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馬客偲、麥克司、馬爾格時,馬克思最早的中譯名了解一下

馬客偲、麥克司、馬爾格時,馬克思最早的中譯名了解一下

慢慢道來

聽我講馬克思

原文 :《馬克思主義傳播在中國(之一)》

作者 |上海社會科學院 徐覺哉

圖片 |網路

《萬國公報》最早披露馬克思、恩格斯的名字

《萬國公報》是1887年在上海創辦的廣學會刊物。在兩年後的第121-123期上,英國國教浸禮會傳教士李提摩太(Timothy Richard)及其中國秘書蔡爾康合作節譯了英國社會學家B.頡德(Benjamin Kidd)的《社會進化論》(Social Evolution)一書,書名譯為《大同學》。該書第一章《今世景象》鼓吹基督教救世,但文中披露世界有位「百工領袖著名者,英人馬克思也。」文中還提到另一位名人「恩格思有言,貧民聯合以制富人」,又說,「德國講求養民學者有名人焉,一曰馬克思,一曰恩格思」。據目前所知,這裡的「馬克思」、「恩格思」以及《大同學》中另一處提到的「馬客偲」,都是迄今為止馬克思和恩格斯的最早譯名。

李提摩太

1901年1月28日,《譯書彙編》刊登的有賀長雄著、社員譯的《近世政治史》中,提到「麥克司與拉沙來均以一千八百四十八年倡自由之說」;1902年9月,梁啟超化名「中國之新民」,在改良派的《新民叢報》18號上發表了一篇題為《進化革命者頡德之學說》的論文,其中說明「謂今日社會之弊,在多數之弱者為少數之強者所壓伏」這一理論,是屬「麥喀士之社會主義」。這個「麥克司」與「麥喀士」,無疑又是一種新的譯法,且在文中屢次出現。

1903年,又出現了三種譯法。一是由上海廣智書局出版的我國第一本介紹馬克思主義的譯著《近世社會主義》(日本人福井准造著,趙必振譯),這本書的第二編在介紹德意志之社會主義時,提到了「加陸·馬陸科斯」;二是由中國達識社翻譯、《浙江潮》編輯所出版發行的日本幸德秋水所著的《社會主義神髓》一書,這裡有另一種譯法:「馬爾克斯」;三是《浙江潮》第8期刊載的署名「大我」的《新社會之理論》一文,在第三篇「新社會主義」中,共產主義創始人之一被譯作「埋蛤司」。過了三年,朱執信在同盟會機關報《民報》第2、3號上連載了《德意志社會革命家小傳》,最早介紹了馬克思科學社會主義學說的要點,但他用的譯名是「卡爾·馬爾克」。在同年同《大同學》一文刊上發表的吳仲遙的《社會主義論》中,又稱馬克思謂「瑪魯珂士」。上述不同譯名的出現,估計很大程度上是由於譯者對外語語音掌握程度的差異及在Karl Marx的發音上帶有濃厚的地方口音所致。

五四運動以後,隨著馬克思主義的傳播,各種譯名被許多進步報紙和書刊廣泛採用,觸怒了反動當局。一次,北洋軍閥的頭目在一份刊物上看見介紹有關社會主義思潮的時文,其中有「馬爾格時」的譯名,於是就發了一道「內閣令」,叫警察廳凡是遇見有「馬爾格時」字樣的書籍就沒收。當時,一個警官問:「『馬爾格時』和『馬克思』是一個人還是兩個人?」廳長回答:「一個名是4個字,一個名是3個字,你難道不明白嗎?」從此,在北京的報刊雜誌上有關「馬爾格時」的文字雖然不露面了,但「馬克思」的學說繼續盛行。也許可以這樣說,反動政府的愚蠢查禁,卻為統一馬克思的中譯名起了一定的作用。

梁啟超成為最初提到馬克思的中國人

中國人在自己的著述中最初提到馬克思名字的是資產階級啟蒙學者、改良派代表人物梁啟超。他在流亡日本期間研究西學,並寫過不少篇介紹西方資產階級思想的文章,也接觸過社會主義和有關馬克思學說的著作。他在一些文章中,對馬克思及其學說做過零碎的、片斷的介紹。

隨後,他在主編《新民叢報》期間,向中國讀者介紹了馬克思的社會主義學說。1902年9月,梁啟超在第18號上以「中國之新民」發表了《進化論革命者頡德之學說》一文,其中評價頡德是「獨闢蹊徑單然成一家言,影響於世界人群之全體,為將來放一大光明者」,文中還4次提到馬克思的名字。

1903年9-10月,他在第42-43號上又發表《二十世紀之巨靈托辣斯》一文,指出「而觀夫近今社會黨之生計學者,其論托辣斯也,不惟無貶詞,且以其有合於麥喀士(社會主義之鼻祖,德國《進化論革命者頡德之學說》一文《新民叢報》人,著書甚多)之學理,實為變私財以作公財之近階梯,而頌揚之」。

在這兩篇文章中,梁啟超將「馬克思」譯為「麥喀士」,並稱其為「社會主義之泰斗」和「社會主義之鼻祖」。

馬君武最早公布一批經典著作書目

馬君武

1903年2月15日,由日本東京中國留學生主辦的雜誌《譯書彙編》第2卷第11號上,發表了辛亥革命元老馬君武的《社會主義與進化論比較》一文。文中指出,達爾文的進化論認為競爭是世界發達之源,因此「馬克司之徒,遂指社會主義與達爾文主義相同之點,謂是二主義實相與有密切之關係」,並且認為「馬克司者,以唯物論解歷史學之人也。馬氏嘗謂:階級鬥爭為歷史之鑰。」在他看來,社會主義既肯定競爭在社會進步中的作用,又認為社會主義是解決競爭導致的社會衝突和矛盾、使人類達於理想之境的出路,經過階級鬥爭即可進入「共同和親,利益均享」的新境界。他還認為,競爭固然推動了社會進步,但又造成了人的根性劣下,社會主義主張改變社會組織,必將導致道德、智識、物質、生計之進步,實現世界面貌根本改變。

《社會主義與進化論比較》一文

他對社會主義持尊崇和敬仰之態度,並鼓勵人們認真研究它。「社會主義誠今世一大問題。最新之公理,皆在其內,不可不研究也。」為此,他還在該文附有「社會黨巨子所著書記」,列舉了26部研究社會主義的參考著作,其中包括《英國工人階級狀況》《哲學的貧困》《共產黨宣言》《政治經濟學批判》《資本論》等5篇馬克思主義經典書目,以作為人們研究社會主義問題的參考資料。這是最早在中文報刊上看到的一批經典書目。

朱執信最早介紹馬恩生平並摘譯其學說

朱執信

中國人最早介紹馬克思、恩格斯生平並摘譯他們著作的是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家朱執信。1905年11月26日,朱執信署名「蟄伸」,在《民報》第2號發表了《德意志社會革命家小傳》一文中,首次比較詳細地敘述了馬克思、恩格斯的生平活動。文章介紹說:「馬爾克者,名卡爾爾Karl氏馬爾克,生於德利爾Trier。父為辯護士」,「少始學,慕盧梭之為人,長修歷史及哲學。始冀為大學祭酒……」。「初馬爾克在巴黎與非力特力嫣及爾Friedrichs Engel(即弗里德里希·恩格斯)相友善。嫣及爾者,父業商,少從事焉,習知其利苦,乃發憤欲有以濟之,以是深研有得。既交馬爾克,學益進。馬爾克既去法,嫣及爾亦從之北游。因相與播其學說於比律悉(即布魯塞爾)之日報間,言共產主義者,群宗之。萬國共產同盟會遂推使草檄,布諸世。是為《共產主義宣言》。馬爾克之事功,此役為最。」由此,朱執信說,對於馬克思,「欲不宗師而尸祝之,其安能也」(即怎能不視馬克思等人為社會主義運動的宗師而加以擁戴呢?),而馬克思「所為文,奇肆酣暢,風動一時」,以至於「當世人士以不知馬爾克之名為恥」。

朱執信以《共產黨宣言》和《資本論》為例,介紹了馬克思的社會主義學說及其主要思想。並節譯了《共產黨宣言》中的10條措施,將其視為馬克思階級鬥爭手段的體現:「馬爾克素欲以階級爭鬥為手段,而救此蚩蚩將為餓殍之齊氓,觀於此十者,其意亦可概見。」文中還強調:「凡是諸設施,亦不必凡國皆宜,要必善因其國情以為變。」可以說,這是中國人第一次著文介紹《共產黨宣言》,並直接翻譯了它的部分內容。

首次傳入馬克思的肖像

1907年,世界社出版《近世界六十名人》一書,收入近代60位世界名人的照片,其中刊登了馬克思1875年在英國倫敦拍攝的肖像,時年57歲。

這部圖書由法國巴黎印成後運回我國國內發行,成為傳播馬克思主義的重要歷史文獻。這一肖像後被1920年8月出版的中文第一全譯本《共產黨宣言》作為封面,以及用於中文版馬克思的其他著作,在紅軍時代曾被印於中央各革命根據地發行的貨幣上。

至此,馬克思的名字、學說和形象都已傳入中國。

據查,1920年12月,上海印刷工會出版、發行了一本《友世畫報》,在該刊的創刊號上,最早使用了大幅紅色馬克思畫像,頭像下方有手寫體的「Karl Marx 馬格斯」字樣;頂部右側手寫體英文為「THE WORLD FRIEND」,一條紅粗線條。

最早傳入中國的馬克思肖像把右下角分隔成一個三角形,三角形內置有「地球」圖案,由此可見編刊者的全球視野。

國內第一個「馬克思研究」專欄

1919年2月,在革命形勢的推動下,有較大影響的北京《晨報》副刊進行改組,增加了介紹新知識、新思想的「自由論壇」和「譯叢」兩欄。同年5月,又開闢了國內第一個「馬克思研究」專欄,負責人是著名《晨報》記者陳溥賢,他與李大釗的關係密切。

在以後較長的一段時間裡,專欄除發表有關馬克思主義的介紹性譯著和馬克思生平簡介之外,還刊載了馬克思的原著譯文。陳溥賢善日語,以「淵泉」等為筆名在《晨報》副刊上譯介了大量馬克思主義的文獻。這些文獻包括:《近世社會主義鼻祖馬克思之奮鬥生涯》、《馬克思的唯物史觀》、河上肇翻譯的馬克思原著《勞動與資本(一)》《馬氏資本論釋義》等。此外,《晨報》副刊1919年7月還刊載了無譯者署名的《馬氏唯物史觀的批評》《馬氏唯物史觀概要》等文。陳溥賢等人譯介的大量文章,對馬克思主義在北京地區乃至全國的傳播都有很大的影響,《晨報》「馬克思研究」專欄也因此成了是影響較廣、發行量較大的報紙。

李大釗首次系統闡述馬克思主義學說

李大釗

1919年9月和l1月,李大釗《新青年》第6卷第5、6號發表了《我的馬克思主義觀》一文,系統地介紹了馬克思主義的唯物史觀、政治經濟學和科學社會主義。這是中國最早全面系統地介紹馬克思主義基本內容的重要著作,它的發表有力地推動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廣泛傳播。

他指出:「馬氏社會主義的理論,可大別為三部:一為關於過去的理論,就是他的歷史論,也稱社會組織進化論;二為關於現在的理論,就是他的經濟論,也稱資本主義的經濟論;三為關於將來的理論,就是他的政策論,也稱社會主義運動論,就是社會民主主義。」而貫穿三部理論的一條主線,就是馬克思提出的階級鬥爭理論,「他說自從土地共有制崩壞以來,經濟的構造都建立在階級對立之上。生產力一有變動,這社會關係也跟著變動。可是社會關係的變動,就有賴於當時在經濟上占不利地位的階級的活動。這樣看來,馬氏實把階級的活動歸在經濟行程自然的變化以內。」可見,這時的李大釗已經重視從整體上去把握和研究馬克思主義的三大部分。

第一個「馬克斯學說研究會」誕生

1917年冬,李大釗受聘任北京大學圖書館館長之後,迅速在進步青年中開展學習和研究馬克思主義的活動。他大量擴充了圖書館中的有關民族解放和宣傳馬克思主義的書籍,包括許多英文、法文和德文本的馬克思主義的原著,把圖書館變成學習和研討馬克思主義的主要場所。

1920年3月,在李大釗的倡導下,一些志趣相投的人組織了北京大學「馬克斯學說研究會」

他們旗幟鮮明,公開宣稱「對於馬克斯派學說研究有興味的和願意研究馬氏學說的人,都可以做本會底會員」。研究會成員有李大釗、鄧中夏、高君宇、何孟雄、朱務善、羅章龍、張國燾等人,設有3個特別研究組和11個固定研究組,會員共60餘人。為了迷惑敵人,他們經常把馬克思譯成與「馬爾薩斯」相似的「馬爾格士」,對外以研究馬爾薩斯人口論作掩護。

研究會定期舉行演講會、學習討論會和設立研究組,如《共產黨宣言》研究組和《資本論》研究組,通過一些紀念活動擴大馬克思主義的宣傳,同時積极參加實際革命活動,聲援工人。0

研究會部分會員在北京合影運動並在工人中傳播馬克思主義,培養了一些信仰馬克思主義的革命青年。

文章原載於社會科學報第1613期第8版,未經允許禁止轉載,文中內容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報立場。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社會科學報 的精彩文章:

孩子終會長大,成長型思維到底有多重要?
你曾問我,怎樣向4歲的女兒解釋死亡?

TAG:社會科學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