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它明明是件舶來品,卻成為了中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它明明是件舶來品,卻成為了中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無論是在世界各地,凡是提及手工藝術,中國永遠都是一個不可忽視的存在。古代中國的匠人比比皆是,他們用時間、精力,甚至是生命來將自身的熱愛與靈性賦予手裡的藝術品之中。但在中國,有著這樣的一個東西,可驅寒冷、治頭眩、開鼻、無煩,明明是舶來品,卻在百年後,成為了中國的為物質文化遺產。

清代中期,很多的舶來品吸引了眾人的眼球,很多東西迅速在中國流行開來,有一種叫做鼻煙的東西一時風靡整個北京,為當時皇宮貴族、達官貴人所擁有。鼻煙壺長時間的流行,使其從最初單純的容器慢慢多了一些裝飾,恰巧清朝嘉靖年間,有一位名叫甘桓文年輕的畫家,偶然的嘗試中,他將小鋼珠、石英砂和少量清水灌入壺中並且不斷地晃動,由於瓶內小鋼珠的撞擊和石英砂的摩擦,壺的內壁被磨出了細紋。

畫家使用帶有彎鉤的竹筆蘸上顏色,在壺的內壁反向作畫,雖是一種簡單的嘗試,但成品的美觀出乎這位畫家的意料,後多次作畫嘗試,又被人模仿,因此種畫法也被傳播開來。需要被裝飾的鼻煙壺遇上了壺內的反向作畫,內畫鼻煙壺就此迎來此項藝術的鼎盛時期。

為了滿足當時皇室對內畫鼻煙壺的需求,清宮造辦處召集了大批能工巧匠聚集在京城,開始不斷翻新鼻煙壺的製作工藝和品種,隨著工匠們不斷精進的手藝和不斷踴躍出來的好創意,中國傳統工藝美術形式繪畫、書法、燒瓷、施釉等全都開始在鼻煙壺上綻放不一樣的光彩。

內畫鼻煙壺這門優秀的手藝成為了當時的特色,製作的人越來越多,這門手藝自然而然地就流傳了下來,而作為精美的工藝品,鼻煙壺的材質也多種多樣,瓷、銅、象牙、玉石、瑪瑙、琥珀等都被採用,到了上個世紀60年代,內畫藝術手藝根據其特色分成了京派、魯派、冀派、粵派等四大流派(均起源於北京)。

京派歷史最為久遠,其保留了最初的竹筆作畫形式,以畫面淳樸、古雅見長。畫工們不斷的汲取京都深厚的文化底蘊,逐漸形成了詩書畫印並茂的京派藝術風格,其以周樂元、馬少宣、葉仲三為代表。魯派畫工主要雲集在山東博山地區。清光緒十六年,山東博山籍的內畫藝術師畢九榮從北京回到博山後,不斷發展其所掌握的技藝。這個流派選擇了用毫毛筆進行作畫,畫面以纖細、艷麗取勝。

冀派是王習三在繼承北京明、清著名老藝人葉仲三技法的基礎上,融合眾多內畫名家流派之特長,才形成了自己的風格雖然形成的較晚,但現在冀派人是最多的。其藝術特點是精皴細染、造型準確、風格典雅,以國畫色和油畫色綜合表現手法摹擬多個畫種的畫面效果,肖像題材方面的創作非常突出。河北衡水因此被文化部命名為「中國內畫之鄉」。在廣東汕頭,粵派以艷麗的色彩和裝飾風格著稱,這個同樣是一個年輕的派系,吳松齡為此流派的代表人物。

2008年6月7日,內畫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在多種多樣的內畫鼻煙壺中,有許多壺裡藏了故事,筆筆令人入戲;有的內畫壺裡像是藏進去了整個大自然,四處山水縈繞,山上花木搖曳,內畫壺的生命力隨著時間的流失依舊旺盛,隨著時間沉澱下來的,又是一場場精彩的人生,鼻煙壺雖小,濃縮的卻是一個時代,一個匠人的一生。

編輯:兩眼朦朧

圖片:網路

GIF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知言歷史 的精彩文章:

TAG:知言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