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閑時讀書玩戲曲,忙時揮刀砍倭寇,還愛觀察蟲子,這位文臣真神

閑時讀書玩戲曲,忙時揮刀砍倭寇,還愛觀察蟲子,這位文臣真神

他,是一位戲曲大師,不僅粉墨登場親自表演,還親自抱著劇本給演員們排練,並把他所喜愛的戲曲四處傳授,由此鼓搗出了一種新的戲曲聲腔——「宜黃腔」。這一腔調,強烈吸引並影響了他的晚輩同行,這位同行的經典大作便是由「宜黃腔」演出而流傳千古的。同行的名叫湯顯祖,其作品的名叫《牡丹亭》。

他,也是一位軍事家,在舞台上,他唱念做打,在戰場上,他是真打,打得倭寇滿地找牙,著名的抗倭巨星「俞龍戚虎」即俞大猷和戚繼光,就是他舉薦的,而且這對「龍虎」還曾是他的下屬和戰友,一起並肩作戰,無往不勝。他的軍事生涯近三十年,他和他的部隊總計斬敵首兩萬一千五百顆,他親自砍死的敵人也有上百,以至於刀刃上的血水都浸漬了手腕,戰後得多次沖洗才能清潔乾淨。最有趣的是,他其實是一個進士出身的文官!

閑時讀書玩戲曲,忙時揮刀砍倭寇,還愛觀察蟲子,這位文臣真神

湯顯祖

此君便是大明王朝的譚綸,字子理,號二華(這個號比較好玩),江西宜黃(今屬江西撫州市)人,出身書香門第,老爸譚鎬通曉經史,當過教授。這個「教授」和現在教授可大不一樣,它是一個從九品的芝麻小官,類似於地方教育局的官員。在老譚教授的遺傳和影響下,小譚綸自幼智商超高,博覽群書,精通詩詞歌賦,更愛兵書戰策。最神奇的是,他還特喜歡觀察蟲子,能從蜘蛛結網、蟋蟀打架中悟出用兵之道!

閑時讀書玩戲曲,忙時揮刀砍倭寇,還愛觀察蟲子,這位文臣真神

譚綸(影視劇劇照)

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二十四歲的譚綸考中了進士。此後先任南京禮部(教育部兼外交部,南京是當時明朝的陪都,也設有一套政府機構)的主事(類似於辦公室主任),後任南京兵部(國防部)的職方郎中(主管軍事資料)。然而突然有一天,這個溫文爾雅的人把大夥給驚著了!

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一撥窮凶極惡的倭寇突破明軍層層防禦,徑直殺到南京城下,整個南京城人心惶惶。關鍵時刻,譚綸臨時招募五百壯士,親自揮刀帶領他們沖向倭寇!一番血戰,倭寇招架不住,從哪兒來滾哪兒去了。譚綸一戰成名,朝廷認為他是個軍事奇才,便把他調到了倭寇泛濫的「重災區」——浙江,出任台州知府(類似於市委書記)。

來到台州後,譚綸精挑細選出一千名身強力壯、膽大包天的肌肉男,教給他們兩大絕技——荊楚長劍和方圓行陣,把他們快速打造成一支精銳部隊。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倭寇前來騷擾,譚綸樂壞了,一仗下來,這撥倭寇被揍得稀里嘩啦,「譚家軍」初戰告捷。第二年,倭寇又集中數萬人進犯台州、溫州等地,譚綸再次與之大戰,他還下令將士們吹響海螺號(海螺號角是倭寇隨身攜帶的品牌標誌之一,吹響海螺是倭寇慣用的行動信號)來忽悠倭寇,明軍乘勢衝殺,三戰三捷。倭寇被迫轉移,結果又被譚綸給堵住了,幾乎被斬盡殺絕!

閑時讀書玩戲曲,忙時揮刀砍倭寇,還愛觀察蟲子,這位文臣真神

譚綸

浙江的倭寇們遇著譚綸這麼個兇猛的敵手,就已很頭疼了,偏偏又一位更狠的大明戰將也來到了浙江,他,便是大名鼎鼎的戚繼光。譚綸和戚繼光一見如故,這兩位抗倭明星,一個是精通武功的文官,一個是精通文學的武將,他們密切配合,各顯其能,迅速平滅了浙江的倭寇。從此,這一文一武兩位名將被譽為「譚戚」。

痛打了浙江的倭寇後,譚綸因功升職,出任浙江右參政(類似於副省長)。沒多久,他在給老爸服喪的時候,又接到了新任務——經尚書楊博推薦,朝廷需要譚綸去廣東走一遭,任務是平滅一個囂張的海盜頭子。這傢伙叫張璉,於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造反,自稱「飛龍人主」。大明朝廷曾派出名將劉顯和俞大猷對付他。「飛龍」傷亡慘重,跑到印度尼西亞的蘇門答臘島繼續自立為王了。不過「飛龍」還有些蝦兵蟹將在廣東繼續折騰,其中動靜最大的名叫林朝曦,正巧這時譚綸出陣,沒費多大功夫就生擒了林朝曦。

廣東戰事平息,譚綸繼續回家服喪,沒想到剛到家沒幾天,朝廷又來活兒了——福建冒出一股兩萬多人的倭寇,攻陷興化(今福建莆田),佔據平海衛(莆田的要塞關口),都指揮歐陽深出馬戰死沙場!朝廷開始亮出殺手鐧,於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把三位將星來派到興化的抗倭前線,即威名蓋世的「俞龍戚虎」和「大刀劉鋌」(晚明頭號猛將,正史載其掌中的鑌鐵大刀重120斤)他老爸劉顯。為了使三路人馬能密切配合,也為了壓制武將,朝廷任命譚綸為福建巡撫(省長兼軍區司令),讓他統領和協調這三支部隊。

在譚綸的精心部署下,「猛虎」戚繼光負責率領中軍正面突破,「蛟龍」俞大猷率右軍、「大刀爸爸」劉顯率左軍,他倆負責兩翼包抄;譚綸自己則和戚繼光一起統領中軍,親自抄刀和倭寇對砍。四大高手雲集,布下天羅地網,譚綸一聲令下,倭寇被殺了個屍堆如山,譚綸勝利收復一府二縣,而且打贏仗後,心繫百姓的譚綸建議朝廷減免當地賦稅,又仔細研究了以前的建制,建立五處水寨,扼守出海口。

在多次配合作戰中,譚綸對戚繼光的軍事奇才愈發欣賞,平海衛之戰後,他推薦戚繼光為福建總兵,而戚繼光剛上任不久,這年底就又跑來一萬多不長記性的倭寇圍攻仙游城(今屬福建莆田),譚、戚兩位高手再度聯合出擊,一口氣連破倭寇堡壘四座,燒死倭寇數百人,斬殺倭寇近五百人,俘虜倭寇翻譯官(即「通事」)一名,解救百姓三千餘人。經過一番不懈努力和奮勇血戰,歷時十五年之久的嘉靖倭患終於被平定了。

閑時讀書玩戲曲,忙時揮刀砍倭寇,還愛觀察蟲子,這位文臣真神

戚繼光

譚綸的軍事才華,譽滿天下,再加上他是個文人,在那個打壓武將的時代,朝廷對他更為器重,只要哪裡有戰火,朝廷就趕緊把譚綸調過去滅火,他幾乎成為大明王朝的「救火隊長」。新的職位,往往上任不到一年,譚綸就又被調到另外的工作崗位上了,誰讓當時各地總不太平,而譚綸又那麼受重視呢,況且他打仗打贏的也忒快了。

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冬,譚綸被任命為陝西巡撫平定當地叛亂,沒多久又被改任四川巡撫,對付從雲南流竄過來的叛亂頭子。譚綸一出馬,敵寇迅速完蛋!

隆慶元年(1567年),譚綸升為兵部左侍郎(國防部副部長),總督北方的薊州(今河北薊縣)等地軍務。譚綸一眼就看出這一帶的軍事部署有問題。他上書說:薊州等地兵卒不到十萬,多是老弱病殘,而且還分散在兩千里的地區,敵軍(指的是北方的蒙古部落)要集中進攻,咱就麻煩了,所以必須趕緊整頓!

譚綸向朝提出好幾招加強防禦的辦法,比如用三萬人組成戰車部隊阻擋敵軍騎兵;把那些亂七八糟的北方部隊精編為三個大營,交給大明第一練兵高手戚繼光嚴格調教;把南方那些具有豐富抗倭經驗的猛男們調到北方一起配合他們。

朝廷覺得譚綸的建議太好了,全部採納。譚綸還說:這事吧,就教給我和戚繼光兩人負責就成了,那些不懂軍事的都靠邊站。結果句話被幾個看譚綸不順眼的文官知道了,他們一起彈劾譚綸,說他太專斷太獨裁。關鍵時刻,和譚綸關係密切的張居正站了出來,舉雙手力挺譚綸。就這樣,隆慶皇帝朱載垕下令,全部軍務都交給譚綸,不許其他人再說三道四。

譚綸很欣慰,他風塵僕僕地來到北方邊境,親自研究地形,根據這一帶的高低、遠近、平緩,分薊鎮為十二路,每路設置一個小將,共建立東、中、西三個營,互為犄角,按時訓練,加強防守。譚綸又和戚繼光策劃從居庸關到山海關建築三千座樓台,控制要害,終於在北方邊境打造出一道銅牆鐵壁,訓練出一支強兵勁旅,使蒙古騎兵不敢輕易跑來撒歡,偶爾跑來當出頭鳥的,都被踹回老家。

不久,譚綸被召入朝廷擔任右都御使兼兵部左侍郎(監察部副部長兼國防部副部長),參與朝廷的最高決策,他依舊念念不忘北方形勢,下令新招募九千多戚繼光最喜歡的浙江猛男去北方防守,這樣敵軍更不敢來犯了。皇帝越看譚綸越順眼,乾脆直接升他為兵部尚書(國防部長),到了萬曆年間,新皇上又加他為封太子少保(一品,最高榮譽頭銜)。

當上國防部長,雖然能更好的效力於國家的軍事大業,但譚綸的身體卻愈發不給力了,長年的操勞和征戰大大損耗了他的健康,又有一些擅長彈劾的同僚總是雞蛋裡挑骨頭,找他麻煩。這位大明王朝的救火隊長真的想歇歇了。於是譚綸三次上書請求辭職,但萬曆小皇帝在張居正的影響下,說啥也不答應,還下詔嘉獎挽留。譚綸無奈,只能繼續在國防部長的位子上幹下去,直到萬曆五年(1577年)病逝於任上,終年五十八歲。

衝鋒陷陣時猛如趙子龍,運籌帷幄時智如諸葛亮,是一代儒將,也是一代猛將,更是傑出的軍事家,如此奇才,歷史上並不多見。不過這譚綸還有更奇的……

除了軍事,譚綸最大的愛好就是戲曲,如果他這輩子不打仗,專業研究戲曲,絕對會成為一位偉大的藝術大師。譚綸終生痴迷「南戲」的「海鹽腔」(和餘姚腔、崑山腔、弋陽腔並成為「南戲四大聲腔」,「南戲」是北宋到明朝比較流行的一種戲劇),無論走到哪兒,都必須帶著戲班子,甚至行軍打仗時也要帶著那些文藝演員、鑼鼓胡琴和服裝道具,整個一部隊文工團。譚綸研究戲曲,可從來沒耽誤打仗的正事,他總是閑暇時尤其是打完勝仗後才進行演出。軍隊生活總是很緊張很辛苦的,也得偶爾放鬆娛樂嘛。

閑時讀書玩戲曲,忙時揮刀砍倭寇,還愛觀察蟲子,這位文臣真神

譚綸

對戲曲,譚綸不僅欣賞,還深入研究,甚至在現場親自導演排練,他排演戲曲的本事一點不比他排兵布陣的本事差。當初回家丁憂時,他把「海鹽腔」戲班子也帶回了宜黃老家,還讓戲班子把絕活傳給本地藝人,又把「弋陽腔」也給揉了進去,自己再經過一番編排,終於形成了一種新的唱腔——「宜黃腔」。有一位比譚綸整整小三十歲、同樣也是進士出身的藝術大師對「宜黃腔」情有獨鍾,他創作的經典戲劇「臨川四夢」(《牡丹亭》、《邯鄲記》、《南柯記》、《紫釵記》)就是「宜黃腔」首演才得以流傳的,此君便是偉大的湯顯祖。

本文為李萌獨家撰寫,喜歡的,記得訂閱本頭條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逗比魚的大千世界 的精彩文章:

藏了價值連城寶貝的這個地方什麼時候造的?
這位東漢武將出身悍匪,嗜酒如命,民間綽號「武瘟神」

TAG:逗比魚的大千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