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70年代的旅行博主是什麼樣的?

70年代的旅行博主是什麼樣的?

英格·莫拉斯《時代廣場上的羊駝》,紐約,1957年

1947年,馬格南圖片社在法國巴黎正式成立。馬格南雖然是全世界最權威的攝影團體,但在最初的成員中,卻幾乎沒有女性攝影家的身影。來自奧地利的攝影家英格·莫拉斯,就用自己獨特的女性視角,為攝影藝術注入了全新的解讀。

從編輯開始

1923年,英格·莫拉斯(Inge Morath)出生在奧地利。因為父母都是科學家,小時候的莫拉斯常常跟隨他們奔波在歐洲各地以完成科研項目。歐洲各地的風土人情,給童年的莫拉斯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

英格·莫拉斯《自拍像》

隨著戰爭的爆發,莫拉斯和父母不得不離開溫暖的家園,四處流浪。滿目瘡痍的故土和飽受戰火折磨的人民,讓莫拉斯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孤獨。偶然之間,她學會了攝影,並把相機當作了自己的感情寄託。

英格·莫拉斯《路易絲·布爾喬亞》,1991年

英格·莫拉斯《在工作室里的亞歷山大·考爾德》,1963年

但成年後的莫拉斯並沒有直接成為專業攝影師,機緣巧合之下,她在柏林學習外語和翻譯,成為了一名文字編輯。她把自己認識的攝影師恩斯特·哈斯引薦給了出版社的主編,並且主動為他的攝影作品進行配文的工作。

英格·莫拉斯《舞者的裙子》,塞維利亞四月節,1987年

漸漸地,莫拉斯在恩斯特的介紹下,開始走進當時的攝影圈,她對攝影的興趣也越來越濃烈。1949年,恩斯特應馬格南創始成員羅伯特·卡帕的邀請,前往巴黎的總部進行參觀學習。莫拉斯作為陪同編輯,第一次走進了馬格南的大門。

英格·莫拉斯《Mrs Eveleigh Nash》,鉑金漢宮廣場,1953年

在那裡,莫拉斯深深沉醉於攝影的獨特魅力之中。卡帕、布列松等人的攝影作品讓她如痴如醉。後來,莫拉斯自己回憶道:「在研究布列松時,我才真正學會了攝影。」

英格·莫拉斯《Bridesmaid"s hairdressing》,1955年

1951年,莫拉斯在前往威尼斯旅遊時,開始拿起相機嘗試著創作。就在此刻,她明白自己一定會成為一名真正的攝影師:「當我拍攝時,我變得非常快樂。我知道,我可以通過我的眼睛表達想說的話。」

英格·莫拉斯《母親和孩子們》,肯塔基州,1965年

兩年後,莫拉斯向卡帕展示了自己的第一個系列作品,卡帕毫不猶豫地向她伸出了橄欖枝——莫拉斯正式成為了馬格南圖片社的成員。進入小團體後,莫拉斯成為了布列松的助理。

英格·莫拉斯《Reno》,1960年

英格·莫拉斯《好萊塢》,1959年

面對昔日的偶像,莫拉斯虛心學習所有的技巧與方式,而布列松也毫不吝嗇地向她傳授一切關於攝影和藝術的知識,還將萊卡取景器作為禮物送給了莫拉斯。因為有文字工作的豐富經驗,莫拉斯還常常作為圖片社中的編輯,擔任大家影集中文字的整理、翻譯工作。

英格·莫拉斯《Poet Joseph Brodsky on the roof of the Peter and Paul Fortress》,列寧格勒,1967年

英格·莫拉斯《Ballerina Vera Zorina》,紐約,1958年

從單純的攝影愛好者,到大師的「小跟班」,再到獨當一面的重要成員,莫拉斯的攝影之路雖然並不順利,但她對攝影的熱愛讓她一直堅持了下來。曾經有人問她,為何選擇了攝影,她驕傲地回答:「在經歷了戰爭的孤立後,我在攝影中找到了屬於自己的語言。」

英格·莫拉斯《洛克菲勒大廈上的遊客》,1958年

2002年,莫拉斯因病去世。馬格南圖片社為紀念她對攝影藝術的熱愛以及貢獻,特別設立了「Inge Morath」獎,以幫助和激勵全球各地更多的年輕女攝影師。

英格·莫拉斯《瑪麗蓮·夢露在片場》,1960年

英格·莫拉斯《瑪麗蓮·夢露和亞瑟·米勒在套房內》,1960年

生活就是在路上

在莫拉斯的所有作品中,除了大家熟知的名流面孔,更多的是普通百姓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對她而言,攝影最大的樂趣,就是一場場旅行。

英格·莫拉斯《瑪麗蓮·夢露》,1961年

從初試攝影創作的威尼斯影集開始,莫拉斯對旅途總擁有特殊的情感。1954年,莫拉斯不再擔任布列松的助理,開始了自己的獨立創作。歐洲、中東、美國、非洲,都留下了莫拉斯的足跡,她用相機記錄不同社會中的風土人情,還充分發揮自己的特長,為眾多報紙雜誌撰寫專欄。

英格·莫拉斯《吉普賽人在Catesiphon附近的營地跳舞》,伊拉克,1956年

英格·莫拉斯《蒙面的穆斯林女人和籠子里的鸚鵡》,伊朗,1956年

1972年,莫拉斯開始學習普通話,五年後,她踏上了中國的土地。在神秘的東方,莫拉斯感受到了完全不同的文化氛圍,她不僅在北京、上海等大都市流連忘返,還深入內陸地區,拍攝下了中國的寺廟、河灘、民居。40餘年前,一位來自西方的白人女性,跨越中國的萬水千山,為我們留下了一幅幅生動的永恆畫面。

英格·莫拉斯作品

英格·莫拉斯《清晨6:30的長安大街》,北京,1978年

莫拉斯一生出版了超過30部著作,這些書本中不僅有鏡頭下的光影瞬間,還有莫拉斯在按下快門時的心情與經歷。對她來說,不同緯度下的社會景象,讓她永遠保持一顆好奇心。2002年,就在去世前不久,白髮蒼蒼的莫拉斯再一次踏上了旅途。

英格·莫拉斯《帕克節》,愛爾蘭,1954年

英格·莫拉斯《Gosth Town》,1960年

這次,莫拉斯選擇回到家鄉,穿越奧地利與斯洛維尼亞的邊界線。這次旅行意味著她對自我一生的回顧與反思。兒時的週遊世界,青年時的戰火紛飛,她將自己再一次與過往聯繫了起來。這是攝影之旅,更是一次文化之旅和苦難之旅。

英格·莫拉斯《Klessheim castle》,奧地利

今天,當人們提起馬格南時,腦海中總會浮現出布列松、卡帕等大師的面孔,莫拉斯作為初始成員中鮮有的女性,總能以自己獨特的視角和柔軟敏感的內心,為當時的攝影注入別樣的色彩。

英格·莫拉斯《Drag Queen at an aerobics class at a Crunch Gym》,紐約,1997年

從莫拉斯的角度來說,她實現了如今眾多女孩的人生理想:和自己的偶像一起工作、環遊世界、拍攝和寫作,就像如今的旅行博主一樣自由而令人羨慕。但在這背後,我們更需要看到的是她從一而終的熱愛,正是這份單純的熱愛,讓她自己的夢走向了現實。

[編輯、文/景雨萌]

[本文由《時尚芭莎》藝術部原創,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時尚芭莎藝術 的精彩文章:

那些紅遍全球的Pop-up裝置展究竟多好看?
如何拍出價值2500萬的照片?揭開攝影藝術背後的秘密!

TAG:時尚芭莎藝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