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眼界、你的選擇,決定你最終的狀態
現在網路上面有很多關於成功故事的雞湯文
有專家就分析過,雞湯文之所以會受到讀者的追捧,一方面是因為它契合了輕鬆閱讀的網路傳播特質,另一方面是因為對於壓力重重的現代人而言,它也或多或少地起到了某種精神慰藉作用。
但是
不要相信所有「成功的故事」,因為成功的人,都特別會講故事。
但他們講的故事,跟他們的成功之間,有沒有任何關係?很可能沒有。
為什麼成功的人,總是熱衷於講故事呢?
因為,受眾最喜歡聽的就是故事。任何東西能夠被廣泛傳播起來,它必然是「簡單」的。這個簡單包括兩方面:一是內容的簡單,它往往會精簡掉大量的細節和枝葉,只留下主體和斷言;二是理解上的簡單,它必然是基於大眾認知水平,能夠被迅速接受和理解,沒有門檻、障礙的。
這就是故事的本質:將一個對象,用大眾能夠接受、理解的話語,將大眾的注意力引導到一兩個關鍵點上,再通過人為製造矛盾、對立和懸念,喚起大腦的興奮,推動受眾去傳播故事。
故事越簡單,就越容易理解,也就越容易傳播。
還是拿蘋果來講。
喬布斯曾經說過:蘋果從來不做市場調研,我們不問用戶要什麼,我們告訴用戶他們需要什麼。這個故事很好聽,很有趣,很有顛覆性 —— 但蘋果真的不做市場調研嗎?
2012 年,在與三星的訴訟中,蘋果被曝光了一份文件。文件是標題是《2011 年 5 月蘋果市場調研》,主要調查不同國家的消費者購買iPhone的原因。文件中調研了安卓市場的增長,以及在7個國家的消費者中詢問「考慮安卓之後,為什麼最終還是選擇了蘋果」等問題。
很多我們津津樂道的故事,它也許真的就是個故事而已。它被精心包裝、設計,抑或在傳播過程中被添油加醋,距離真實越來越遠。沒有人願意去揭穿它,大家都心照不宣。
日常生活中,我們最常見到的,無非就是各種「逆襲」的故事了。
我曾經只是個公務員,自從 balabala,賺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
我從一個小小的文案,通過 balabala,實現了財務自由。
曾經,我只是一個底層小職員,通過 balabala,我擁有了自己的公司,旗下有幾十人的團隊……
他們的核心是:我是如何成功 / 升職加薪 / 月入十萬 / 財務自由的,只要你購買我的課程,學習我的秘訣,你也可以像我一樣成功 / 升職加薪 / 月入十萬 / 財務自由……
這些有用嗎?當然有。
但他們不會告訴你的是:在這個過程中,有多少比例是運氣的作用,有多少比例是時機和市場的作用,還有多少比例乾脆就是隨機和偶然性。我做錯了什麼,走了哪些彎路,吃了什麼虧,錯過了哪些機會,付出了什麼樣的機會成本。
一萬個人按照這套經驗去學習,能脫穎而出的有多少個?也許一個都沒有。
我還見到過這樣的講座:如何通過閱讀,從月薪 2 千到月薪 2 萬。
很厲害嘛。
說實話,我是覺得挺可惜的。要是早幾年看到,豈不是可以提前實現月薪 2 萬?說不定早就財務自由了。
後來想想,人家也沒說錯,興許人家是教你去讀《演算法導論》,轉行做研發工程師呢 —— 那實現月薪 2 萬還是不難的。
說了這麼多,那麼,對於成功人士,我們應該關注和學習的是什麼呢?
是可複製的經驗。
簡而言之,可以用這三個標準,去篩一下:
1. 這套方法,是為了解決一個什麼問題?
2. 跟傳統方法 / 其他人相比,這套方法能將效果提升多少?
3. 我能夠複製這套方法嗎?
舉個例子。
亞馬遜有一套危機公關的應對策略。其中有這麼一點,引起了我的注意:
亞馬遜有一個「作戰室」。每當出現危機時,他們會組織一個「核心救援小組」。為了儘快達成共識,每個部門由一位代表參與;且高層領導不得參與其中,以免造成一言堂,和致使大家分心。處理危機的總原則是:不抱怨,只解決問題。一但決策,只要是對顧客好的,不管自己是否喜歡,貫徹執行。
這就很有意思。
我們可以思考:考慮到不同行業、不同地位、不同企業環境、不同文化氛圍……這個已經被驗證過的方法,能否複製到我們公司裡面?如果不能照搬,是否可以作出一些調整和改進?
這就是另一個問題了。
但如論如何,它的價值,總比「貼近顧客」「崇尚行動」要大得多。
我們總說,要學習優秀企業的「最佳實踐」,其實這就是最佳實踐 —— 為了達成某個目的,在一定的制約條件下,提出一個方法,並不斷完善、修改,最終成為一個流程。
而一切的立足之本都應該是:這對我有什麼啟示,我能從中學到什麼?
否則,聽再多故事,擁有再多談資,讀了再多觀點,成功也不會自己來敲門。


TAG:百億號戰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