唐朝已有琴、棋、書、畫「四藝」的提法,到了宋代,又增加了鬥茶、插花等雅事,在明末清初,由於政局黑暗,知識分子普遍選擇獨善其身,以雅事排遣情緒,於是出現了大量近似於「生活指南」、「生活美學」的書籍,比如《長物志》《瓶史》《陳氏香譜》,李漁的《閑情寄偶》更是堪稱百科全書式的生活美學指南。

然而,現代中國人的生活方式始終是隨波逐流,只有極少部分人能接觸到中國古代對生活方式的研究,卻也只停留在研究上,沒能多方面的實踐於生活。相反,這種理念被日本人抓住了。

日本存在很多「生活形態提案店(Life StyleStore)」——店裡與其說是販賣品牌,不如說是販賣一種生活方式,通過產品設計來影響消費者的精神和追求,比如大家最為熟悉的無印良品。

無印良品就是一個專門為反名牌而誕生的品牌,提倡的是簡約、樸素、舒適的生活方式,它還專門成立了「生活研究所」,分別針對清潔、收納、綠色、旅行、防震、禮物、睡眠、水、衣服版型等與生活息息相關的話題,展開了更為深入的思考,將最為平實的家常事兒,甚至是吃喝拉撒睡,都提升到了禪學、美學的高度,成功詮釋了——叫比產品更能抓住人心的是品牌,比品牌更能抓住人心的是生活方式。

2013年6月,我曾採訪過無印良品的董事長松井忠三。他對我說:「無印良品,是東方禪宗美學的日常化與普及化,是日本經濟高速成長期結束後的消費者的意識、需求的變化為無印良品的誕生提供了契機。」

在消費爆炸、名牌泛濫的經濟高速期,無印良品就猶如一陣清風,將人們從這高速運轉的喧鬧世界裡拉向一種慢生活(slow life),讓人們意識到摒棄華麗,簡單、乾淨,才是最美好、最理想的。

眼下的中國,也正處於經濟高速成長期,所以無印良品的出現,就像是在浮華大地上生出了一棵大樹,很快就擁有了一大批擁躉。我想,這也是無印良品將全球最大的旗艦店選擇開在了中國成都的理由吧。

國內的有位朋友到日本兜了一圈後,會對我感慨:「這個曾經對中國進行過野蠻侵略的鄰國,如今的生活質量之高,生活方式之講究、之精緻,真是讓人膛目結舌。」

是的,不論你願不願意承認,在日本生活,你都會時刻、隨處體會到:用細節將日子過成了詩。

充滿設計感和儀式感的日系產品,讓渴望買到真正有價值又能延續的東西的中國消費者有了歸屬,同時也教會了消費者把錢花在別人看不到的地方,買少而精的東西。

日本人也一度迷失。

1916年,正在訪問日本的哲學大師泰戈爾,也曾眼見日本在全面追求西化,曾痛心地說:「假如什麼都不展示,可以說這是民族的罪惡,比死亡還要壞,人類歷史對此也是不會寬恕的。」

2015年6月24日,日本建築設計大師隈研吾接受我的專訪時說:「從明治時代開始,日本就將西方視為學習榜樣,對其建築風格亦步亦趨。日本不能一味地追隨下去了,已經到了需要尋找新的價值觀的時代了。」

如今的隈研吾每接到一單項目,都會花上大量的時間對周邊的環境和自然風貌進行考察、研究,在此基礎上決定使用什麼材料,最後才是畫設計圖,這樣做是將環境考量放在第一位,減弱建築物與周邊環境的衝突感,讓新誕生的建築能夠契合,甚至融於大環境中。

與此同時,他還嘗試在建築中增加木材、紙、竹等天然材料、傳統材料,讓光、風和空氣能夠自由的在建築物里流淌,帶出簡而能遠,淡而有味的禪意,秉承的是一種重人文、親土地、和環境互動,與自然調和的理念。

對於近年來歐美「三流」建築設計師們在中國大地留下的不及格作品,以及中國步日本後塵,盲目追隨西方建築風格的傾向,他都顯得耿耿於懷。

在我去石川縣能登半島考察日本塗漆藝術領域唯一的「重要無形文化遺產」,也就是非物質文化遺產「輪島塗」,以及採訪「輪島塗」第八代傳人一後晴之時,一後先生也有說過,「輪島塗僅僅制坯就需要兩個月以上的時間,然後再花上半年的時間,進行70道到100道以上精細的工序,再通過沈金、蒔繪等高難度技法,將漆器上升至傳世精品。我要感謝中國,在中國的唐、宋、元、明、清時期,日中兩國都有大量的漆藝交流,蒔繪就是由中國的戧金法改良而成。

「遺憾的是,我聽說戧金法在現在的中國已經失傳了。輪島塗在日本的花道、香道、茶道等傳統文化活動中頻繁登場,沒有輪島塗做承載和裝點,這些日本傳統文化也會相對失色很多。」

日本遊戲界的傳奇人物、「英靈殿」的鬼才大師板垣伴信, 也在個人專訪中對我說過:「遊戲雖然是現代社會的產物,但我在設計中也融入了很多中國先哲們的智慧,以此來溫故而知新,讓智慧在遊戲中永生。」

隈研吾、一後晴之、板垣伴信這三位「日系」代表人物的話里,其實都隱含了「日系」之所以吸引人的原因所在——對自然的皈依、對中國傳統的學習和發揚以及將禪宗美學應用於日常。

說到禪宗美學,日本在空間、產品設計、生活理念上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侘寂」,即去掉一切浮華,保留最本質、最簡單的東西。其實,很多人不知道,日本的「侘寂」,恰恰於中國宋代

可以說,喜歡、崇尚「日系」,某衝程度上說,本是對我國古典傳統美學的一次「回歸」:長期以來,我們自己沒能系統化、生活性的繼承、發揚這種傳統美學,於是大家才紛紛到「日系」里找尋歸屬感。

日系,已滲透到歐美世界

事實上,現在不僅中國人喜歡「日系」生活方式,歐美國家的設計師也在向「日系」美學看齊。

比如梵高等藝術大師的繪畫作品,曾從日本浮世繪中汲取營養;做過建築設計師的產品設計師托馬斯?格里姆的地毯系列,靈感就是日本的木刻版畫;繪畫和壁紙品牌Farrow & Ball也受日本傳統工藝影響設計了四種壁紙;倫敦設計師愛瑪?皮斯克2009年整整一年時間都在日本中部的美濃市向傳統匠人們學習如何製作和紙,並將和紙與傳統鍍金技術鏡像反繪結合,可以用於從桌面到牆紙等任何錶面。

民族的未必是世界的,但世界的一定是從民族而來。日本工藝里對傳統文化和原材料的根深蒂固的尊重與謙遜,對設計的敬畏感,正是打造生活美感的基礎。

國際藝術家奈良美智、草間彌生合作的創意團隊GRAF的設計原則,就是創造「最少量」的生活方式,認為「人的生活中有太多累贅的、沒必要的生活,其實我們真正能用到的還可以更少。」時下流行的「極簡主義」潮流,即是對日系審美的呼應——儘管這種思想濫觴於歐洲。

政府買單,全球推廣日系

「日系」的風靡和受眾之廣,除了它本身就具備在生活中潛移默化,潤物細無聲的滲透力、感染力外,日本政府近年來的推動也功不可沒。

日本地形圖及主要城市地理位置

日本主要行政區劃及其在亞洲的地理位置

底圖:國家測繪地理信息平台

2015年1月,日本政府啟動了專家會議「酷日本戰略推進會議」,以日本的大眾文化和生活方式為賣點,在旅遊、飲食、音樂、設計四個領域推動日本產品和文化等的出口。當年第一季度,由政府和企業合作設立的「酷日本機構」基金總額達到406億日元,其中政府出資300億日元。

僅以推行飲食為例,目前全球有約5萬5000家的和食店——其實,90%以上不是日本人經營的。某些在當地頗有人氣的海外和食店裡,還出現了用醬汁來代替醬油,用蛋黃醬來代替味噌等的可笑現象。

為了不讓這些「山寨」和食店影響日本和食的口碑以及文化內涵,日本政府從培養人才入手,在東京設立飲食教育機構「飲食研究生院」,培養可以赴海外開設和食店的國內人材,同時還放寬簽證條件,從各國引進一批廚師專業的留學生,安排他們在日本學習地道的和食製作手法,條件是這批特招生畢業後不可以在日本就業,要回到自己國家從事與擴大、發揚和食文化、日本文化相關的工作。

曾有一位日本人對我說過:「我知道中國有一句話,叫做『背著一口中華炒菜鍋,就可以走遍天下』,但是那樣做出來的中餐,只是為了維持生存,但日本的和食,無論吃與做,都是在推介一種傳統文化。」

這番話,雖然刺耳,也還是值得回味。

當然,日本出品也並不都是精品,日本文化中的消極成分,也不可避免地輸出至中國。就像古代日本引進中華文化時,主動摒棄了纏足、宦官等糟粕一樣,我們也要主動對日本文化中的「負能量」進行抵制——不可否認,日本社會亞文化中的猥瑣流、重口味等,已經影響了我國廣大城鄉地區,所謂「殺馬特」文化,就是一例。

中國可以成功複製嗎?

如果我們僅僅是繼承傳統,將京劇、漢服、工藝等當成符號去標榜,而不是真正納入現代的日常生活,那我們文化獨特性就很難體現,所謂的傳統,也不過是過去遺留的文物。

在日本的經濟高度成長期里,日本人的消費觀念也曾膨脹,曾像今天的中國人一樣,全球收購高價藝術品,在歐美國家留下了「買油畫跟買明信片似的」笑談。但如今,日本給生活做減法的「日系」生活方式卻風靡多國。眼下的中國,已經從「中國製造」向「中國創造」時代轉型。

我們欣喜地看到,被稱為「中國新四大發明」的高鐵、支付寶、共享單車和網購,已經走出國門。不過,它們的輸出,還沒有形成鮮明的烙印和文化價值。中國產品的文化價值的輸出,任重道遠。

我們需要反思,但沒必要氣餒。因為日系的傳播,也經歷了艱辛挫折,然後才完成了破蛹化蝶。不止一位日本政界、經企界、文化界人士在接受我的採訪時強調過:「日本最大的強項,就是先模仿再突破最後做到最好!」

目前很多人中國人對「日系」生活方式的傾心,對其學習,還停留在物的模仿階段——我們需要繼續突破,創造出新時代屬於我們的「華系」或「中系」,就像當年的金字招牌「唐風」那般。

畢竟,「日系」根植於中國的傳統美學——日本人能駕馭的,我們何嘗不能做到?

簡介

蔣豐

生於北京,北京師範大學歷史系畢業、日本九州大學碩士。現任中文版《日本新華僑報》總編輯、日文版《人民日報海外版》日本月刊總編輯,被稱為「評介日本第一人」。

版權聲明

「大地理館」文章,請與我們聯繫,文、圖務必

地圖、圖表標註者均為「大地理館」,嚴禁未經允許用於他處

文章圖文嚴謹抓取、複製,一經發現將視為侵權,堅決投訴到底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少年念北城 的精彩文章:

TAG:少年念北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