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哲理 > 東山芭啰:永勝傈僳族傳統村落

東山芭啰:永勝傈僳族傳統村落

東山芭啰:永勝傈僳族傳統村落

傈僳族是雲南特有少數民族,全省約有傈僳族70萬人,大部分聚居在怒江傈僳族自治州。麗江市約有傈僳族12萬人,是雲南傈僳族第二大聚居區。其中,永勝縣有傈僳族5萬多人,主要聚居在松坪、光華、六德、東山、魯地拉等鄉鎮。東山傈僳族彝族鄉位於永勝縣東南部,國土面積379.2平方公里,下轄東山、向陽、河東、東江、氂牛坪5個村民委員會,共有42個村民小組70個自然村,現有2234戶7921人,傈僳族和彝族佔97%以上。

東山芭啰:永勝傈僳族傳統村落

河東村委會媽知務岜啰村,因20世紀90年代發現金沙江岩畫而聞名遐邇,2014年被公布為第三批中國傳統村落。媽知務村民小組現有54戶192人,其中岜啰村有17戶57人,均為傈僳族。媽知務岜啰村坐落在金沙江東岸,西與楚雄州大姚縣鐵鎖鎮七棵樹村隔江相望,南與魯地拉鎮(原東風傈僳族鄉)為鄰,北與本鄉東江村相連。據《永勝縣地名志》記載,媽知務、岜啰均為傈僳語地名,「媽知務」因坐落在有竹子的山樑而得名,「岜啰」因坐落在有塌山的箐溝而得名。

東山芭啰:永勝傈僳族傳統村落

東山芭啰:永勝傈僳族傳統村落

東山芭啰:永勝傈僳族傳統村落

傈僳的族名系本民族自稱,歷史上曾有「栗粟」、「力蘇」、「力梭」、「傈僳」等不同寫法。傈、栗意為樹木或山林,僳、蘇意為人或族,直譯為居住在山林中的人。另據楚雄州的老人解釋,「傈」是四,「僳」是人,傈僳就是「老四」的意思。傳說古時有7個兄弟,老大是漢族,老二是彝族,老三是藏族,傈僳族是老四。這生動地反映了各民族之間的兄弟關係。

東山芭啰:永勝傈僳族傳統村落

東山芭啰:永勝傈僳族傳統村落

東山芭啰:永勝傈僳族傳統村落

東山芭啰:永勝傈僳族傳統村落

傈僳族不但有自己的語言,而且使用過3種文字。傈僳語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彝語支,與哈尼、納西、普米等族語言有親屬關係。19世紀末,基督教隨著西方傳教士進入傈僳族地區,英國人傅利葉創製了大寫拉丁字母變體的語言符號,主要用來翻譯聖經,俗稱「老傈僳文」。1942年,維西縣傈僳族汪忍波創造了1426個音節文字,寫了十多本書,還編了識字課本。新中國成立後,黨和政府組織中央民族學院傈僳族教師和中國科學院語言研究所專家,擬定了拉丁字母形式的拼音文字,俗稱「新傈僳文」,目前正在推行。

東山芭啰:永勝傈僳族傳統村落

傈僳族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民族,屬於古代氐羌族群的後裔。早在公元8世紀以前,傈僳族先民就已分布在川滇交界的金沙江兩岸。關於傈僳族的文獻記載,最早見於唐代樊綽的《蠻書》(又名《雲南志》),該書所稱「栗粟兩姓蠻」,即「施蠻」、「順蠻」,是今傈僳族的祖先。元代曾經採用「施」、「順」兩字,設立施州(今永勝和華坪縣)、順州(今永勝縣西部),後來施州改為北勝州,而順州地名留存至今。明代《景泰雲南圖經志》卷四載:「有名傈僳者,亦羅羅之別種也。居山林,無室屋,不事產業,常帶葯箭弓弩,獵取禽獸。其婦人則掘取草木之根以給日食。歲輸官者,唯皮張耳。」由此看來,傈僳族與彝族有密切的族源關係。

傈僳族是一個富於革命傳統的民族,曾為反抗壓迫剝削進行過多次殊死鬥爭。如清道光年間永北唐貴領導的革命鬥爭,震動了中央王朝,也引起了傈僳族悲壯的大遷徙。傈僳族現今生活的地方,是中國最典型的深山峽谷地形區。這種自然條件形成了傈僳族特殊的生計方式,即以山區耕牧經濟為主,採集和狩獵為輔。過去,由於生產工具簡陋,土地貧瘠,耕作粗放,生產的糧食一般只夠半年食用,貧困戶要靠女子採集野菜和男子狩獵,補貼生活之不足。新中國成立後,傈僳族群眾的生活有了很大改善,但由於自然環境和發展條件的限制,許多傈僳族群眾還沒有擺脫貧困。

東山芭啰:永勝傈僳族傳統村落

傈僳族的村落多在半山,一般幾戶到幾十戶,村寨之間相隔較遠。傳統住房有土木結構的樓房,更多則是平房式的木楞房。屋頂覆陶瓦的叫瓦房,蓋木板的叫板房,葺茅草的叫草房。這些傳統民居建築,夯土牆與井干壁體結合,滑板頂與茅草頂同時使用,具有冬暖夏涼的特點。傈僳族習慣在住房內設置一個火塘,而且對火塘及三腳架等設施倍加愛護。原因在於,火塘不僅是溫暖和光明的源泉,也是全家人在辛勤勞動後歡樂團聚的中心,還是待客乃至供奉神靈之處。傈僳人民純樸善良,素有「路不拾遺、夜不閉戶」的美譽。如今,隨著黨和政府扶貧攻堅工作的大力開展,傈僳族簡陋的茅草房已漸消失。

東山芭啰:永勝傈僳族傳統村落

傈僳族是善於狩獵的民族,創造了生產工具弩弓。弩是一種利用機械力量射箭的弓。傈僳族的弩由弩身、弩板、弩弦、弩牙和弩機組成。使用時,把堅韌的弩弦拉到弩牙,箭放在弩身槽中,瞄準目標後扳動弩機,利用弩板、弩弦的彈力把箭射出。弩箭用竹塊削制而成,箭頭可套鐵鏃,尾部安有用竹皮折成的、可增加飛行穩定性的三角形尾翼,分為無毒的普通箭和毒箭兩種。傈僳族的弩和箭看似簡單,卻體現了多方面的科學原理,反映了傈僳族人民的聰明才智。它不僅是傈僳族傳統的狩獵生產工具,而且還曾作為武器,在反抗外國侵略者、保衛祖國邊疆的鬥爭中,發揮過巨大作用。如今,傈僳族的弩作為生產工具,使用已經大為減少,主要在許多體育競賽和群眾性娛樂活動中使用。

東山芭啰:永勝傈僳族傳統村落

東山芭啰:永勝傈僳族傳統村落

傈僳族傳承著古老的火草紡織工藝,創造了絢麗多姿的民族服飾。火草是一種生長在山坡、箐溝間的野草,曾作為火鐮取火時的引火物。人們採集火草縫製成衣的過程,既費時又費工,火草葉片背面的細小纖維須用手輕輕剝下,搓捻連接成線繩狀,等積攢到一定數量後排線上機紡織才能得到火草布。為了增強火草布的韌性,傈僳族往往以麻線為經線,火草作為緯線織布。人們用苧麻莖皮纖維來紡織的過程也很複雜,需經過割麻、曬麻、剔麻、浸泡、漂洗、脫膠、績麻、紡線到上機織布等30餘道工序。由此可見,火草麻布衣服彌足珍貴。

東山芭啰:永勝傈僳族傳統村落

東山芭啰:永勝傈僳族傳統村落

傈僳族傳承至今的紡織工具,主要有腰織機和架織機。腰織機雖然結構簡單,但已具備了織造的基本功能,可以說是現代織機的鼻祖。架織機是在腰織機基礎上改進和發展的機型,織造者坐在木質機架上操作,較為方便省力。無論是何種形制的織機,主要有穿線的梭、緊線的打緯刀、鎖定布匹寬幅的筘、分線的棕、用來腳踏的躡等構件,操作時都遵循開口、引緯、壓緯、送經、卷布等加工程序,才能變成用來製作衣裳的布匹。

東山芭啰:永勝傈僳族傳統村落

永勝傈僳族現今火草布成品,大體可以分為兩類:一是混紡類,即緯紗採用火草,經紗用麻或棉織成的火草布,這種混紡火草布比較結實耐用,織成的衣服透氣性、保暖性都很好,而且可以反覆洗滌,穿在身上冬暖夏涼。另一類是純火草布,即經緯紗都用火草紡織而成,可以用來縫衣服、被子,穿在身上柔軟舒適,但耐久性稍差,而且不能過多洗滌。目前,永勝縣傈僳族服飾已被列入雲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代表性傳承人有朱桂英、胡秀梅、顧金英、楊曉鳳等人。

東山芭啰:永勝傈僳族傳統村落

東山芭啰:永勝傈僳族傳統村落

傈僳族各地服飾大同小異,但根據顏色又可分為白傈僳、黑傈僳、花傈僳。永勝境內傈僳婦女,有的喜穿右衽上衣,素白麻布長裙,耳戴白色珠料,腰系寬大布帶,顯得素雅大方;有的不穿長裙,上衣右衽,下著長褲,前系圍裙,頭纏黑布,點綴珍珠,肩挎包包,顯得端莊典雅;有的上穿彩色鑲邊坎肩,下著彩色長裙,腰系彩色寬頻,頭戴花布大帽,套沿垂挂彩須,胸掛各色串珠,顯得絢麗多彩。傈僳族男子喜穿長衫,外配馬褂,腰系寬頻,左腰佩砍刀,右腰掛箭袋,顯得威武英俊。

東山芭啰:永勝傈僳族傳統村落

東山芭啰:永勝傈僳族傳統村落

傈僳族能歌善舞,文化藝術豐富多彩。在傈僳族的生活中,人們常用「傈僳調」來讚美勞動,傾訴愛情,祝福婚姻,抒發歡樂之情。傈僳族有諺語:鹽不吃不行,歌不唱不得。他們最喜愛的舞蹈是葫蘆笙舞,故有「傈僳三天不跳心就癢,一聽到葫蘆笙腳就癢」之說。在納西族古老的象形文字譜中,這樣記載著傈僳族使用「葫蘆笙」的字意解釋:「下以葫蘆做成,上插竹管,有簧,吹之以成樂曲,多以之伴舞。傈僳人此種樂器極普遍,麽些人或又從傈僳人學得者。因麽些原以竹笛伴舞,又近傈僳人之區域方有此種樂器也。」由此可見,傈僳族的葫蘆笙舞由來已久,並且成了與各民族交流感情、增進友誼的重要紐帶。目前,傈僳族葫蘆笙舞已被列入雲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東山芭啰:永勝傈僳族傳統村落

東山芭啰:永勝傈僳族傳統村落

傈僳族有自己的曆法,折射的是其智慧之光。在公曆沒有普遍使用前,居住在深山峽谷的傈僳族人民,根據花開鳥叫等物候變化來判定農時節令,總結出一套適用於本地生產生活的自然曆法,稱之為「花鳥歷」。他們把一年分為10個月,以農曆三月作為每年的開始,依次是花開月、鳥叫月、燒火山月、飢餓月、採集月(7、8月)、收穫月(9、10月)、煮酒月、狩獵月、過年月(1月)、蓋房月(2月)。這種比較原始的十月物候歷,雖然對時令的界定還很粗疏,卻是傈僳族人民生產實踐的結晶,反映了他們生活的內容和特點。研究表明,人類的早期基本上都經歷了使用物候歷的長期歷史階段。這種「候草木以記時歲,耕種皆視花鳥」的原始曆法,正是現代曆法產生的基礎和前提。

傈僳族最隆重的傳統節日是「闊時節」,「闊時」意為「歲首」、「新年」。因過去多以對物候的觀察來決定日期,所以各地沒有統一的日期,一般多在12月下旬至次年1月舉行。1993年12月,雲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人民政府決定,每年12月20日至22日為闊時節,以便讓各地傈僳族同胞能同迎新年,共慶佳節。節日期間,永勝傈僳族要釀製水酒、殺雞宰豬、舂制粑粑,準備各種豐盛的食品。同漢族的習俗一樣,傈僳族除夕晚上要吃團圓飯。一般從初一開始,人們便聚集在村寨公共場所,由祭司「畢扒」主持,舉行除舊迎新儀式,隨後開展對歌、跳舞、盪鞦韆、射弩比賽等文體娛樂活動。

東山芭啰:永勝傈僳族傳統村落

東山芭啰:永勝傈僳族傳統村落

永勝東山傈僳族彝族鄉,地處金沙江東岸,山高坡陡谷深,最高海拔3390米,最低海拔1100米,立體氣候顯著,立體農業典型。境內特色產業布局:高海拔冷涼山區重點發展重樓、附子等中藥材產業,中海拔濕熱山區重點發展核桃、花椒等生態產業,低海拔乾熱河谷重點發展黑山羊、生態豬等畜牧業。據傈僳族郭貴生鄉長介紹,東山鄉乾熱冷涼交匯,非常適宜核桃和花椒生長。全鄉現已栽種核桃11.41萬畝、花椒1.36萬畝,人均擁有核桃13.5畝、花椒1.6畝,業已成為東山鄉傈僳族的兩棵搖錢樹,並在生態文明建設中發揮了巨大作用。正如當地俗話所說:一棵核桃一把傘,一片核桃一股泉。

東山傈僳族彝族鄉最著名的文物古迹,是河東村委會媽知務岜啰村的金沙江岩畫。媽知務村民小組分為上下兩片區域,岩畫就在上片芭啰村一個叫「彬喳落」的地方。「彬喳落」是傈僳語音譯,意為「流淌著泉水的山箐」。岜啰村古岩畫塗繪於金沙江東岸懸崖洞穴,最集中處畫幅高約5米、長約30米。據麗江傈僳文化研究會會長和文琴考察,岜啰村古岩畫分為三層,上層反映日月星辰,中層反映人類活動,下層表現悲喜交集場景。岩層里有一個可容納數百人的洞穴,洞口和洞內均有煙熏痕迹,還有疑似古人類祭祀活動的場景。金沙江、瀾滄江、怒江流域,從新石器時代到戰國時期是甘青河湟地區羌戎系民族遷徙南下的主要通道,也是多民族文化交匯的典型地區。永勝東山岜啰岩畫的發現,對研究「三江併流」地區的多元文化交融、古代經濟形態和自然環境有重要意義。

東山芭啰:永勝傈僳族傳統村落

東山芭啰:永勝傈僳族傳統村落

岩畫是古代描繪或摹刻在崖壁石塊上的圖畫,被稱為是古代先民們記錄在石頭上形象的史書。據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專家分析,此前在玉龍縣發現的金沙江岩畫可以說是反映了一個「野生動物世界」,隨後在永勝縣東山岜啰發現的岩畫內容卻以人物活動為主,展現了古人類舞蹈、騎馬、遊戲等場景,還出現了草棚、柵欄等圖案。因此,「如果說之前發現的岩畫展示了金沙江流域游牧民族的狩獵文化,那麼這次發現的東山岜啰岩畫則反映了游牧民族定居之後的生活情形」。東山岜啰岩畫使用白、紅、黑多種顏色繪畫,岩壁上還有不少白色手印,說明這些岩畫可能產生於新石器時代後期或更晚時期。誠如岩畫專家所說:人類童年的藝術,作為永不復返的階段而顯示永久的魅力。

東山芭啰:永勝傈僳族傳統村落

隨著黨和政府扶貧工作的大力推進,東山人背馬馱走的「天路」,已逐步被現代柏油公路取代。東山岜啰遊覽線路,目前已有兩條通道:一是從永勝縣城出發,過六德鄉、仁和鎮,車行86公里至東山鄉政府駐地,再行29公里即可抵達岜啰。二是從永勝縣城出發,約行80公里至仁和鎮匯源河門口,換乘船隻溯江而上30公里,即可抵達江岸媽知務岜啰村。如能步行登上岜啰岩畫點,俯瞰觀音岩電站高峽平湖,將讓您感受千百年歷史滄桑!

鳴謝:郭貴生、陳紹軍等陪同考察,王春梅、熊萬林、熊錦江、廖海燕等提供資料圖片。

作者簡介:

何守倫,曾任麗江師專旅遊與經濟管理系教授、雲南高校名師工作室訪問學者導師,兼任雲大旅遊文化學院客座教授、麗江旅遊研究所所長、麗江邊屯文化研究會副會長,著作有《永勝方言志》《華坪方言志》《麗江導遊辭》《麗江旅遊文化》《解秘他留文化》《雲南旅遊風情》《旅遊文化教程》《導遊實訓教程》《旅行社經營管理實務》等。

編輯:小小花生米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