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諸葛亮為什麼不同意魏延從子午谷襲擊長安計劃?原因竟是為了……

諸葛亮為什麼不同意魏延從子午谷襲擊長安計劃?原因竟是為了……

賴正直 時拾史事 昨天

諸葛亮為什麼不同意魏延從子午谷襲擊長安計劃?原因竟是為了……

本賬號系網易新聞&網易號「各有態度」簽約賬號

——(不定期更新的)談談三國騎兵(4)

三國史上有一個經常令人爭論不休的謎題。

《三國志·魏延傳》注引《魏略》載,在諸葛亮進駐漢中,準備出兵北伐時,魏延獻計:「今假延精兵五千,負糧五千,直從褒中出,循秦嶺而東,當子午而北,不過十日可到長安。(夏侯)楙聞延奄至,必乘船逃走。長安中惟有御史、京兆太守耳,橫門邸閣與散民之谷足周食也。比東方相合聚,尚二十許日,而公從斜谷來,必足以達。如此,則一舉而咸陽以西可定矣。」

但諸葛亮沒有採納魏延的建議,令魏延憤憤不平。自古以來就一直有不少人認為,魏延之計勝算很大,諸葛亮竟然不用此計,是非常失策的。還有人汲汲於分析諸葛亮為什麼不用魏延之計,是性格謹慎不願冒險?還是看不起魏延的部曲出身?或是有意壓抑不是嫡系的魏延出頭?

諸葛亮為什麼不同意魏延從子午谷襲擊長安計劃?原因竟是為了……

歷史不能假設。魏延之計的可行性究竟如何,現在已無從探討。但諸葛亮並非不明事理之人,他之所以否決魏延的方案,必有一定的依據和理由。今天,我們打算從騎兵的角度來談談諸葛亮為什麼不採納魏延之計,這就要從蜀漢騎兵部隊的基本情況說起了。

蜀漢有騎兵嗎

《三國志》中關於蜀漢騎兵的直接記載很少。那麼,蜀漢有沒有騎兵部隊呢?

答案是有的。《三國志》中雖然缺乏直接的記載,但還是有間接的資料透露了蜀漢騎兵的一些情況。

1劉備有管理、指揮騎兵的經驗

《三國志·先主傳》載:「先主不甚樂讀書,喜狗馬、音樂、美衣服。」

劉備是幽州涿郡人,幽州漁陽、上谷等地盛產良馬,在兩漢時期是著名的突騎兵的來源地,涿郡緊鄰漁陽、上谷兩郡,劉備受當地以騎射為樂的彪悍風氣影響,不愛讀書而喜歡斗狗、賽馬,是很正常的現象。

諸葛亮為什麼不同意魏延從子午谷襲擊長安計劃?原因竟是為了……

劉備在起兵之初得到販馬的富商張世平、蘇雙的資助,他既然與販馬商人結交,必然對馬的管理、訓練耳濡目染,就算不十分精通,也應是相當熟悉的。

劉備還曾投奔公孫瓚,任別部司馬。公孫瓚的部隊以騎兵見長,騎兵戰術也具有與眾不同的特色。以劉備的見識和資質,在公孫瓚的部隊中學會一些騎兵作戰的戰術,積累一些經驗,當不在話下。

《三國志·先主傳》載,劉備在救援徐州陶謙時,「時先主自有兵千餘人及幽州烏丸雜胡騎」。劉備不但有一些騎兵部隊,而且騎兵成員主要是幽州的烏桓人,另有少數鮮卑、匈奴等民族人士。烏桓突騎是當時有名的精兵,劉備手下的烏桓騎兵雖然數量不多,但在戰鬥力上應該是比較強的。

《三國志·先主傳》載,劉備在投奔劉表後曾對劉表說:「吾常身不離鞍,髀肉皆消。今不復騎,髀里肉生。」這也說明劉備常常騎馬作戰,對管理、指揮騎兵的工作非常熟悉,也很有感情,以致於一旦離開了騎兵部隊,便會黯然神傷。

諸葛亮為什麼不同意魏延從子午谷襲擊長安計劃?原因竟是為了……

2劉備手下有一批騎兵將領

劉備手下有一批騎兵將領,早期的以關羽、趙云為代表。關羽、趙雲都曾在公孫瓚的軍隊里接受過騎兵訓練,掌握了幽州突騎的核心戰術。關羽的作戰風格以奔襲、突擊見長,被曹操讚許為「曉達軍事」的溫恢曾說:「關羽驍銳,乘利而進,必將為患」。對關羽的騎兵戰鬥力給予高度評價。

而趙雲主要負責率領貼身護衛劉備的警備騎兵。《三國志·趙雲傳》載,趙云為「先主主騎」。《三國志·先主傳》載,曹操東征劉備時,「候騎卒至,言曹公自來。備大驚,然猶未信。自將數十騎出望公軍,見麾旌,便棄眾而走。」曹操攻佔襄陽後,以精騎五千追擊劉備,「先主棄妻子,與諸葛亮、張飛、趙雲等數十騎走」,可見趙雲常常率領著一支數十騎規模的騎兵時刻警備,形影不離地保衛劉備。

諸葛亮為什麼不同意魏延從子午谷襲擊長安計劃?原因竟是為了……

劉備入蜀後積極招降馬超,也是出於培養騎兵將領的需要。劉備出身幽州,對騎兵的作用有著深刻的認識,但他輾轉南方,騎兵將領人才凋零,這使他不得不寄希望於出身涼州、善用騎兵的馬超。

劉備之重用馬超,不僅是看中馬超一人,更是看中馬超代表的涼州軍事集團所掌握的騎兵戰術和經驗。馬超死後,諸葛亮繼續重用馬超之弟馬岱,馬岱得以位至平北將軍、陳倉侯,是蜀漢僅有的極少數得封縣侯的重臣。

3蜀地產馬

蜀地產馬,這一事實往往被人們所忽略。

《史記·貨殖列傳》就有記載:「巴蜀亦沃野……,西近邛笮,笮馬、旄牛。」《三國志·龐統傳》注引《九州春秋》載,龐統對劉備說:「今益州國富民強,戶口百萬,四部兵馬,所出必具。」可見東漢末年蜀地所產的馬數量非常可觀。

諸葛亮為什麼不同意魏延從子午谷襲擊長安計劃?原因竟是為了……

《三國志·孫桓傳》,孫桓參與攻打關羽的戰役,「誘羽餘黨,得五千人,牛馬器械甚眾。」可見關羽在荊州依然很重視發展騎兵,積蓄有大量的馬匹。荊州本地不產馬,而關羽與曹操、孫權的關係都很緊張,關羽的馬不可能大量來自曹操或孫權,因此,關羽的馬,只能是益州所產的蜀馬。

《三國志·孫權傳》載,蜀漢鄧芝出使東吳,「致馬二百匹」。蜀漢一次就送給東吳200匹馬,可見當時蜀漢的馬匹數量非常充足。《華陽國志·後賢志》載,蜀漢李密出使東吳,孫權問蜀馬有多少,李密對曰:「官用有餘,民間自足。」也足以證明蜀漢馬匹之多。顯然,如果不是益州本地所產,是不可能有這麼多馬的。

蜀漢騎兵部隊的問題

按照上面說的情況,蜀漢有馬、有人、有經驗,本來應該兵強馬壯才對,但蜀漢的騎兵在歷史上的存在感卻很弱,這是為什麼呢?

1騎兵部隊人數較少

蜀地雖然產馬,但所產的馬種為西南馬

西南馬屬山地小型馬,大多體型短小精悍,關節堅強,蹄質堅硬,擅長在山地行走。這種馬耐力強,但速度不快,主要用來翻山越嶺及馱運重物。但《建康實錄》中有「王僧辯本乘巴馬以擊侯景」的記載,「巴馬」即「巴蜀之馬」的意思,南北朝時還有童謠稱:「可憐巴馬子,一日行千里」。可能是巴蜀的西南馬中也有少數體型較大、奔速較快的,可以挑選出來用於騎兵作戰。蜀漢的騎兵大概就是以這種蜀馬為主,因而數量不會太多,騎兵部隊規模不會太大。

《三國志·後主傳》注引《諸葛亮集》載,諸葛亮北伐前,劉禪下詔書給諸葛亮稱:「今授之以旄鉞之重,付之以專命之權,統領步騎二十萬眾,董督元戎,恭行天罰,除患寧亂,克複舊都,在此行也。」這裡所說的「步騎二十萬眾」,如果按照袁紹在官渡之戰時「精卒十萬,騎萬匹」的10:1步騎比例,則蜀漢北伐大軍中應有兩萬左右的騎兵。但綜合考慮到蜀漢能夠控制的戶籍和人口數量(《三國志·後主傳》載,蜀漢滅亡後,「遣尚書郎李虎送士民簿,領戶二十八萬,男女口九十四萬,帶甲將士十萬二千,吏四萬人」),這一數字很可能是誇張渲染之詞。

諸葛亮為什麼不同意魏延從子午谷襲擊長安計劃?原因竟是為了……

諸葛亮在《後出師表》中向劉禪彙報的情況可能更接近於事實:「突將,無前,賨、叟、青羌散騎、武騎一千餘人,此皆數十年之內所糾合四方之精銳,非一州之所有,若複數年,則損三分之二也,當何以圖敵?」

這裡所說的「突將」即突騎,主要是早年跟隨劉備的「烏桓雜胡騎」及其後代。「無前」又稱「無當」,據《華陽國志·南中志》載,諸葛亮曾「移南中勁卒、青羌萬餘家於蜀,為五部,所當無前,號為飛軍。」可見這是一支由南中蠻和青羌組成的部隊,名為「無前」或「無當」,名將王平曾任「無當監」,即「無當軍」的統帥。諸葛亮在表中將無前(無當)與突將、武騎、散騎並列,表明無前(無當)也是一支騎兵部隊。此外還有由賨、叟、青羌等西南民族人士組成的武騎、散騎,這些部隊被諸葛亮稱為「此皆數十年之內所糾合四方之精銳」,是蜀漢騎兵的精銳主力。

諸葛亮為什麼不同意魏延從子午谷襲擊長安計劃?原因竟是為了……

但是,這些騎兵部隊雖然號稱精銳,但數量極少,只有一千餘人。而且這些部隊來源複雜,很難持續補充。諸葛亮一想到這一千餘人將來還會有很大的損失,就痛心不已。可見蜀漢騎兵部隊的規模並不會太大,就算還有其他一些非主力的騎兵,全部騎兵部隊大概也就是兩三千人規模,最多也不會超過五千。

2缺乏騎兵將領人才

劉備手下雖有一些騎兵將領,但總體來說善於統領騎兵的高級將領還是太少。

關羽本人確實戰力出眾,但他沒有培養出像樣的繼承人,人才結構出現斷層。趙雲固然也是統領騎兵的好手,但他大部分時間是負責劉備的警衛任務,對正面戰場的影響不大。其餘張飛、黃忠、魏延等人都沒有出色的騎兵作戰戰績,應該是不太擅長騎兵。

劉備入蜀後雖然接納了馬超的涼州軍事集團,但馬超的部隊已是被曹操打剩下的殘部,精銳所剩無幾。馬超本人也已經意志消沉,而且因為不是劉備嫡系,行事小心謹慎,彭羕的幾句牢騷話就讓馬超驚慌失措,坐立不安,只能以告密賣友的方式來自證清白,此時的馬超已不可能在劉備軍中有所作為。諸葛亮後來雖然重用馬岱,但馬岱的能力和威望遠不如馬超,而且馬岱可能也有和馬超同樣的心理,不願意過於出頭。因此,蜀漢雖然出現過關羽、趙雲等幾個有名的騎兵將領,但從總體上看,騎兵將領隊伍中出眾之才不多,後繼乏人,可以說是嚴重的人才短缺。

3騎兵戰術思想落後

《三國志·先主傳》注引《諸葛亮集》載,劉備在給劉禪的遺詔中說:「可讀漢書、禮記,間暇歷觀諸子及六韜、商君書,益人意智。聞丞相為寫申、韓、管子、六韜一通已畢,未送,道亡,可自更求聞達。」從遺詔看,劉備十分推崇《六韜》一書。劉備不僅要求劉禪讀《六韜》,而且還讓諸葛亮抄寫《六韜》給劉禪。

諸葛亮為什麼不同意魏延從子午谷襲擊長安計劃?原因竟是為了……

據現代考證,《六韜》一書偽稱姜太公著,其實成書於戰國時期。《六韜》中固然包含著實用的古代軍事智慧,但其中關於騎兵的觀點主要反映了戰國時期的普遍看法,以東漢三國時期騎兵的發展狀況來看,《六韜》中關於騎兵的觀點是很落後的

例如《六韜·均兵篇》中談到戰車和騎兵作用,說:「車者,軍之羽翼也,所以陷堅陳、要強敵、遮走北也。騎者,軍之伺候也,所以踵敗軍、絕糧道、擊便寇也。」在《六韜》的作者看來,戰車才是衝鋒作戰的主力,擔任著突破敵軍防線、與敵軍主力正面決戰、追擊敗逃敵人的任務,而騎兵的作用只不過是「伺候」(偵察情報)、「踵敗軍」(跟蹤敗逃的敵軍,僅僅是跟蹤,有別於戰車的「遮走北」)、「絕糧道」(利用機動性破壞敵軍後勤補給)、「擊便寇」(與小規模的敵軍機動部隊作戰),起的是輔助作用。

劉備之所以推崇《六韜》,很可能是不加區分地接受了《六韜》關於騎兵在戰場上只起輔助作用的思想,這說明劉備雖有統率騎兵的經驗,但並未認真加以總結提高。騎兵戰術思想的落後,大概也是劉備手中雖有騎兵卻少有出色戰績的原因之一。

諸葛亮的應對措施

針對劉備時期蜀漢騎兵存在的問題,諸葛亮採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來加強騎兵部隊建設。

諸葛亮為什麼不同意魏延從子午谷襲擊長安計劃?原因竟是為了……

1開拓軍馬來源

益州地區雖產有蜀馬,但質量不能滿足騎兵作戰需要,為此,諸葛亮決心從三個方面開拓騎兵所需的軍馬來源。

一是南中地區。三國時期的南中大體相當於現在的雲南省,其地自古產滇馬,滇馬與蜀馬同屬西南馬種,但更適於騎乘。唐人樊綽《蠻書》載:「自瀾滄江以西,其種並是望苴子,俗尚勇力,土又多馬」,「男女勇捷,不鞍而騎,善用矛劍,馳突如神。」雖然說的是唐朝的情況,但云南產馬及當地人善於騎馬的傳統是自古以來就存在的。事實上,諸葛亮在平定南中後,「賦出金銀丹漆、耕牛戰馬,給軍國之用」,「充繼軍資,於時費用不乏。」獲得了很多馬匹,為後來出兵北伐打下良好基礎。

二是涼州地區。涼州隴右河西地區歷來盛產良駒駿馬,《漢書·地理志》稱「涼州之畜,為天下饒。」《史記·貨殖列傳》載:「天水、隴西、北地、上郡與關中同,然西有羌中之利,北有戎翟之畜,畜牧為天下饒。」涼州隴右地區所產之馬為河曲馬種,秦始皇滅六國的騎兵所用的軍馬,大部分是河曲馬。

所以涼州是諸葛亮心心念念惦記著的地方,就是為了這裡的馬匹和牧場,可以為蜀漢提供更為充足且質量更高的騎兵軍馬來源。因此,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就選擇了涼州的天水、南安、安定三郡,目的不言而喻。

諸葛亮為什麼不同意魏延從子午谷襲擊長安計劃?原因竟是為了……

說到這裡,諸葛亮為什麼不採納魏延之計這個問題也就很容易明白了。諸葛亮考慮的問題和魏延根本不在一個層面上。

魏延著眼於如何攻佔長安並鞏固這一據點,而諸葛亮的著眼點更為宏觀一些,他還要考慮軍隊的後勤補給以及可持續發展,所以他關心的不是長安一城一地的得失,而是打算先取得涼州,獲得穩定優質的軍馬來源,建設一支高素質的騎兵部隊,再來與曹魏爭關中。所以諸葛亮不採納魏延的計策,而是「安從坦道,可以平取隴右,十全必克而無虞。」諸葛亮說得很清楚了,他的目標是隴右,而不是長安。這裡並不是說魏延的智謀不如諸葛亮,只是魏延作為下屬沒有領會上級領導的意圖,他們的戰略目標完全不一樣,諸葛亮想打涼州,而魏延想打長安,諸葛亮不採納魏延的建議是很正常的結果。至於兩人的想法哪個更高明一些,那就任由後人評說了。

三是氐、羌地區。諸葛亮第一次北伐不成,於次年出兵攻克武都、陰平二郡(亦屬涼州),並招降了當地的氐、羌族人。後主劉禪下詔為諸葛亮表功,稱:「今歲爰征,郭淮遁走,降集氐、羌,興復二郡,威鎮凶暴,功勛顯然。」將諸葛亮招降氐、羌的功績與擊退郭淮、攻克二郡相併列,這說明蜀漢朝廷對招降氐、羌非常重視。原因無他,就在於氐、羌人善於游牧養馬,擁有大量的馬匹。

諸葛亮為什麼不同意魏延從子午谷襲擊長安計劃?原因竟是為了……

據考證,漢代羌人所養的馬種是浩門馬,它原產於青藏高原東北部,長期適應高原環境,體質粗糙結實,是挽乘皆宜的優良品種,並以善走「對側步」著稱,這種步伐可使騎手減輕顛簸之苦,有的馬種需經過調教才會走,有的則是天生遺傳就會走。浩門馬以及傳入河西走廊後形成有名的岔口驛馬,都是天生會走「對側步」的好馬,俗稱「胎里走」。生活在青藏高原的羌人,約在三、四千年前就在湟水流域至青海湖周圍游牧,放養包括馬在內的各種牲畜。周秦時所稱的「西蕃馬」,《穆天子傳》記載周穆王西巡各地所獻的馬,以及《竹書紀年》中周孝王五年西人來獻馬,即是羌人所培養的良馬。《後漢書·段潁傳》載,段潁鎮壓羌人起義,凡百八十戰,獲馬、牛、羊、駱駝四十萬七千五百。平均算下來得馬十萬匹以上,可見羌人養馬數量之多。

武都、陰平本是小郡,只需偏將陳式就足以攻下,但諸葛亮為了維持這一戰果,不惜親率大軍逼退魏雍州刺史郭淮,可見諸葛亮非常重視從武都、陰平的氐、羌那裡獲得優良的浩門馬。

2重用騎兵將領

馬超死後,諸葛亮繼續重用馬岱,以充分調動涼州軍事集團的積極性,利用他們來發展蜀漢的騎兵部隊。但此時涼州軍事集團已是強弩之末,且馬氏兄弟在蜀漢地位尷尬,很難有所作為。諸葛亮體諒馬岱的難處,於是他另闢蹊徑,提拔了另一個涼州人——姜維。

姜維出身涼州天水郡,又「自以練西方風俗」,亦即熟悉氐、羌人的文化風俗,應是擅長騎兵作戰的將領。諸葛亮之所以大力培養姜維作為自己的繼承人,最重要的原因就在於姜維是涼州人,有動力去貫徹執行先取涼州的戰略意圖。

諸葛亮為什麼不同意魏延從子午谷襲擊長安計劃?原因竟是為了……

劉備入蜀後,有意抑制早年有迎立之功的糜竺,就在這微妙的時期,偏偏又發生了糜芳投降東吳以致關羽敗亡的事件,導致糜竺憂懼而死。但糜竺死後,其子糜威、其孫糜照還是能夠以「便弓馬、善射御」分別官至虎賁中郎將、虎騎監,都是統率騎兵部隊的將領。可見諸葛亮在其執政時期,千方百計地尋找騎兵將領人才,即使是對存在敏感的政治問題的糜氏家族,也不惜大膽起用。

3改進戰術思想

諸葛亮的軍事理論水平很高,有自成系統的兵法理論體系。他能夠及時糾正《六韜》中有關騎兵的落後觀點,提出了新的戰術理論。

一是針對己方騎兵部隊力量偏弱,短期內難以改進的事實,加強克制騎兵的戰術研究,通過「損益連弩」,對連弩進行改進,以增加蜀漢軍隊與曹魏騎兵對抗的籌碼。

二是強調了騎兵在行軍作戰時的先導作用,


《全三國文》中記載有一段《諸葛亮集》的佚文:「若渡水逾山,深邃林藪,精驍勇騎,搜索數里無聲,四周絕跡,高山樹頂,令人遠視,精兵四向要處防禦,然後分兵前後,以為鎖拓。乃令輜重老小,次步後馬,切在整肅,防敵至。人馬無聲,不失行列,險地狹逕,亦以部曲鱗次,或須環迴旋轉,以後為前,以左為右,行則魚貫,立則雁行,到前止處,游騎精銳,四向散列而立,各依本方下營,一人一步,隨師多少,咸表十二辰,豎大旗,長二丈八尺,審子午卯酉地,勿令邪僻。」

這段文字是諸葛亮對行軍時的紀律要求,其中強調了「精驍勇騎」和「游騎精銳」的作用,比《六韜》有所進步。

諸葛亮雖然努力採取了種種措施,但局限於歷史大勢,這些措施的效果很有限,未能從根本上改變蜀漢騎兵實力弱小的狀況,因而也無法改變魏強蜀弱的基本局面。諸葛亮雖然憑一己之力做到了以攻為守,但這種做法很難由後人持續下去,蜀漢最終避免不了滅亡的命運。

上一期:不黑不吹,曹操的虎豹騎究竟真實水平如何?

參考資料

【西漢】司馬遷:《史記》,中華書局2000年版。

【西晉】陳壽:《三國志》,中華書局2000年版。

【南朝宋】范曄:《後漢書》,中華書局2000年版。

盧弼:《三國志集解》,中華書局2012年版。

李碩:《南北戰爭三百年:中國4-6世紀的軍事與政權》,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

宋濤:《我國古代的養馬業》,載《甘肅社會科學》1994年第5期。

安忠義:《漢代的養馬業及對馬種的改良》,載《農業考古》2006年第4期。

汪寧生:《古代雲南的養馬業》,載《思想戰線》1980年第3期。

作者簡介

賴正直,男,80後,南蠻,刑事法官,法學博士。原本愛讀史書,為稻粱謀選擇了法律專業。法學和史學其實有不少相似之處,比如都重視證據,都是在利用殘缺的不完整信息拼接還原已經過去的事實真相,因而在寫文章時常常會有把歷史事件當作懸案來查的感覺。著有《機能主義刑法理論研究》、《毒品犯罪案件證據認定的理論與實務》等書。目前的小目標是寫一部歷史小說。

往期目錄

中世紀的奇葩性生活

教科書為何稱他「民族英雄」

埃及人在修金字塔,中國人在做什麼?

日本人的起源是哪裡?

被邀請出席新中國開國慶典的幫會大佬

新疆是先有了漢族還是維族

死人是怎麼結婚的?——聊聊冥婚

抗日戰爭中,蔣介石是怎麼失去南京的呢

關注公眾號:時拾史事(historytalking)

投稿請發historytalking@outlook.com(有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時拾史事 的精彩文章:

張俊:從「中興四將」變成了與秦檜齊名的歷史罪人
蹴鞠極簡史 世界盃特輯

TAG:時拾史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