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日本人為什麼也不喜歡德川家康?

日本人為什麼也不喜歡德川家康?

織田信長、豐臣秀吉和德川家康號稱日本戰國三傑。關於他們三個人的異同一直以來流傳著這樣一個故事:據說曾有人問過他們三人一個問題「如果杜鵑不鳴叫,卻又想要聽它叫,那麼有什麼辦法呢?」織田信長回答道:「如果杜鵑執意不叫,那我便殺了它。」豐臣秀吉則回答:「如果杜鵑不叫,我就想方設法讓它叫。」而德川家康的回答則是「如果是這樣,我會等它叫。」

這個故事十分形象生動地展現了三人各自的面貌:織田信長一生致力於以武力統一日本;豐臣秀吉則是用盡一切辦法協調各地諸侯大名的利益關係,使之臣服於自己;而德川家康卻在前兩人面前小心翼翼隱藏起自己的真實意圖,他一直在等待自己出頭的機會,知道秀吉死後這個機會終於到來。相比之下三人在當今日本的人氣值以信長最高,至於家康事實上也不能說大多數日本人都不喜歡他,只能說相比之下對他的評價不及信長和秀吉,那麼這是為什麼呢?

個人感覺:日本人在信長和家康之間對前者評價更高類似於中國人對劉邦和項羽的評價——儘管劉邦才是開創兩漢四百餘年基業的勝利者,然而項羽卻收穫了不少粉絲。主要還是因為人們覺得項羽是個真性情的漢子,而劉邦則心機城府頗深。從某種程度上而言:信長和家康有些類似於項羽和劉邦的翻版——織田信長終其一生活得逍遙洒脫,儘管信長的性格中包含著異常殘暴的一面,可他從不虛偽做作,他並不刻意掩飾自己的野心;德川家康則是一生小心翼翼——在信長時代他為取信於信長甚至不惜殺妻滅子,信長死後他未必沒取而代之之心,然而在發現秀吉搶了先之後並沒盲目同秀吉決戰,而是選擇再次隱忍。甚至連秀吉都死了,他也沒立刻採取行動,而是暗中積攢實力,然後在適當的時機果斷出手。

另外在日本人看來:家康是以政變的形式篡奪了自己名義上的主君豐臣家的江山。關於結束戰國時代、完成日本統一的歷史業績日本人是這麼形容的「織田種麥,豐臣做餅,德川享其成」。織田信長控制了以近畿地方為主的日本政治文化核心地帶,使織田氏成為日本戰國時代晚期最強大的大名,奠定了日本統一的基礎;豐臣秀吉在繼承了織田氏遺產的基礎上完成了日本的統一;而德川家康則是以政變的形式篡奪了豐臣家的江山。正因為如此日本人將日本的統一比作一張餅,那麼織田信長就是播種麥子的人,豐臣秀吉則是收穫麥子做成餅的人,至於德川家康是坐享其成等著吃餅的人。

在戰國時代這個以武力競逐的時代其實德川家康的武功其實並不耀眼——他曾被武田信玄打得抱頭鼠竄。在日本人看來:如果信長沒死,那麼壓根不會有秀吉和家康什麼事。相比信長的赫赫武功而言:家康的暗中策略謀劃顯得並沒多少激情可言,以致於有人認為:他不過是因為熬死了自己的競爭對手才得以成功上位的,他也因此被冠以「老烏龜」的綽號。

家康這樣的性格特徵其實和他的出身經歷有相當的關係——家康幼年時就作為人質在今川、織田等各家諸侯大名手中不斷轉讓,這使他在寄人籬下的生活狀態下養成了能忍人所不能忍的性格,從某種程度上而言:織田信長正是因為他狂放不羈的性格而死;而德川家康恰恰是因為他的隱忍才得以最終取得天下。事實上德川家康建立的德川幕府對日本歷史的影響不可謂不深遠:在德川幕府建立前日本其實一直處於不斷的動蕩之中,而正是德川幕府的建立為日本帶來了300多年的和平時光並完成了日本歷史由中古向近世的轉折。

儘管如此,然而家康本人的性格並不討喜,在德川幕府統治時期人們自然不敢非議這位幕府的開山鼻祖,可到了近代明治維新前夕倒幕派發動了抨擊德川幕府的輿論攻勢。在這一過程中家康被視為背叛天皇的逆臣而大加批判,於是人們潛意識中對家康的不滿最大限度爆發了出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史今中外 的精彩文章:

風流倜儻的多爾袞為何一生只育有一女?
范進中舉後為什麼會有很多人送錢糧房屋等?

TAG:史今中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