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星雲大師談為何要多建寺院

星雲大師談為何要多建寺院

人和宗教的關係,就如同人和飲食一樣,是彼此分不開的。宗教如光明和如水,人不可或缺;宗教亦如藝術,是人生活中離不開的美感。

信仰

信仰佛教,主要意涵在於向「佛陀」學習,也就是所謂的學佛。學佛必須聽經聞法、參加集會共修,所以要經常親近寺院道場。寺院是修行佛道的所在,佛教藉助寺院安僧辦道,弘法利生,因此欲得佛法常住,必須修建佛寺。

然而,長久以來聽到有人質疑:佛教為什麼要修建那麼多的寺院?如果把建寺的錢省下來設校辦學,或是從事慈善救濟,不是更有意義嗎?

事實上寺院的功能並不亞於任何一所學校。世間的學校,傳授的是知識學問,知識是外來的,是世智辯聰的學問;知識有善惡,一些作姦犯科的人,知識愈多,危害社會愈大。

相對的,佛教寺院提供的是般若智慧,佛教的三法印、四聖締、十二因緣、慈悲無我、因果業報、緣起性空等思想義理,都能讓我們開啟智慧,了解生命的真諦,從而解脫煩惱,獲得心靈的升華。因此世間的知識易求,佛法的生命智慧難學。佛教最大的功能就在於以文化教育來傳播佛法,讓人明因識果、去惡向善、轉痴成慧,這正是佛教不同於一般慈善事業的可貴之處。

慈善工作雖然也能以金錢物質救人於一時,但其同時有利有弊,而且有限。唯有佛法布施才是無限的,才能使人終生受用。慈善救濟雖然能夠拯救肉身生命,濟人燃眉之急,但是無法熄滅貪嗔痴三毒。唯有佛法真理的弘傳,才能進一步凈化心靈,拯救法身慧命,其影響及於生生世世。所以佛教教育才是最徹底的慈善事業。

佛教傳到中國之後,古老的寺院里都有法堂、藏經樓,尤其漢唐時代,佛教寺院堪稱文化中心。寺院也是莘莘學子讀書的最佳環境,歷代名將宿儒如范仲淹、王安石、呂蒙正等,都是在寺院里苦讀成功的最佳例子。

不僅如此,寺院還是我們人生道路上的加油站,是去除煩惱的清涼地,是善友往來的聚會所,是修養性靈的安樂場,是採購法寶的百貨店,是悲智願行的學習處,更是一所所治療心靈的醫院、維護社會正義的因果法庭、啟發道德良知的教育學院、提升文化修養的藝術中心。

因此,寺院就是我們法身慧命的長養處,是我們第二個家庭。所以我經常勉勵信徒,每星期至少要回「家」一次,向佛菩薩報到、學習。

總之,寺院是維繫佛法信仰的中心所在,有寺院就有信仰,有寺院才有常住三寶,才能讓佛法常住世間。

文章選自中國佛學院廣行法師編著《走近佛教》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廣行法師 的精彩文章:

為什麼我們供養了僧人卻還得感謝他們?
不是任何出家人都能被稱為「和尚」的

TAG:廣行法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