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主旋律攝影的打開方式

主旋律攝影的打開方式

今年的《中國攝影》雜誌5月刊刊登了「影像見證40年——慶祝中國改革開放40周年攝影大展徵稿啟事」,對於多數中國攝影人來說,這是意料之中的事,而且很多人早已開始著手準備。文藝要為時代服務,要記錄社會發展的方方面面,弘揚正能量和主旋律,這早已成為當代中國文藝工作者的普遍共識。但耐人尋味的是,如今一提起所謂主旋律文藝創作,常常會給人以千人一面、空洞乏味的刻板印象。似乎主旋律必然地與那些程式化的視覺符號、雷同的表情動作以及特定的影調構圖有關,沒有留給藝術家太多主觀發揮的餘地。另一方面,主旋律似乎也變成了某些具有投機色彩的創作者短時間內謀求名利雙收的有效工具,甚至成為很多人口中所稱的「政治行畫」、「政治標準像」。

我一向很警惕這種刻意迎合主辦方和評委口味的投機風氣在學生中蔓延,那種能在各種不同風格的展覽賽事中頻頻獲獎的攝影人在我看來更多的只是投機主義者的表演,與攝影的本質無關,而且會對年輕的攝影人造成誤導。但同時,我也試圖讓同學們明白,主旋律本身無所謂高下對錯,不是判斷藝術家創作水準的標尺,與其他主題相比也談不上對創作者有什麼特別的限制。主要問題還是在創作者和評價者身上。正是因為主旋律題材是集藝術性、社會性、政治性的高度統一,所謂的限制事實上是對創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能力要求。而且,像「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這樣國家層面舉辦的對於時代發展和社會生活的攝影大展,對於同學們來說也是一次難得的鍛煉機會,不但可以檢驗和展示自己的所學專業,還可以啟發和培養大家對於攝影記錄時代、服務社會的擔當意識。而且,同他們的父輩祖輩們一樣,當代大學生也是改革開放40年來的親歷者和受益者,他們的思想意識及生活方式的形成也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巨大變化的一個個生動縮影。

主旋律題材不僅是當代社會和當下中國的重要主題,而是幾乎伴隨著人類文明的始終,各個時期各個國家都十分重視主旋律作品的創作,幾千年來在各個藝術領域裡都誕生過無數的經典作品,如閻立本的《步輦圖》、董希文的《開國大典》、德拉克羅瓦的《自由引導人民》、解海龍的《大眼睛》,等等,就連畢加索的立體派風格繪畫《格爾尼卡》也是以抽象的方式表達了對德國納粹暴行的控訴,激起了世界反法西斯的怒火。同樣是「主旋律」題材,既有為了博取眼球不顧生活常識和藝術底線的「手撕鬼子」這樣的電視作品,也有《人民的名義》這樣口碑和收視率雙豐收的作品;既有無數「老法師」鏡頭中夕陽下兒童的笑臉映襯著老人慈祥的皺紋外加一條中華田園犬趴在身邊這樣的人文糖水片,也有尤金·史密斯的世界裡那位抱著患病老人的年輕鄉村醫生臉上聖徒般的平凡與偉大。

如何選擇拍攝這次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攝影大展的角度,既不落入內容和形式上的窠臼,又能與展覽主題很好地契合,對這些90後的年輕大學生們來說無疑是一個很大的挑戰。我的要求是首先不要有能不能入展的想法,而是如何拍出一件獨闢蹊徑的「好照片」。其次,要學會「知己知彼」,通過查閱有關影像資料並結合自己的思考,預判別的攝影師在處理這類主題的作品時最常見的手法有哪些?畫面中最可能出現的形象、構圖和影調等形式語言是什麼?從而盡量規避那些已然被濫用的套路性的東西,如直白的新舊農村影像的對比、新舊照片的簡單羅列,以及充斥在各種展覽賽事中以波普手法呈現的面目獃滯的家庭合影,等等。這些曾讓人眼前一亮的「成功經驗」如今大都已然淪落為兜售廉價感動的偽人文圖像。

最後就是視角的選擇。喜歡宏大敘事是年輕攝影人常見的問題,也是中國當代攝影生態相對浮躁和急功近利的一個縮影。主旋律題材不是宏大敘事的代名詞,所謂史詩般巨制也未必是編年史般的鴻篇長卷。主旋律既是抽象的國家意識形態,更是每個人眼中和心裡的主旋律的總和。每個人都是一段歷史最鮮活的見證者,都有自己對於改革開放40年最真實最生動的理解與詮釋。從個體出發,思考和梳理那些曾經和正在感動、塑造和激勵自己的人和事,用合適的手法加以呈現,才是主旋律攝影正確的打開方式。

文章刊發於《中國攝影報》·2018年·第59期·3版

聲明:本文內容如需轉載,請聯繫作者取得授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攝影報 的精彩文章:

色調分離,碧波分明
避免後期修圖中的色差

TAG:中國攝影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