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為什麼古人翻譯佛經能時做到那麼嚴謹呢?

為什麼古人翻譯佛經能時做到那麼嚴謹呢?

文:弘法寺

我們讀《華嚴經》,開頭都會有「于闐國三藏實叉難陀奉制譯」或者「罽賓國三藏般若奉詔譯」之類的話,意思是說,這部經是奉皇帝的聖旨而翻譯的,可見,當時的佛經翻譯是國家大事。八十華嚴,在翻譯過程中,皇帝武則天親臨譯場,助揚譯事,並為制《大周新譯大方廣佛華嚴經序》。四十華嚴翻譯期間,唐德宗也是多次親臨譯場,關心譯事。

為什麼古人翻譯佛經能時做到那麼嚴謹呢?

把佛經翻譯變成國家大事,不是唐代才有的,在南北朝時期,譯經大師鳩摩羅什的譯場就已經開啟了國家模式。到了唐代,佛經譯場的組織更為科學嚴密了,有關部門在全國遴選一流人才,組織到譯場,然後由高僧主持翻譯的分工協作,形成嚴謹的譯經程序。

為什麼古人翻譯佛經能時做到那麼嚴謹呢?

據《宋高僧傳》記載,唐代譯場的翻譯職司就多至11種:1)譯主,為全場主腦,精通梵文,深廣佛理,遇有疑難,能判斷解決;2)證義,為譯主的助手,凡已譯的意義與梵文有所差殊,均由他和譯主商討;3)證文,或稱證梵本,譯主誦梵文時,由他注意原文有無訛誤;4)度語,根據梵文文字音改記成漢字,又稱書字;5)筆受,把錄下來的梵文字音譯成漢文;6)綴文,整理譯文,使之符合漢語習慣;7)參譯,既校勘原文是否有誤,又用譯文回證原文有無歧義;8)刊定,因中外文體不同,故每行每節須去其蕪冗;9)潤文,從修辭上對譯文加以潤飾;10)梵唄,譯文完成後,用梵文讀音的法子來念唱,看音調是否協調,以便於誦讀;11)監護大使,欽命大臣監閱譯經。朝廷為了鄭重其事,還要派欽命大臣在譯場作監護大使,有時在開始翻經的第一天,皇帝還親自到譯場擔「筆受」的工作。

為什麼古人翻譯佛經能時做到那麼嚴謹呢?

看了這麼一個分工程序,我們可以想像,翻譯一部佛經需要多少高僧大德的努力?在我們不少人看來,這簡直就是吃力不討好。古人把翻譯佛經搞的這麼隆重,這麼嚴謹,為什麼呢?這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事,如果馬馬虎虎,誤人子弟,怎麼利益眾生呢?本煥長老教導我們說:佛說八萬四千法門,都是為了利益眾生、成就眾生,使眾生離苦得樂。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聞思修佛學 的精彩文章:

搞懂空性第一步,假裝明白真糊塗
動中禪的正確打開方式:吃一碗茶

TAG:聞思修佛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