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古代人出趟國,語言不通怎麼辦?唐三藏「佛系」翻譯官!

古代人出趟國,語言不通怎麼辦?唐三藏「佛系」翻譯官!

古人出行圖

生在互聯網時代,出國學習、經商、郊遊,是多麼普遍的事情。訂一張飛機票,說飛就飛!

但是,你有沒有想過,別說英語,在普通話都不普及的古代,怎麼和異域人士交流呢?

下面就跟小編一起回到過去,看看先人們是怎麼溝通的吧!

01

「俺娘」是「你好」的意思?

我國第一個與歪果仁說話的人,極有可能是商期的商人。在商朝和朝鮮邊界,那時剛剛出現商品交易行為,人們交流基本靠猜。

於是,某個商人就成為了第一個能翻譯朝鮮話的人:

「俺娘哈賽喲」和「俺娘」都是朝鮮語「你好」的意思。

02

一句話,9個翻譯官?

到了西周,商品交易越發繁榮,隨著邊境貿易越來越頻繁,西周出現了我國最早的「翻譯官」。不過那時的翻譯水平不高,無法在「中文-外語」之間進行直譯,大多數時候要輾轉翻譯好幾次。

一次,越南使者要向周文王進獻一隻白毛野雞,周文王找來了九個翻譯。

......譯了9次,才翻成周朝官話,文王才聽懂。(這也太誇張了吧?......)

03

「雅言」與「通語」,

開始出現普通話?

終於到了秦漢大一統時代,由於推行「雅言」、「通語」,中國漸漸有了統一的普通話。國內空前統一,可匈奴卻時常來犯。為了聯合西域各國抗擊匈奴,漢武帝決定派張騫出使西域。

張騫出使,一去就是十三年。

雖沒能完成聯合大月氏抗擊匈奴的目的,卻意外地開闢了一條通往西域各國、橫貫歐亞非大陸的「絲綢之路」。

「絲路翻譯官」也開始流行,由於路途艱險,這時候的翻譯不僅要精通語言,還要有一身武藝。

比如,數次救張騫於危難之中的堂邑父。

04

唐三藏「佛系」翻譯官

到了唐朝,陸上絲綢之路不斷延伸:

北越天山、東通朝鮮、南達印度、西跨東羅馬帝國,東西方文化交流出現高潮,也帶來了宗教的繁榮,於是出現了唐三藏這樣敬業的「佛系」翻譯官。

05

專業翻譯官的出現

可惜,由於長期戰亂,到了宋元時期,陸上絲綢之路走向衰落。不過,我國的對外交流並沒有因此被切斷,而是轉移到了海上。到了明朝,海外貿易開始取代陸地貿易,海上絲綢之路空前繁榮。

海上貿易,最著名的莫過於鄭和七下西洋。

鄭和的船隊到達亞、非等39個國家和地區,這對翻譯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不僅要更專業,還要有文化,起碼寫寫旅遊攻略不在話下。

馬歡、哈三等是南下的主要翻譯官。

馬歡寫的遊記《瀛涯勝覽》,還被印度史學家看作重建印度歷史的重要文獻。

06

和珅翻譯官,為清朝爭回顏面

不知道是不是鄭和下西洋賠了太多錢,這之後明朝開始實行嚴厲的海禁政策,禁止民間進行海上貿易。到了清朝,海禁變為更嚴厲的「閉關」政策,中外交流基本停滯。

雖然不需要和歪果仁做買賣了,但官方對於翻譯人才還是很需要的。

特別是皇帝的文件批文時常需要漢、滿、蒙、藏四門語言互譯。

有一個人,就靠著翻譯才幹備受皇上喜歡,他就是和珅。

和珅不僅是優秀的翻譯官,還是傑出的外交人才。

馬夏爾尼不下跪,和珅軟硬兼施,終於達成了單腿下跪的折中辦法,挽回了大清顏面。(中國始終是禮儀大邦國啊!)

07

民國學外語、習洋務,出現更多翻譯人才

鴉片戰爭之後,外國人靠著洋槍大炮打開了中國緊閉的大門,中國人開始被迫學外語、習洋務。

清朝末期,設立同文館,專門培養英文、法文、俄文等語種的翻譯人才,中國的翻譯官也終於從「兼職」變成了「專職」。

新中國成立後,對外交流一直是國家外交工作的重要部分。

改革開放後,對外交流更是從官方轉向民間,能說英語是國人的基本生存技能。

進入21世紀,中國與世界的交流更加廣泛、高效,大國影響力不斷加強。

現在走出國門,

即使不精通英語,

只需要攜帶一部智能手機,

或者,

一個小小的同傳翻譯器

就妥妥的啦~

筆寫千年史,墨成萬世書,微信搜索公眾號:「筆墨史書」或「bimoshishu」讀野史、游洪荒、品名著!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筆墨史書 的精彩文章:

希特勒發明了這東西賣出10億美元,你的女兒一定買過!
希臘神話,宙斯有多強?奧林匹斯十二主神!

TAG:筆墨史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