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曹操成敗

曹操成敗

原標題:曹操成敗


讀曹操


曹操是個很有爭議的人物,《三國演義》中的曹操很奸詐,《三國志》中的曹操很正面。張國剛教授又是怎樣看曹操的呢?



年輕時就以睿智知名的曹操,有非常精準的審時度勢的判斷力,這使他在數次大事關頭都能處理得當,未屆不惑而雄霸一方。然而,一世英雄的曹操卻也躲不過人性最低級的弱點——驕傲輕敵,他被之前的勝利沖昏了頭腦,赤壁之戰慘敗而回。

曹操是個很有爭議的人物。《三國演義》中的曹操很奸詐,《三國志》中的曹操形象就比較正面了。至少在唐玄宗時代,李隆基少年時以阿瞞自詡。曹操如果不是正面形象,誰會以他自詡呢?


一 機警權變


青少年時代的曹操,最大的心結是家庭出身問題。他的父親曹嵩是大宦官曹騰的養子,而父親究竟本姓什麼?最權威的史料《三國志》只是說「莫能審其生出本末」,吳人作的《曹瞞傳》說「嵩,夏侯氏之子」。在重視名士和家世的東漢末年,生長在這樣的家庭里,曹操無疑會有些包袱。


在東漢末年的宦官貴戚中,曹騰為人總體上是比較收斂的,曹嵩也很謙卑低調,雖說花錢買了一個太尉,但並不仗勢欺人,也不炫富爭名,因而在官場的人緣一直不錯。曹操青少年的生存環境就是這樣: 一方面衣食無憂,家境物質條件優渥,另一方面精神上有些自卑。桓靈時代,士人名士與宦官簡直勢同水火,兩次黨錮之禍,加劇了二者的矛盾。這對於自尊心極強的曹操,不能不產生影響。作為宦官養子之後,曹操心中不會沒有陰影。官渡之戰中,陳琳替袁紹寫的討伐檄文,是這麼罵他的:「司空曹操,祖父騰,故中常侍,與左悺、徐璜並作妖孽,饕餮放橫,傷化虐民;父嵩,乞匄攜養,因贓假位,輿金輦璧,輸貨權門,竊盜鼎司,傾覆重器。」翻譯成現代漢語就是說,曹操的祖父曹騰,是臭名昭著的中常侍之一,與左悺、徐璜這些妖孽一起,貪得無厭,興風作浪,傷害百姓。父親曹嵩,不過是一個要飯的孩子,被曹騰收養,貪瀆財貨,買得官位。曹操本人盜竊權位,擅作威福。這樣的話,從曹操曾經的親密朋友袁紹嘴裡說出來,至少說明了正牌名士心裡的看法。只是在翻臉之前,袁紹他們心裡鄙薄嘴上不說而已。


曹操是個很要強的人,詩文一流,文韜武略,這源自其天賦,更依靠他的努力,因為他的父祖都不是文化人。從曹操的交遊圈看,他始終注意結交名士。最親密的朋友中,袁紹就是大名士,張邈也是頂級名士圈裡的「八廚」之一,何顒與名士郭泰、賈彪交好,為李膺、陳蕃器重。顯然,他最在乎的就是要與這些名士套近乎。橋玄是大名士,很欣賞曹操的睿智,對他說:「君未有名,可交許子將。」許子將,名許劭,以善於品評人物知名,曹操於是去拜訪許劭,「子將納焉,由是知名」。其實,許劭只是比曹操年長五歲而已。



(范曾 畫 《步出夏門行》)


曹操對名士一直很仰慕。大學者、大名士蔡邕絕對是他的長輩,曹操常向他請教書法和文學。建安十二年(207),曹操將蔡邕之女蔡琰(蔡文姬)從匈奴贖回。這時候,蔡文姬在匈奴已經生活了十二年,還留下了兩個兒子。曹操的這份情懷,顯然是來自與名士蔡邕交往的記憶。熹平四年(175),蔡邕為「熹平石經」書丹之時,曹操只是二十齣頭的青年,對名動京城的蔡邕,一定是十分神往的。


可是,曹操是做不了名士的。晚年的曹操曾談到自己年輕時的志向:「孤始舉孝廉,年少自以本非岩穴知名之士,恐為海內人之所見凡愚,欲為一郡守,好作政教,以建立名譽,使世士明知之。」真正的名士行為,是拒絕入仕,千呼萬喚始出山的。比如袁紹,為父母守孝六年,「禮畢,隱居洛陽,不妄通賓客,非海內知名,不得相見。又好遊俠,與張孟卓(張邈)、何伯求(何顒)、吳子卿、許子遠(許攸)、伍德瑜(伍瓊)等皆為奔走之友。不應辟命」。中常侍趙忠與諸黃門(宦官)議論說:「袁本初坐作聲價,不應呼召而養死士,不知此兒欲何所為乎?」叔父袁隗敦促,袁紹才應召入何進大將軍府任職。


曹操第一次出來做官,為洛陽北部尉。在任第一個重大舉措,就是棒殺違犯宵禁令的宦官蹇碩的叔父。他還曾跑到大宦官張讓家裡,有過暗殺張讓的舉動,被對方發覺,幸而脫險。曹操還曾上書朝廷,指斥宦官,為被宦官殺害的陳蕃、竇武鳴冤叫屈,說他們正直而被陷害,「姦邪盈朝,善人壅塞」,言辭剴切。所有這些行為,完全是名士做派,意在表示他與宦官劃清界限。

黃巾起義的時候,曹操年屆而立,因討伐有功,任濟南相。這是一個相當於二千石的位置。曹操對於治下的十幾個縣,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革除弊政,廢罷淫祀,繩治貪瀆。朝廷徵調他出任東郡太守,從級別上說,與濟南相是相當的職位,但是,曹操感覺到了背後的兇險。其時「權臣專朝,貴戚橫恣」,他發現,靠模仿名士的做派,靠治理政績的輝煌,不僅無法實現自己的理想,恐怕連命都會丟掉:「數數干忤,恐為家禍,遂乞留宿衛。拜議郎,常託疾病,輒告歸鄉里」,實質是辭職不幹了。「築室城外,春夏習讀書傳,秋冬弋獵,以自娛樂」。既然按常理出牌不行,曹操於是辭去地方實職,以虛名的「議郎」,託病歸鄉里,邊讀書習武(弋獵於古人為習武),邊思考未來的人生髮展方向。


曹操年輕的時候就以睿智知名,「少機警,有權數」,他不僅取得了歷史公認的文學成就,更重要的是他鑽研武學,身手了得,「才武絕人,莫之能害」。所博覽的群書中,特好兵法,「抄集諸家兵法,名曰《接要》,又注孫武十三篇,皆傳於世」。什麼叫《接要》呢?我想,曹操不僅是摘抄要點,而且有連綴諸家、自出機杼接著講述的內容吧。這在漢末亂世,就派上了用場。橋玄欣賞曹操的,也就是這一點。


許劭不愧為知人,他說曹操是亂世之奸雄,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治世之能臣」,時勢造英雄。漢末的亂世,給了曹操不按常理出牌的機會。


二 亂世奸雄


曹操的機敏睿智,首先表現在大事上不糊塗。靈帝末年,冀州刺史王芬與曹操好友許攸、陶丘洪(與孔融、邊讓齊名的名士)等,謀廢皇帝,立合肥侯(具體人物不詳),身為議郎的曹操反對。說這種危險的事情,「古人有權成敗、計輕重而行之者,伊、霍是也」。可是,你們有伊、霍當年的條件嗎?他們當年成功,不僅僅是「懷至忠之誠」,而且「據宰輔之勢,因秉政之重,同眾人之欲,故能計從事立」。你們呢?「今諸君徒見曩者之易,未睹當今之難,而造作非常,慾望必克,不亦危乎!」結果證明曹操是對的。


靈帝死後,袁紹勸大將軍何進盡誅宦官,甚至要召外軍進京,以脅迫何太后同意。曹操當即指出:「宦者之官,古今宜有,但世主不當假之權寵,使至於此。既治其罪,當誅元惡,一獄吏足矣,何至紛紛召外兵乎!欲盡誅之,事必宣露,吾見其敗也。」曹操主張用司法手段懲治宦官,而不必假手外軍進京。事實證明,曹操又是對的。曹操能審時度勢,於此可見一斑。


關東軍討伐董卓,袁紹為盟主,曹操對戰爭態勢的分析,無疑是很專業的,袁紹不聽。董卓劫持獻帝西逃,真正拿出自己的血本,真刀真槍與董卓拚命的,只有曹操和孫堅。曹操的勇於勤王,為他贏得了很好的聲譽,後來漢獻帝身邊的董昭等人,首先聯絡曹操迎護救駕,這應該是一個原因。此前,袁紹想立幽州牧劉虞為帝,劉虞本人不敢,曹操也堅決反對。顯然,在這一系列問題上,曹操的判斷力都驚人的準確。


曹操命運的第一次大轉折,是初平三年(192),出任兗州刺史。兗州刺史劉岱被黃巾余部擊殺,州政無主,陳宮、鮑信、張邈都看好其時擔任東郡太守的曹操。東郡太守這個職位雖然是袁紹提名表授,這塊地盤卻是曹操擊敗黑山軍而佔有的。在兗州任上,曹操打敗青州黃巾余部,「得戎卒三十餘萬,男女百餘萬口,收其精銳者,號青州兵」。這可是三十萬軍隊啊!此後,讓這些軍人的家屬(他們本來是農民)屯田種地,曹操獲得了軍事和經濟上的雙重收益。從此,曹操才有了自己打天下的資本。


這個時候,曹操才三十八歲,未屆不惑的曹操一舉獲得如此巨大的成功,有地盤,有隊伍,有人物(荀彧等謀士),大約有些飄飄然。曹操想接父親曹嵩前來兗州團聚,沒想到,路上曹嵩被人殺害。兇手的背後,居然有徐州牧陶謙的影子。


曹操怒火中燒: 一是殺父之仇必報,二是吞掉陶謙勢力是曹操的下一個目標。於是,為父報仇的正當性和吞併徐州的利益驅動,使曹操大張旗鼓地興師問罪。手握三十萬青州兵的曹操,在利益和仇恨的雙重作用下,直撲徐州,不惜燒殺劫掠,雞犬不留。就是這個時候,後院起火,兗州背叛了曹操。這是在194年,挑起這次事變的是陳宮。陳宮、張邈等迎呂布為兗州牧,抄了曹操的後路。

為什麼陳宮要背叛曹操?因為曹操殺了名士、前九江太守邊讓及其一家。邊讓奚落和批評了曹操,曹操就殺害了人家。憑什麼?因為曹操驕傲了,因為曹操不能忍受被名士奚落鄙視,青年時代的陰影,揮之不去。


曹操最終還是擊敗了呂布,重奪兗州。經過這次慘痛的教訓,曹操成熟了許多。一年後他迎駕漢獻帝,建都於許,其發展漸入佳境。


唐人趙蕤總結曹操的北方統一大業時說:「昔漢氏不綱,網漏凶狡。袁本初虎視河朔,劉景升鵲起荊州,馬超、韓遂雄踞於關西,呂布、陳宮竊命於東夏,遼河海岱,王公十數,皆阻兵百萬、鐵騎千群,合縱締交,為一時之傑也。然曹操挾天子,令諸侯,六七年間,夷滅者十八九。」


三 成敗關口


真正考驗曹操的重要戰爭有兩次: 一次是建安五年(200)的官渡之戰,一次是八年後的赤壁之戰。前一仗,曹操作為弱者,戰勝了強者袁紹;後一仗,曹操是強者,卻敗給了弱小的一方——孫、劉聯兵。


建安十三年(208),曹操帶著勝利者的驕傲,首先接受了劉琮的投降,拿下了荊州,接著問鼎揚州的孫氏政權。這就是著名的赤壁之戰。赤壁之戰分荊州作戰階段和赤壁作戰階段。前一階段,曹操大勝;後一階段,曹操大敗。


在荊州作戰階段,曹操表現了一個偉大軍事家的戰術能力。首先,他出兵宛、葉做戰略佯攻,七月,親率大軍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直撲荊州,八月,劉表死,辦喪過程中,曹軍取道新野,向襄陽進發,大軍未到,劉琮就不戰而降。這時候劉備屯樊城,包括孫吳方面,還根本不知道荊州已經丟失。曹操前鋒到了宛城,劉備才知道劉琮已經投降。於是,倉促南逃,「操以江陵有軍實,恐劉備據之,乃釋輜重,輕軍到襄陽」。曹操為了防止劉備利用江陵軍用物資構成抵抗陣線,當機立斷,放棄輜重,輕兵進擊,佔據了江陵,並以輕騎一日一夜三百里的速度,追擊劉備於長坂坡,一舉擊潰劉備。曹操百日之內,幾乎佔有了荊州全境。這似乎是曹操打得最輕鬆的一仗。


接下來,曹操就有些飄飄然了。



(傅抱石 畫 《觀滄海》)

簡短地說,曹操在赤壁作戰階段,犯了三大錯誤。首先,曹操漠視了劉備的存在。曹操寫信給孫權,要「會獵於吳」。對於劉備糾集荊州殘部的能力重視不夠。其次,曹操採取沿江下寨、直進平推的戰術,沒有別部策應,也沒有佯動配合,給了孫劉聯合進攻的機會。再次,曹操在荊州的統治尚不鞏固,而孫權在江東的政權已歷三世,士民歸附;劉備在荊州經營多年,深得民心,「劉琮左右及荊州人多歸備」,曹操客軍遠斗,不習水戰,都是不利因素。


為什麼久經沙場的老將,會犯這樣一些低級錯誤呢?這就是人性的弱點,驕傲輕敵,被勝利沖昏了頭腦所致。曹操企圖用聲威來震懾孫吳君臣,沒有想到在周瑜、魯肅等人的輔佐下,孫權集團有著頑強的抵抗意志與實力。至於黃蓋詐降,曹操上當,更突顯了曹軍因虛驕而輕信的一面。「操軍吏士皆出營立觀,指言蓋降。」黃蓋揚帆詐降,曹操官兵都走出營外觀看,指著前來的船隻說,你看這是東吳人來投降啦。史家這淡淡的一筆,把曹軍的輕佻,表露無遺。


(參見《資治通鑒》卷五十二至卷六十九)


? 圖片源自網路,如侵刪。


作者簡介



張國剛,清華大學人文學院歷史系教授,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曾為聯邦德國洪堡學者,主要致力於中國古代史、中西文化關係史的研究。為清華大學本科生、學堂在線網路課堂以及社會各界講授《資治通鑒》,頗受歡迎。2014年被評為北京市高等學校教學名師。主要著述包括《唐代藩鎮研究》《佛學與隋唐社會》《唐代家庭與社會》《中西文化關係史》《文明的對話:中西交流史論》《明清傳教士與歐洲漢學》《從中西初識到禮儀之爭:明清傳教士與中西文化交流》等。


>>> 劇集再精彩,也比不過歷史<<<


?? 張國剛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華書局聚珍文化 的精彩文章:

中國什麼時候有了紙質書? | 聚珍文化課

TAG:中華書局聚珍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