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李小可:作為一名畫家的後代,有很多益處,但也多無形的壓力

李小可:作為一名畫家的後代,有很多益處,但也多無形的壓力

人生不長,需要懂點藝術,關注020,持續接收好文章

李小可,國家一級美術師,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中國美術家協會中國畫藝委會委員,中國攝影家協會會員,北京畫院藝委會主任,李可染藝術基金會理事長,黃山書畫院院長,中國西藏文化保護與發展協會理事,中國畫學會理事。

1978年,李小可與父親李可染在黃山合影

李小可自幼受家庭影響喜愛中國畫,上世紀70年代開始協助父親李可染創作、生活,並在父親的指導之下系統研習中國山水畫。80年代起先後三十餘次深入西藏、青海、長江源頭、黃河源頭、甘肅等西部藏族地區進行寫生及攝影創作,體驗生活。近年來多次赴黃山、太行山、燕山等地寫生。藝術創作在繼承中國畫傳統和李可染藝術精神的同時,以開放的態度,注重吸取外來藝術的營養,深度地直面生活、時代,從對生活的強烈感受中尋找自己個性化的繪畫語言,在重體驗的基礎上重表現,形成了特殊的水墨表現風格。

1992年,李小可夫婦與貢布扎西合影

古都北京、西藏、黃山成為藝術創作《水墨家園》系列的三個重要組成部分,其以鮮明的繪畫語言、風格受到專業界的肯定和好評,同時得到海內外收藏界的關注和歡迎。2003年開始創作《藏跡》系列的版畫作品,以對藏地特殊視角的人文關注和視覺表現的探索引起了美術和社會各界的強烈反響。多年來積极參与公共美術事業的推廣普及,堅持中國山水畫的教育,培育出一批中青年山水畫畫家、學生。策划了很多重要學術性的美術展覽,並且特別關注西藏美術事業的發展。

2005年3月,中央美院附中六四屆二班同學在李可染藝術基金會聚會商議編輯《隆福寺街78號》事宜時合影

2005年以來贊助、策划了《雪域彩練》《大美西藏》西藏當代繪畫展,為推動西藏當代繪畫發展做出努力。2015年8月因紀念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閱兵儀式,為天安門城樓創作巨幅山水作品《眾志成城》。水墨及版畫作品被諸多美術館、重要機構、海內外藏家等收藏。

找尋水墨表現的新可能

光環掩映背後的堅持與積累

作為大師之子,這層光環給李小可帶來學習藝術的優越條件,同時也造成了一種無形的壓力。

李小可坦言說:「作為一個畫家的後代,有很多益處,比如良好的文化藝術環境,對我的藝術創作影響很深。但也帶來很大的壓力,要想讓大家真正認識到我的作品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對我來說,我要做的就是明確自己的追求,堅持自己的路,一直走下去。 」

面對這種壓力,李小可不急躁、不懈怠,而是將它變成了動力,始終堅持不懈地探索著,他34次走進西藏,上百次在各地寫生, 「水墨家園」「雪域藏跡」等系列作品都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引起了人們的廣泛關注。

他始終低調而踏實地努力著,「在藝術思想上和審美格調上,李小可是很深刻的,但他從不浮躁,從不說大話,甚至已經謙虛到了不客觀的狀態。 」李小可夫人、李可染藝術基金會秘書長劉瑩說。

春月/46×52cm

「在藝術表現中,我父親有一句話對我影響特別深:『藝術創作到十不成回到零,不要三四五六七』 ,意思就是說畫畫的時候要往裡走,筆墨有它獨立的表現性和造型性,要堅持自己對水墨、對境界、對畫面結構特殊性的表現。但是要如何往裡走,我想,除了畫畫之外,還包含個人的修養,包含對筆墨語言的不斷再掌握。 」李小可常常早起習字,他認為寫字的過程就是對中國文化本體的了解與積累,在寫字的過程中體會和把握書法的內在結構和規律,並將這樣的「藝術語言」運用到繪畫中,能有效地增強繪畫結構的完整性。

湖雪/46×52cm

就是這樣「堅韌」「踏實」「謙虛」「低調」的品格和重積累、重取長的創作習慣使李小可在繼承傳統文化、繼承李可染的藝術精神的前提下,也開拓了屬於他這一代的筆墨表現新可能。

路/46×52cm

筆墨之中要:有魂魄、有情感、有精神

「水墨」是李小可藝術創作的主要語言方式,從「北京系列」起步發展到「水墨家園」再到「雪域藏跡」「山水黃山」系列,他不斷地找尋著語言與筆墨之間的契合點,逐漸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藝術表達風格。李可染的山水畫著重表現秀麗深邃、情致濃郁的江南水鄉,李小可沒有因循父親的路子,而是另闢蹊徑,選擇了特殊的藏地題材。西藏特殊的自然、文化、意境以及特殊的精神性深深地觸動了他,他說:「要表現西藏的特殊性,把自己內心的感覺畫出來,是沒有先例借鑒的,所以需要深入體驗,要走在其中,從雪山顯露出來的瑰麗和雄渾中感受它內在的『魂』 。

納木錯的風/46×54cm

」李小可的作品經常以「山魂」「遠方」為題,在他眼中,喜馬拉雅、蒼茫雪域已不再是一種單純的自然風景,而是人們對遙遠和崇高的追溯。他是懷著敬畏之心,用無聲的筆墨表達他對藏族聚居區文化和內在精神的理解,以及他對理想和遠方的朝聖。無聲的雪山,成群的瑪尼堆,飛揚的五彩經幡,在他的表現下都飽含了深情。李可染過去常講「可貴者膽,所要者魂」 ,在李小可看來,「魂」的核心就是「情」 。「這次展覽以『山川鄉國情』為主題,就是說山水筆墨中要含有情感。藝術作品是對生活或是對人生經歷的一種『生之戀』情,因為有情,所以繪畫語言表現出來的景色就具有了精神。我的『雪域藏跡『系列作品更多是表現自己對藏族聚居區特殊的情懷。 」

山口/45×50cm

作品創作是個人情感的藝術表達,李小可作品中的「筆」與「墨」不僅僅是一種藝術形式,更是他表達內心的方式。也因如此,他的山水作品尤其是「藏跡」系列,具有更深刻的文化觀照和人文情懷。

寺院的風/46×52cm

李小可作品欣賞

原題︱李小可:找尋水墨表現的新可能

來源︱中國畫家雜誌社。部分作品來自網路,真偽請自辯

創於2014,相伴已成為習慣

平台已進駐網易、搜狐,同步更新

商務合作、轉載事宜請在後台留言

如果您有意收藏平台推介的藝術家作品

請在頁面右下角留言,我們將及時聯繫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020藝術觀察 的精彩文章:

方聲濤80年代廈門油畫寫生欣賞︱靈動?深厚?淳樸
郭北平:畫家有兩種痛苦,一是不被世人所理解,二是迎合創作

TAG:020藝術觀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