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先秦時期 最厲害的兵器為什麼是「我」?

先秦時期 最厲害的兵器為什麼是「我」?

喜歡看歷史書或者古文的朋友,應該會發現,早在先秦時期,自稱常常用「孤」「寡人」「臣」「仆」「小人」等等,也有用「朕」「鄙」「余」「吾」「俺」,幾乎沒有「我」,這卻是為何呢?

因為,在先秦時期,「我」不是自己的意思,而是一種兵器。

先來看看甲骨文中的「我」。

如上圖可以發現,「我」是一種有許多利齒的武器,它實際上是「戎」的變形,表示「無人可敵的威猛戰器」。後來「我」字又逐漸變形,形成「禾」與「戈」的合字,意為「以手持戈」,表示手持戰戈的勇士。

東漢的許慎在《說文解字》中也說,「我,古殺字」,「我」字的右半部「戈」,還能體現出來。

再來看看出土物中的「我」。

因為尖端為三角刺,形狀類似戈,而且有刃,又能綁在長棍上,加大力度,所以「我」的威力其實很猛。它不僅能砍,而且能劈、斬、鉤、掛、挑、扎,輕易刺透鎧甲,致人死命。故而,在商周時期,這種兵器總是能讓人聞風喪膽,丟盔棄甲。

正是因為這樣,所以軍隊中,「我」的使用率很高。

上周時期,戰亂頻多,且國之大事,在戎與祀。國家最重視的兩件大事,除了祭祀就是戰爭。於是乎,為了表示自己很厲害,古代的王室貴族,都將自己的部落、宗族統稱為「手持戰戈的人」,即「我」方的戰士。

就這樣,但凡是自己的人,都稱為「我」方戰士,大家可以多默念幾次,自己一方戰士都是「我」方戰士,自己一方戰士都是「我」方戰士……發現了嗎?對了,我代表自己的意思就出現了。

從此以後,我就可以用來代指自己了。

《詩經》中就有「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的句子,而這些詞句中的我,就是指代自己。這就表明,至遲在春秋中期,「我」就可以表示自己的意思了。

最後,「我」為什麼不作為兵器了?

一方面,日益完善的鎧甲,能更方便保護士兵,「我」不再具有獨特優勢;另一方面,秦始皇統一六國後,由於冶煉兵器技術先進,尤其是秦弩、秦劍和鎩、鈹等銳利長兵器,讓秦軍在戰鬥中,極具優勢,「我」於是逐漸淡出了戰場。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我們讀歷史 的精彩文章:

比武前霍元甲說的話讓人敬佩不已 英國大力士被他給嚇跑
三國演義中他的戲份很少 正史上卻是一名猛將

TAG:我們讀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