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經典《周易》告訴你,君子的養成之道是這麼來的!受益終生
國學經典《周易》告訴你,君子的養成之道是這麼來的!受益終生
周易也就是我們所說的易經,它是最為經典的國學之一,周易也是我國傳統思想和自然哲學的理論根源,是大智慧的象徵,被譽為「大道之源」。易經也被稱為群經之手,今天就一起來拜讀一下這部經典國學,君子的養成之道是這麼來的,參透其中奧妙,收益終生。
一、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譯文:真正的君子應該像那宇宙般運行不息,毫不鬆懈,即使流離失所顛沛流離,也不能輕易屈服。如果你是君子,那麼對待和處理事情就應該像大地一般,懷有廣闊的胸懷,沒什麼東西是自己不能承受的。
這句話我們很熟悉,很多高校也以此做了自己學校的校訓,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的莘莘學子。而這句話在踏入校園開始也是耳能熟祥。被很多人作為座右銘。
二、君子藏器於身,待時而動。
譯文:真正的君子如果擁有某項高超的技能和才藝,是不會到處宣揚的,而是等到必要時刻才會展現出來。
從古至今中國人一直都保持著謙卑的特點,做人要低調很重要,即便你很有才能,也不必太過招搖,太過鋒芒畢露,只有出其不意,打對方一個措手不及方能致勝,所以不管是古代還是現在,我們都會發現,最不起眼的有時候往往是最出色的,因為他們懂得謙遜,這也是君子之道。
三、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缺。
譯文:如果做好事的人或者家庭,那麼善事積德,福祉自然會連延到後代,同理如果無惡不作,那麼禍患自然也會連延到後代。
這句話不管對於個人還是家庭而言,都是敲響了警鐘,俗話說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候未到,就是說的這個道理。
四、君子學以聚之,問以辨之,寬以居之,仁以行之。
譯文:君子會不斷的提升自己,會用學習來積累自己深度,同時用學到的東西來辨名是非,用宅心仁厚的態度處事,用仁義來處理事情。
學習使人明理,明智,通達,只有不斷的學習,才是真正的君子養成之道,學習讓我們明辨是非,學習讓我們胸懷大志,學習更讓人心繫天下。
五、謙尊而光,卑而不可逾,君子之終也。
謙虛的人如果處於高位的時候,那麼其道德也會更加廣大,就算暫時位於低位,其品行也不會因為位居低處而逾越自己的內心。只有真正的君子才能做到這點,始終保持謙卑!
很多人為了利益,早已經忘記原來的自己,真正的君子從來都不會被外界的環境所影響,因為君子始終謙卑,始終遵從內心!


TAG:民俗文化全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