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孩子的職業教育,你的方法用對了嗎?

孩子的職業教育,你的方法用對了嗎?

父母最容易犯的錯誤,就是以為孩子的成長是條一步也不能行差踏錯的直線。其實每個孩子的成長都是一棵樹,每一處枝椏的分岔都是一處用來選擇的可能。人生不可能逃得開各種各樣的選擇,是否有能力為自己做出選擇並為選擇負責,比起選得「對」還是「錯」重要多了。

前不久,菁kids以「職業教育」為題,對話職業教練秦華,為讀者分享職業教育這棵「大樹」的根基、樹榦與枝椏。

采、文 | 阿褚圖 | 受訪者提供

編輯 | 曹新星

「我在美國剛開始轉型做職業教練時,主要是幫助留學生提升求職的能力。從他們身上我發現,技術的層面比較容易教,但大多數人是在更核心更根基的地方被卡住了。」

秦華快人快語,直奔主題。

作為一名職業教練,秦華髮現,成年人很容易在兩個時間段陷入職業困境:一是在二十多歲的時候感到很迷茫,不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麼,對自己沒信心,面對職場的茫茫大海毫無頭緒,又特別害怕被拒絕或失敗。

另一個節點是在三四十歲的時候,突然開始懷疑自己的人生意義,好像一直在埋頭奔跑,突然有一天停下來如夢初醒,開始問自己為什麼要跑?到底要跑向哪裡?雖然已是職場老油條,但對於改變也依然缺乏自信,害怕做出錯誤的選擇。

上面兩個困境若究其原因,其實指向同一個本質問題:缺乏自我認知

「如果一個人內在沒有清晰的自我認知和自我認可,所有那些技術層面的東西就無法真正解決問題。」秦華說,「從現在遇到職業困境的這些成人的身上回看,解決根本問題的核心是在『自我認知』的培養上。所以現在談職業教育,我會首先把這個放在最重要的位置,因為『我是誰』,『我想要什麼』,『我有能力做什麼』……這些隱藏在我們內心深處對自己的定位,就像一棵大樹的根一樣,決定了枝幹果實的質量。」

01

職業教育的根基:自我認知,了解內心的需要和渴望

「Mom, my body is mine, my mind is mine, I am not your business (媽媽,我的身體是我的,我的思想是我的,我不要你管).」在美國長大的兒子小朗剛進學前班不久時,一天回家不經意地和秦華說了這句話,讓她非常震驚。

隨著兩個孩子慢慢長大,他們常常用「我又不是你,我和你想得不一樣」來回應父母的「說教」。

秦華承認聽到孩子這樣講話,最初的反應是不舒服、挫敗甚至憤怒,典型的東方父母在權威遇到挑戰時的感受。

「可是心裡另一個層面是欣慰的,他們從小就能夠看到我很多年都沒意識到的『自我』。他們自然而然就為自己爭取做選擇的機會,我要教會他們的是『為自己的選擇負責』,同時我要教會自己的是『放手允許他們做選擇,即使明知道他們可能在做錯誤的選擇』。」秦華笑著說。

從小時候決定「我要穿哪一件衣服」、「我要選哪一個課外班」,到長大後決定「我要選什麼專業」、「我要從事什麼工作」和「我要找到一個什麼樣的伴侶」……我們的人生是由大大小小的選擇組成的。

成年後的我們,在這些人生重大選擇面前手足無措,害怕犯錯,恰恰是因為從小到大,在那些相對沒那麼重要的選擇面前,我們並沒有得到嘗試和負責的機會,而且我們腦海里總會暗暗迴旋著一句警告:千萬別選錯!

秦華6歲半的女兒小潤,前一段時間就為了一個選擇而煩惱。她是一個喜歡錶演,願意展示自己的孩子,站上舞台會讓她充滿成就感。但她又擔心自己演不好,害怕被否定。

這種想上台參加表演又怕上台被別人笑話的糾結把小姑娘痛苦壞了,最奔潰的時候,她在地板上滾來滾去,不知道要做出哪個選擇。

當孩子內心出現大的衝突的時候,是特別好的探索自我邊界的時機。」秦華說。

最終,在媽媽的引導下,小潤想像著穿著漂亮演出服站上舞台的成就感(但要有不怕別人評判的勇氣),和很安全但沒登台的失落感,「你更想要哪個?」她最終選擇了登上舞台。

「在做選擇的過程中,孩子其實一直在碰觸自己的邊界,並有可能突破自己的邊界。在這個過程中,她會慢慢知道,自己想做什麼,能做什麼,那個自我的邊界在哪裡,有沒有一點點變大……這就是自我認知的能力,也是選擇的能力。」秦華說。

「如果她選擇了不站上舞台,你會怎麼做?」我問。

「那就尊重她的選擇,每個人都需要為自己的選擇負責,這意味著要允許她體驗選擇之後的結果。有可能她會在台下覺得失落,也有可能覺得在台下很坦然,這都很好,因為這幫助她認識自己。」秦華笑著回答。

「而且,孩子的成長是個特別大的變數,今年不敢或不願做的事,在準備好的時候孩子可能突然就願意做了。一次選擇不上台,不代表永遠選擇不上台。就算她永遠選擇不上台,只要這是她真心想要的,又有什麼不可以?」

我們大多數父母都下意識地不給孩子「試錯」的機會,卻暗暗期望他的一生都要做出「正確」的選擇。

強調選擇的「對」、「錯」本身就是線性思維的體現,一件事情的走向不是一條線,只有好或者壞,對或者錯。除了傷天害命的事情,人生中很少有哪一個選擇會真的毀掉一生。但是「沒有選擇的能力」卻會讓人舉步維艱。

「在教養孩子的過程中,我也會時時陷入自己的『自我』(ego),難免會因為想要培養出『好孩子』而想要控制他們的選擇。」秦華很坦然。

「我一方面告訴自己,我又不是神,有這樣的想法很正常。另外一方面,我會跳出來看看我養育孩子的目標:到底是希望他們成為我拿得出手的『展品』,還是獨立自主可以為自己負責的人?如果是後者,我就必須接受在這個成長的過程中,他們會屢屢做出我不一定認同的選擇,執意按照他們的意志行事。每次我這樣看向目標,很多煩惱就迎刃而解了。」

02

職業教育的樹榦:認識職業的本質和外部世界運行的規律

我們小時候接受到的職業教育,包括前幾年大熱的兒童職業體驗項目,都有一個誤區。我們告訴孩子,護士是照顧病人的,消防員是救火的,警察是抓壞人的……

可這些只是職業的表象,真正的職業教育要更加深入,讓孩子認識到職業的本質是什麼,並培養他們的創業者思維

「職業的本質是價值的交換。」談到如何認識職業和現實世界時,秦華說,「我們要讓孩子看到,在每個職業的表象下,價值的交換是如何發生的,雙方各自的成本和收益是什麼,錢是怎麼流動的。」

秦華的兒子小朗10歲,經常問關於爸爸媽媽職業的問題,還去了爸爸公司的開放日了解爸爸的工作。全家人會一起討論爸爸媽媽的職業如何呈現,客戶是誰,如何掙錢,包括父母的收入結構。

小朗知道媽媽是自由職業者,收入按小時收費,爸爸掙年薪。孩子把爸爸一年上班的時間算一算,除到每個小時,發現爸爸每小時比媽媽掙得少啊!

他對這個結論感到有點奇怪,因為媽媽的總收入並不比爸爸高。他繼而了解到,自由職業者獲取收入的前提是要有客戶,只有服務客戶的時間才能收費,但為了得到客戶,往往需要花很多的時間和精力去做宣傳推廣,否則就無法保證一直有客戶。而公司的年薪收入相對則比較安穩,還包含了帶薪假期、保險等福利,不做銷售的崗位也不需要為獲得客戶而發愁。

小朗看到媽媽一個人工作很辛苦,於是問媽媽:「你這個老闆怎麼一個員工都不雇啊?」

秦華說:「我自己收入不穩定,不知道是否夠錢每個月付工資。」

小朗沉思片刻後說:「你雇的人得確保能為你賺到比他的工資更多的錢呀!」

他似乎已經明白:要想獲得收益,就要為他人創造價值

在這些討論的過程中,孩子對真實世界的運轉規律有了認知,在買東西的時候也大概會考慮性價比,對於貴賤有了更直觀的了解。

另外,小朗一開始並不理解為什麼那麼多人不喜歡自己的工作還要繼續做,他覺得不喜歡就不做了唄!通過和媽媽的討論,他也慢慢知道,從事一份自己喜歡的職業未必是那麼順理成章的事,還有一種叫做房貸的東西追著人跑……在這個過程中,孩子會開始深度的思考。

「先讓孩子了解現有的職業,然後引導他們認識職業的本質,今後他們就有可能開創出目前尚不存在的職業。」秦華說,「帶著解決問題、服務他人的想法去創造價值,這就是創業者思維。」

小朗5歲時,學會了疊衣服。一開始他疊得興緻勃勃,於是他想到,「我可以去給別人家疊衣服來賺錢」。過了一陣子他興趣下降,又琢磨:「我可以去教別人家的小孩子疊衣服,自己就不用那麼累了,每次賺的錢也更多。」再後來他又想到:「我要是發明一架可以疊衣服的機器就好了,就再也不用干這麼麻煩的事了。」

「從付出勞力,發展成培訓,再到後來進入發明創造模式,這就是一系列的職業迭代啊!完全不同的商業模式,收入結構完全不同,需要的知識和技能也不同。抓住機會和孩子聊這些,這不就是日常生活中的職業教育?」秦華笑著說。

03

職業教育的枝椏:成長必備的職業素養

說是職業素養,其實也是做人的素養,只是這些素養對於職場是至關重要的。」秦華說,「我認為在孩子成人之前,有機會做一些真正的工作是非常必要的。在這個過程中,關於理解職場和職業素養這樣的話題,就可以特別自然地代入,而無需停留在膚淺講大道理的層面。」

秦華總結,必備的職業素養有如下幾條:

秉持服務他人的思維方式;

堅持承諾,認真負責地對待所有工作;

尊重工作、尊重他人、尊重自己;

有能力自信地推銷自己的服務

服務他人的思維方式是指懂得站在被服務對象的角度去發現痛點、尋求解決方案,從而為他人創造價值。這樣的思維方式可以促進高效的價值交換,有的時候,交換的未必是物質和金錢,在某些情況下也可能是情感和成就感,但這些交換一定都是以幫他人解決問題為出發點的。

說到堅守承諾和尊重,無論小朋友還是大人,堅持都是一件有挑戰的事,但這是職業素養中尤為重要的一點,孩子應該從小知道承諾意味著什麼。尊重則意味著嚴肅地對待自己在做的事情,同時把自大的「我」放低,尊重他人和工作,也意味著尊重自己。

小朗有個雙語公眾號「朗里格朗」,開這個公眾號的初衷是為了練習中文,同時和大家分享一些在美國學習和生活的素材。這個公眾號,成了他開展職業學習的最初陣地。

「我覺得我們在強調內驅力的重要性時,也要懂得藉助外驅力,在有內驅力的前提下,外驅力可以讓事情更加順利地進行並堅持。」秦華說,「比如對於小朗來說,公眾號的點贊、打賞、評論、閱讀量都是外在給予的動力,會幫助他堅持做下去。」

去年,小朗參與了「小多童書」一個錄製英文有聲書的項目,這是他的第一份工作,雖然沒有收入,但是很正式、有標準。在反覆重複、不容瑕疵的錄製過程中,小朋友也有過不耐煩,這時媽媽就會將職業素養的第二、第三條引入,談談對承諾的堅守負責,以及對客戶和工作的尊重。

推銷的技能是我們小時候很少接觸到的,中國人謙遜的傳統價值觀更是使很大一部分人對於自我推銷感到十分不好意思。

「這真是一個非常大的誤區。」秦華著重說,「我自己以前也會有這樣的誤解,覺得專家型的工作更加體面,對於銷售有種隱形的輕視。直到我開始需要銷售自己的教練服務,需要推銷自己的書……我才意識到,銷售真的是非常重要的環節,也這才理解,為什麼在諮詢公司、會計師事務所、律師事務所等機構,越是職位高的人,銷售占工作內容的比例就越高。銷售是職業素養中絕對不可或缺的關鍵能力。」

秦華對自我銷售能力的定義是:「在清晰的自我認知的基礎上,能夠清楚表達自己能為他人提供什麼價值、解決什麼問題。」

「推銷的核心不是彰顯自己有多麼厲害,而是我能做什麼可以讓對方從中獲益。」秦華說。

小朗在幫「小多童書」錄製了有聲書之後,還通過自己的公眾號來推銷這套書,並從中獲得傭金。小朗驚喜地發現,自己居然能夠掙錢了!他高興壞了,媽媽趁機引導,這次他看似只是通過一期節目就掙到了錢,但這都歸結於平時用心做公眾號積累下來的聽眾信任度,到了合適的時機,就實現了價值交換。所以,很多看似一夜成功的經歷,背後其實是有長期的積累的。

對於太多錢會不會令孩子成為小財迷的問題,秦華說:「錢是一個中性的東西,是價值交換的媒介而已,令它『變好』或『變壞』的是使用錢的人。一個充滿愛的家庭能讓孩子內心情感充盈,這樣的孩子是不會唯錢至上的,家長不必過於擔心。對錢這個概念的迴避,反而會暗暗給孩子帶來不正確的引導。」

秦華強調說:「在合適的時候,我們要讓孩子看到價值鏈上的每個環節,創造產品的人、製作產品的人、銷售產品的人、售後服務的人……他們在鏈條上怎麼分別實現了價值交換。在一個真實的項目里了解到這些,真是再合適不過了。」

所謂家庭中的職業教育,其實是要放在生活中進行的。在我們的生活中,價值的交換時刻都在發生——日常消費、新聞事件、家長的職場經歷……只要稍加留意,家長隨時都可以和孩子討論。

作為職業教練的秦華,回看自己曾在美國著名金融機構的管理經歷,她的多重背景讓她看到了經濟學和生活之間的強大關聯,因此,她寫了一本童書《寫給孩子的財商啟蒙課》,得到了孩子和家長的極大好評。

這本書講述的,其實就是怎樣和孩子在生活中發起與經濟學相關的對話,讓孩子理解發生在身邊的經濟現象,並同時思考這個重大的問題:「如何在有限的資源、未來的不確定性中做出最優的選擇?」這就回到了我們探討職業教育時最核心的內容:「在自我認知的基礎上,摒棄線性思維,學會選擇。」

人生不止一個唯一正確的答案,學會選擇並承擔責任才是活出豐富人生的根本。就好像一棵樹,只有枝杈繁多,才可能花繁葉茂,碩果累累。

-end-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菁kids北京 的精彩文章:

銀行取現金,意外收穫一張百元「多彩」,真是稀奇呢!
單身爸爸的父親節禮物

TAG:菁kids北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