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論文外語不再是評職稱「剛需」,人才評價返璞歸真

論文外語不再是評職稱「剛需」,人才評價返璞歸真

文|梁鑫

一個朋友,在做小學教師,為了評定職稱,一直希望我幫他找個路徑,刊發幾篇相關論文。而我也愛莫能助,能躲則躲。今後,他終於不用再追著我要找發論文的「門路」了。

日前,中辦、國辦印發《關於深化項目評審、人才評價、機構評估改革的意見》,要克服唯論文、唯職稱、唯學歷、唯獎項傾向,不將論文、外語、專利、計算機水平作為應用型人才、基層一線人才職稱評審的限制性條件了。

在此之前,外語和論文一直是應用型人才評定的制度性障礙。取消這類制度性障礙的呼聲總算得到了回應。

眾所周知,教師、醫生、工程師,均屬於實踐性很強職業或崗位,他們工作的特點明顯不同於科研崗位,尤其是基礎科研崗位。這類職業需要一定的理論基礎,但需要更多的是經驗。一個優秀的教師、醫生和工程師,如果能很好地掌握外語擴大視野,這有利於更好地開展工作;如果掌握一定的理論基礎,結合自己的工作經驗,將自己的工作經驗理論化、系統化,寫出優秀的論文,這當然很好。

但是,真正能體現和衡量他們水平的,是看教師培養了多少優秀的學生,看醫生拯救了多少病人,看工程師解決了多少實際的設計和工藝難題。他們不一定非得熟練地掌握外語,也不一定非得寫出優秀的論文,發表在什麼級別的期刊上。

圖片來源:新華社

迫於評價中的論文和外語要求,他們也不得不去學習外語、撰寫論文,這往往耽誤了他們的時間和精力,甚至會催生一些外語考試、刊發論文相關的黑色利益鏈條。

應用型人才,特點是應用,優勢也是應用,他們也許並不善於做理論化分析、系統總結。教師本該花更多的時間來了解學生,醫生應投入更多的精力去熟悉病人,而工程師則重心在於測量工程條件。

學生千差萬別,病人情況迥異,工程項目更是條件各不相同。鑒於不少時候「學了外語自己用不上,發了論文同人看不上」的現狀,如果有時間和精力,應用型人才還不如去深入了解自己的工作對象,大可不必刻意花在外語和論文上。

為了應對不合理的評價標準,一些人可能就會像我的朋友一樣,希望找門路、托關係、買版面,催生一個地下論文買賣市場,形成一條黑色的論文利益鏈。

他們也會意識到這種做法不合適,但看著別人因此而受益,自己堅持原則卻得不到制度性的認可。不想為又不得不為,如此便會降低道德標準,淡化羞恥之心。久而久之,自己的研究水平沒提高,反倒是道德要求卻降低了。

每朵花都有不同的特點,一起裝扮了美麗的春天,互不否定,各美其美。不要拿著梔子花來責怪迎春花不香,不要拿著牡丹來苛求桃花不雍容華貴。人也一樣,社會的發展需要方方面面的人才,各類人才有不同的特點,不應該也沒必要拿著一個標準來衡量所有的人,不應該也沒必要拿著科研型、理論型人才的標準,來衡量和評判應用型人才。

梁鑫(教育工作者)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新京報評論 的精彩文章:

環保局長指使,作案者戴頭盔……臨汾監測造假窩案堪比諜戰劇
日本隊「戰死沙場」:輸掉比賽,沒輸尊嚴

TAG:新京報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