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重構中國互聯網數據根基,做數據界的海底撈」

「重構中國互聯網數據根基,做數據界的海底撈」

關注「騰訊媒體研究院」

文丨胖頭、井婷婷

「你不經歷事,團隊就起不來,這種錘鍊可能是競爭對手給你的,雙方打得越凶,到最後留下來的都是經過千錘百鍊的團隊。反觀我們神策,做to B面臨的競爭環境沒那麼激烈,那怎麼辦?就自己搞自己。」

2015年初到現在,桑文鋒創業已有3年,目前已收穫多輪融資。今天,騰訊媒體研究院就為大家帶來桑文鋒對於數據的認知與創業的理解。

1

神策數據之始

中國互聯網若以數據這個維度來分,其實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是2000-2006年,我把它歸結為流量時代,這個時代有三大門戶,百度、騰訊、阿里巴巴,這個時候拼流量,誰流量多誰就牛,最關心的指標是PV、UV,這是一個階段。

第二個階段是2006-2011年,我把它歸結為用戶時代,這個時候對用戶要求多了,那時的開心網、人人網等都不關心訪問量多大,只要你日活躍用戶數、月活躍用戶數高就行。

2011年之後到了第三個階段,而且我認為未來五到八年還會在這個階段里,這個階段我把它歸結為訂單時代,它的特點是跟交易相關。比如從11年12年開始的團購,就是把線下交易搬到線上,到後面的互聯網金融、直播等,都重視用戶的付費與交易行為,沒有交易,這些模式都會破滅。

在訂單時代,你關心的不是用戶到沒到首頁,裝沒裝你的App,你更需要在意的是轉化——從接觸到轉化的整個過程。你要關心漏斗分析,關心拉新到轉化的關係,更要關心用戶的復購流程。

從流量時代到用戶時代,再到訂單時代,它的內在驅動力其實是用戶需求的變化,和數據收集前提條件的在變化,企業更關心效益,而各種感測器則在技術上為更深層次的數據分析提供了可能。互聯網行業越來越精細化,從開始關注流量到關注用戶到交易,越來越細,越來越需要數據。

我在百度呆了八年時間,八年我從0到1把百度整個大數據平台逐步搭建了起來。這個過程成了我一個階段性的使命,它也讓我看到了機會,當時2011年2012年大數據概念火的時候,我只覺得這是一種概念、是一種屠龍術,當時只有BAT有這個數據體量,要在這一領域精進只有在這三家企業間跳來跳去。

後來又過了兩三年,到了14年左右的時候,我發現時代變了。感測器技術的發展讓許多以前收集不到的數據變得能收集到,大數據處理的套件也變得越來越成熟,以前處理不了的數據現在能處理。第三點是競爭變激烈,數據意識變強。

因此我也有了創業的念頭。不得不提的是,在百度的經歷對我影響非常大,百度文化29條我都能倒背如流。比如把事情做到極致、用數據說話、問題驅動、就事論事、迅速迭代、越變越美等等,而這其中的許多東西都成了我們神策現在的企業文化。在百度這幾年我最大的一個收穫就是學會了如何做事——如何將一件事情做到90分。這個也是神策企業文化的核心,此外我還補充了一條「給客戶帶來價值」。

神策數據桑文鋒

在創業初期,焦慮當然是有的。15年那個時候剛創業半年多,產品雖然出來了,但只有幾個種子用戶,不知道接下來該怎麼弄。在那種情況下,競品的市場宣傳還比我們做得好,這些都給了我非常大的壓力。經過了差不多兩三個月,我學會從那堆事情中跳出來,想明白了三點:

第一,這是不是市場?

沒有競爭就沒有市場,你做一個事,如果沒有人跟你競爭,這可能根本不是一個市場,而我們的競爭對手不僅有而且強。

第二,方向對不對?

大數據分析一定是一個正確的方向,方向本身沒有問題的。

第三,速度快不快?

我是不是在正確的方向上快速奔跑,雖然方向是對的,那有兔子在前面跑也不行,我覺得我們已經夠快了,我們迭代速度,整個的節奏那已經夠快了,這也沒啥問題。

在我想清楚這三點之後,它就變成了我創業成長的過程。我們後面又發現還有一些優勢,比如我的百度系資源,許多百度的口,因為之前建立了穩定的關係,許多人出去之後創業,出去做 CTO,因為本身有信任關係,知道你能做好,很容易就合作起來,這些都是其他人還不具備的優勢,所以現在我對這個事情就很坦然了。當然,除了內部脈絡要梳理清楚,外部也需要外力,人家競品的市場做得好,是不是因為有專業的人?那我們就找一個同樣專業的人來做,這也是一個迭代的過程。

2

數據分析的四個關鍵關節

我把數據分析分為四個環節:從底向上,依次為數據採集、數據建模、數據分析、指標。

1.數據採集

怎麼樣搜集數據,這裡就不細講了,總之要準備一些手段,把這些數據搜集起來。可以用人工方式作一些記錄,比如今天拜訪多少個客戶,打了幾個電話等等。但需要注意的是因數據收集錯漏而造成的「數據無用」。我們不能否認的是網上很多第三方公司的數據都有作假的成分,數據是否準確取決於你是否對數據給予了更多關心,假如是第三方的信息,那你得看這個數據來源是怎麼樣的,準確性怎麼樣,你需要作出判斷。你自己的數據一定要弄准,這也是你決策的關鍵。

2.數據建模

搜集到數據之後,不是弄一個倉庫把各種數據往裡面一堆,要用的時候在裡面刨到自己想要的,這個效率非常低。這個時候我們應該對數據進行建模,方便後續使用。

這裡講一個概念——多維數據模型,也就是OLAP,裡面有兩個關鍵的概念是維度和指標。

什麼是維度?比如城市就是一個維度,北京、天津、上海,這些是維度。操作系統是一個維度,例如macOS、IOS和安卓。還有一個維度是成單量、註冊用戶數,銷售額,我們不僅可以看到總體的銷售額怎麼樣,我還可以看到在天津的使用IOS的銷售額是怎麼樣的,這個就是多維的數據模型,這也是我一直強調的數據之「細」,也就是多維度。

你記錄了這些維度,這些維度里就能形成各種矩陣,這樣在做數據分析的時候就可以按照維度進行拼接,靈活性變得非常強,你可以分析不同年齡段的這些用戶消費情況怎麼樣的,以各種各樣的維度去分析它。這就比你只能看一個宏觀數據的價值大很多了。

假設一個正常的電商產品,京東也好、淘寶也好,還有其他各種電商產品也好。它基本的操作並不複雜,比如啟動APP,點擊註冊,或者瀏覽某一個商品,做了一次搜索,進行一個下單,然後完成一個支付,最後收貨。我們所謂的數據建模就是要把這些信息記錄下來,他進行關鍵動作的時候時間是什麼?地域是什麼?渠道是什麼?商品類別是什麼?商品單價是什麼等等,我們將這些記錄下來,就可以通過數據進行靈活分析了。

比如這樣的一張判斷表,既可以看到用戶從什麼省份過來,也可以看到商品是什麼類別。你還可以查詢哪些來自江蘇,哪些買了手機。來回組合能讓數據反映出更多信息。

3. 數據分析

數據分析的方法是無窮無盡的,我們可以基於分析的深度、廣度以及分析的視角設計一些方法,然後再進行分析。從廣度來說,我是要分析一個人的一些行為還是要分析一群人?比如用戶來自於不同的省,我是想分析北京市用戶跟其他地方用戶的差異,還是要分析整體的用戶構成?或者不同的年齡段是什麼樣的?或者性別構成是什麼樣的等等。

另一方面,從深度來說又是不一樣的,不管你來了具體幹了什麼事情,我都理解為你是一次訪問。在互聯網最早期三大門戶時代的時候,那就是流量為王,不管這個產品具體來了之後是點軍事新聞還是科技新聞,沒有關係,我只看到是你過來進行了一次KTV作了一次頁面瀏覽。2000年互聯網泡沫的時候就看PV,像雅虎這樣的PV量最大,估值就最高。但是PV跟PV可不一樣的,去做一個購買的按鈕跟點擊花邊新聞的按紐商業價值是一樣的嗎?顯然是不一樣的。所以進一步作分析的時候,我們就要把這些同樣是點擊行為進行拆解,這就是拆解成不同的行為。它是一個用戶的購買操作,還是一個瀏覽商品的操作,把它細分開,這即是針對事件進行分析。

還有間隔分析。用戶使用的間隔是怎麼樣的?這些動作時間都有間隔的變化,這都帶來一些信息。比如你讓它的跨度很大,很有可能中間跑了。或者他接了一個電話忘了,都有可能產生問題。不同操作之間的間隔是讓它變壞了呢,還是縮短了他操作的周期讓他變得更加順暢?這些讓我們有可能做一些間隔分析。

我們還可以看留存。每天的訪問量很大,但是用戶構成里只有10%是老用戶,90%都是新用戶,這意味著你只是在靠投廣告把新用戶引過來,一旦停滯光廣告投放,這些用戶就跑完了,這個時候就需要對這些數據進行留存分析,同樣通過這個渠道來的用戶,接下來的表現是怎麼樣的,我們可能要看這個用戶的詳細情況,復盤這個用戶,他是幾點幾分上來操作的、等到幾點幾分放棄購買等。客單量大的用戶要進一步跟蹤,通過一些措施留住他,這些都是一些分析方法。

4.指標

接下來是第四步——指標。前面數據採集建模是打底子,底子打得越好,後面越好辦。

你的指標是什麼?你開車時的儀錶盤是什麼?要把指標定出來,方向定出來。

如何定義指標?一種解決辦法就是《精益數據分析》里講的概念——第一關鍵指標。對於中國經濟幾十年的情況來看,第一關鍵指標就是GDP,把這個數弄上去就可以了。同樣的,一個產品又關心用戶的滿意度,又關心利潤率,又關心GMV,又關心員工大家工作的壓力或其他種種,那肯定是沒有機會搞好的,所以一定要集中重點。

對於互聯網產品來講,大致都能被分成三個階段。第一個是MVP,也就是最開始創業時基於一系列假設去做的一個東西,但是這個假設不代表一定成立,它可能是你臆想的一個需求。然後邊做變調查,找了一些種子用戶去試,發現人家不用這個東西,於是就調整迭代,到了最後就成功了。

比如騰訊,《騰訊傳》里講馬化騰最早想做的不是QQ,但是後來發現大家都上網互相發消息,最後就變成QQ了。開始的假設到了最後往往是不同的產品,它是有不同假設的,核心的標準就是你的產品跟市場的匹配程度,你總能找到那個點。

到達了這個點之後就進入到第二個階段,增長階段。做的產品有需求、市場存在,產品本身也比較好,接下來就看怎麼與市場更加匹配了。開始只是略微小部分放開去試,後來通過市場活動、產品迭代讓它得到一個迅速的增長,最後增長到一個規模。

第三個階段就是怎麼賺錢,賺錢階段大家關心的東西就又不一樣了,最開始的時候,可能數據的意義確實不大,但到了第三個階段數據體現則變得尤為重要。就像亞馬遜CEO所說,我不關心利潤,而關心的是每一個動作的現金流。所以你關心的第一指標是什麼,有了這個指標之後,不是你只關心這個指標,而是分別從其他數據中找源頭。就像國家關心GDP,一定要去拆解到各部——拆解到工業、農業、銀行業等等。

海盜指標法

另外一套制定指標的方法就是海盜指標法。抽象成五個環節,第一個是觸達,怎麼讓用戶知道。第二個是激活,知道你不代表就是你的一個用戶了,中間會有一個激活過程。第三個就是來了之後怎麼把用戶留下,讓他不斷復購,不斷進來操作,這就是留存。最後是引薦,希望老客戶不斷帶來新客戶,像病毒一樣。最後是營收,即賺錢。最後進行指標設計的時候就得分成五個環節,並且要知道這五個環節如何用數據指標來監測做的好壞程度。這也是一種方法,相比於第一關鍵指標放就更加系統化。

3

神策的願景是重構互聯網數據根基

中國從2015年開始,就開始進入數據化時代,我把它歸結為一個IT化的階段。意思是你很多時候都是在打一個ip補丁,通過比如ERP、 CRM這些工具,讓你的管理IT化,讓許多過程、流程IT化,繼而讓你這個事情能夠有效的運轉。

數據化的前提是ip化,但是中國過去那一段時間內IT化To C端發展的品牌多,To B發展的不行,所以IT化程度不夠高。

目前中國整個數據化建設的核心問題我認為有兩個:

第一點,信息化底子太差。特別是我接觸「互聯網+」後感覺很明顯。拿美國來說,美國IT化做的非常好,許多公司不是靠堆人起來的。信息化是數據化的前提,只有有信息系統才能收集數據,前面連信息系統都沒有,後面從哪生成數據,就像我們講農業大數據怎麼提的人這麼少,農業都沒有信息化,哪有後面的數據,這是一個基本的問題,就是許多的信息化做的太差了,同樣我們在推動跟一些傳統企業去合作的時候,我就會發現,需要引入其他第三方,能幫著他把IT給搞一搞的,順帶我這個數據還能玩轉,不然就玩不轉。

第二點,數據意識不行。回想一下你周圍有多少人說話是基於數據的?在做一些商業決策的時候、在做一些產品改進的時候、在做一些運營活動的時候,都是拍腦袋。搞市場活動投了200萬,沒什麼效果,也就是看著挺熱鬧。數據意識需要我們、我們的競爭對手,大家一起來鋪。2011年-2012年大數據概念起來,到現在六年,這六年我覺得是一種數據重要性的普及,大家認識到數據重要了,可數據意識還沒起來,許多人還沒養成用數據說話的這種思路。神策一個很重要的願景就是重構整個互聯網數據生態,培養大家的數據意識。

最近我們剛拿了C輪融資,這裡面我比較看重的是背書,做to B還是需要有背書的,大品牌背書效果更好。另一方面我覺得主要是接觸的人物,比如說紅杉的CEO群裡面有周鴻禕、王興、跟這些人直接拉近距離能給我的企業帶來很多資源,給我帶來的整體視野、素質都會比較高,你能從他們身上學到東西。

我的願景是要重構中國互聯網數據根基。從最開始創業到現在,我覺得神策離目標反而更遠了。為什麼更遠了?不是說這三年沒有努力,而是在我們接觸許多「互聯網+」企業的過程中,發現它們欠缺的東西還是非常多的。也就是我想要實現願景的難度比我當初想像的還要大,但是神策的業務模式決定了我們一定會向幾千幾萬人的規模奔去,這是攔不住的。

#End#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騰訊媒體研究院 的精彩文章:

方軍:如何把知識變得更易用?

TAG:騰訊媒體研究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