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碑學天才 趙之謙

碑學天才 趙之謙

七月

趙之謙(1829年8月8日 -1884

11月18日 ),中國清代著名的書畫家、篆刻家。漢族,浙江紹興人。初字益甫,號冷君;後改字撝(huī)叔,號悲庵、梅庵、無悶等。趙之謙的篆刻成就巨大,對後世影響深遠。近代的吳昌碩、齊白石等畫家都從他處受惠良多。

在晚清藝術史上,趙之謙無疑是最為重要的藝術家之一。在繪畫上,他是"海上畫派"的先驅人物,其以書、印入畫所開創的"金石畫風",對近代寫意花卉的發展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在書法上,他是清代碑學理論的最有力實踐者,其魏碑體書風的形成,使得碑派技法體系進一步趨向完善,從而成為有清一代第一位在正、行、篆、隸諸體上真正全面學碑的典範;在篆刻上,他在前人的基礎上廣為取法,融會貫通,以"印外求印"的手段創造性地繼承了鄧石如以來"印從書出"的創作模式,開闢了一個前所未有的新境界。著有《六朝別字記》、《悲庵居士文存》等,又有篆刻《二金蝶堂印存》。

在晚清的藝壇上,出了一個書畫篆刻都使人為之耳目一新的全能大師,那就是眾所周知的趙之謙。

趙之謙

在書法上,趙之謙不僅精於隸書、楷書,並且對於篆書和行書也極擅勝場。有意思的是,他在《與夢醒書》中卻對自己的各體書法作出了這樣的自評:"於書僅能作正書,篆則多率,隸則多懈,草本不擅長,行書亦未學過,僅能稿書而已。然平生因學篆而能隸,學隸始能為正書。"這除了隱約表示了自己於書法擅長篆、隸、楷之外,對於行、草書則有些自謙。但事實又怎樣呢?單就他的行書來看,其實造詣是很高的。從整體著眼,他的行書筆墨腴潤,風致瀟洒,有著強烈個人風格的"創新"一面,又有著符合大眾欣賞習慣的"從俗"一面,可謂推陳出新、雅俗共賞。

在帖學漸衰、碑學興起的時代,趙之謙不但在理論上加以闡發,為北碑盛行推波助瀾,並以創新的北碑書法橫掃了因帖學及館閣體造成的媚弱書風,其功大焉。趙之謙北碑風貌的書法,在其四十歲前後已臻成熟。他取諸碑之長,領悟筆意,尤重精神氣骨。

當代書壇泰斗沙孟海先生在其《近三百年書學》一文中評道:"學鄧石如篆書的莫友芝最好,趙之謙、吳熙載其次"。

現代意義上

趙之謙篆刻

的篆刻藝術始於明,盛於清中期,以丁敬、鄧石如為代表,開派立宗,形成兩大體系:浙派和皖派。浙派有西泠八家,趙之謙初學篆刻之時,趙次閑、錢松還在世,皖派則有吳讓之。趙之謙家在紹興,離杭州不遠,在當時的交通以及社會環境下,受地域影響,從浙派入手,便成為必然。事實上趙之謙是從學陳曼生開始的。他三十六歲時說:"余少學曼生,久而知其非,則盡棄之。"(《杭四家印譜〈附二陳〉序》)有一點可以肯定,他棄曼生,卻沒棄浙派。在三十四歲與魏稼孫在福州相遇之前,一直有仿浙派的作品。這期間的作品,大約有近百方傳世。現在能見到最早的有年款的作品是二十四歲的兩方:《躬恥》、《理得心安》。此時印風明顯是浙派,但很快就發現有鄧石如的皖派風格的出現。二十六歲前後刻的《陶山避客》,款稱:"學完白山人作。此種在近日已如絕響。俗目既托為文何派,刻印家又狃於時習,不知幾理,可慨也。"同期所刻的《蕺子》也是仿鄧石如,而另一方《付以豫茂臣氏之印信》則稱"略有秋景陁意"。約同年刻的《以豫白箋》和二十七歲刻的《郭承勛印》又明顯是漢印風。由此可見,這一時期的作品是介於浙派、皖派、漢印之間,搖擺不定的。然而,他不滿足於浙派、皖派和漢印,而是在尋求浙、皖兩派合處的同時,上溯秦漢,進而將觸角伸向漢碑漢鏡等等。其取法之廣,是前無古人的。

純熟的浙派刀法與疏密得益的秦漢古意,既有霸氣強悍的風格又有浪漫溫婉的一面,學習的過程懂得吸收和變通思想,成就了書篆畫一體的璀璨才藝。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伯羽文化院 的精彩文章:

TAG:伯羽文化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