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道德經》淺釋:無為,故無敗;無執,故無失

《道德經》淺釋:無為,故無敗;無執,故無失

△ 劉立豐拍自河南財經政法大學校園

【原文】

將欲取天下而為之,吾見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為也,不可執也。為者敗之,執者失之。是以聖人無為,故無敗;無執,故無失。夫物或行或隨;或噓或吹;或強或羸;或載或隳。是以聖人去甚,去奢,去泰。

【譯文】

想要治理天下,卻又要用強制的辦法,我看他不能夠達到目的。天下的人民是神聖的,不能夠違背他們的意願和本性而加以強力統治,否則用強力統治天下,不能夠違背他們的意願和本性而加以強力統治,否則用強力統治天下,就一定會失敗;強力把持天下,就一定會失去天下。因此,聖人不妄為,所以不會失敗;不把持,所以不會被拋棄。世人秉性不一,有前行有後隨,有輕噓有急吹,有的剛強,有的贏弱;有的安居,有的危殆。因此,聖人要除去那種極端、奢侈的、過度的措施法度。

【淺釋】

「無為,故無敗;無執,故無失」,這是老子給統治者提的建議。大致的意思是你們這些統治者要想能夠活命,最好就是不要瞎折騰,要低調、低調、再低調。否則你們會死的很慘。

無為,也可理解成凡事不求甚解。這是灌輸在中國人骨子裡的一種思維方式。活下來是最重要的,其他都是次要的。活下來是最實用的,其他都是虛的。

現在中美貿易開戰,在這個大背景下,我們不禁要自己一個問題:

為什麼在大部分高科技領域,我們都是跟隨者,而美國和歐洲是創新者呢?

其實,這個問題一個西方人很早就提出來了。他是英國著名學者李約瑟。

李約瑟(Joseph Needham,1900-1995)他在其編著的15卷《中國科學技術史》中正式提出了一個問題:

「儘管中國古代對人類科技發展做出了很多重要貢獻,但為什麼科學和工業革命沒有在近代的中國發生?」

這個問題被後人成為「李約瑟難題」。

李約瑟從科學方法的角度得到的答案是:

一是中國沒有具備宜於科學成長的自然觀;

二是中國人太講究實用,很多發現滯留在了經驗階段;

三是中國的科舉制度扼殺了人們對自然規律探索的興趣,思想被束縛在古書和名利上,「學而優則仕」成了讀書人的第一追求。

這裡的第二點非常關鍵。中國道家思想和儒家思想其實都是講求「實用」的。道家和儒家從來不乏思辨作為追求的目的,他們追求的是「實用」:活下來,在一個集體中能夠活下來,能夠自保,能夠避免災禍。至於搞科學研究甚至哲學思辨,這是多麼不實用的東西啊;搞工業革命,這是奇技淫巧,這是細枝末節。我們用「經驗」代替了「實驗」。李約瑟的提問,給我們很大的啟發。

我們學習《道德經》要有這種多元的思維。

用中國傳統文化來解釋傳統文化,會走進死胡同。一定要與西方的思想碰撞,這樣才能理解得更深刻。

至於李約瑟提到的自然觀,我們可以參考17世紀西方著名哲學家洛克的觀點。洛克認為:「對自然的否定,是通往幸福之路」。因此個人利益是社會的基礎。這與老子的觀點又是完全相反的。老子認為人與自然是和諧統一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因此西方就要探究自然,解剖自然,所以就有了科學精神;而我們要與自然和諧共存,因此要無為,不求甚解。當然,二者提的「自然」的概念略有不同。

都是個人見解,供各位看官參考。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觀自在佛學書苑 的精彩文章:

《道德經》淺釋:從事於道者,同於道

TAG:觀自在佛學書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