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從《黃帝四經》讓我們更全面認識道家

從《黃帝四經》讓我們更全面認識道家

《黃帝四經》是一部「治國之本」的書,由四篇文章組成。

《黃帝四經》與《易經》《老子》《論語》《莊子》,是漢族的幾部源頭性經典,它們不僅是道德根文化的重要載體,而且是古代聖哲修身明德、體道悟道、天人合一後的智慧結晶。

《黃帝四經》一書,分為《經法》《十六經》《稱》《道原》四篇。《經法》主要是講治國必須依靠法制,《十六經》是關於政治、軍事鬥爭的策略問題,《稱》講施政、行法必須權衡度量,區分輕重緩急,《道原》則主要講宇宙觀。

《漢書·藝文志》把《黃帝四經》《莊子》《道德經》都列入道家,這是因為他們都把「道」看作是其理論賴以建立的基礎和最高原則。

《漢書·藝文志》曰:「道家學派,應當是由史官演化而來,道家著作記載歷代成敗存亡禍福之道,但能秉要執本,清凈虛無以保持自我節操,謙卑柔弱以保護自我,這是君王統治之術。與堯的自我約束謙讓,《易》的含恨隱忍相合,能一謙而得到天益、地益、神益、人益,這是他們的長處。等到放蕩的人來修道,就想全部拋棄禮儀,並放棄仁義,說衹要清凈虛無就可以太平。」

道家是戰國諸子中重要一派,其學說本來就有「帝王治國」與「狂放無守」之分。《黃帝四經》與《道德經》立論的出發點是君主,所以應是治國之道、帝王學、統御天下之術,重法術;莊子之學,是「狂放無守的人」所為,斷絕了禮儀,拋棄了仁義,只用清凈無為。

有學者把道家的流派分為四種,即有為派,無為而無不為派,無為派,無不為派。有為派包括黃帝、伊尹、太公、鬻熊、管子等人的著作;無為而無不為派為《老子》,無不為即有為,所以黃老之學近似;莊子任天,《戰國策·燕策》所記陳仲子遁世,皆屬無為派,無為派雖與《老子》同有「無為」,但《老子》通過「無為」而達到「無不為」,歸結為有為,莊子則以「無為」為終極目的。「無不為派」是韓非子,已是法家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歸來如松 的精彩文章:

佛教的高級智慧——四諦八正道

TAG:歸來如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