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元青花蓮塘鴛鴦紋玉壺春瓷瓶賞析

元青花蓮塘鴛鴦紋玉壺春瓷瓶賞析

作者:劉德剛阜新市博物館 保管部主任

研究方向:阜新地方史、遼金史。

夏晨光 阜新市博物館 陳列部主任

研究方向:阜新地方史、遼金史。

一、元代青花瓷器及其特徵

元代是中國陶瓷發展史上一個重要時期。磁州窯、鈞窯、龍泉窯、景德鎮窯的瓷器生產十分興旺,景德鎮出產的青白瓷遠銷海內外,成為中國瓷都。元至元十九年(1278)在景德鎮設置「浮梁瓷局」,督造官窯瓷器。《元史﹒百官志》記載,浮梁瓷局屬匠作院,「秩正九品,至元十九年立,掌燒造瓷器,並漆造馬尾棕、藤笠帽等事。」1元朝廷的重視極大促進了景德鎮窯制瓷工藝的進步,創燒出一些新品種,如:卵白釉瓷、青花瓷、釉里紅瓷器,尤以青花瓷器影響最為深遠,「元代景德鎮白地藍花的青花瓷燒製成熟後……從14世紀二三十年代到15世紀前期,大約僅僅經過70年,景德鎮的青花瓷器就佔據了中國瓷器生產的主流」。

「青花瓷是指一種在瓷胎上用鈷料做色,然後施透明釉,以1300度左右高溫一次燒成的釉下彩瓷器。釉下鈷料在高溫燒成後,呈現出藍色,習慣上稱為『青花』。」3簡單的說,青花瓷屬高溫釉下彩瓷,最常見的青花瓷是白地藍花瓷器。

唐代是青花瓷的濫觴期。上世紀70年代,揚州唐城的考古發掘中就發現了青花瓷片。2002年,河南省文物考古所在對鞏義縣黃冶唐三彩窯址的考古發掘中發現了白釉點、劃藍彩的釉下彩瓷。復旦大學高能物理所利用無損質子激光X熒光技術進行化學檢測,結果表明揚州唐城出土的標本正是來自鞏義黃冶窯,且所用青料均為進口鈷料。這表明唐青花與唐三彩一脈相承,密不可分。唐青花出現後,未經大量燒造即走向衰落。

目前,面世的宋青花屬鳳毛鱗角,僅浙江宋塔和重慶巫縣一處墓葬中出土過,經科學檢測,宋青花所用青料來自浙江本地,與唐三彩無直接關係。

元青花數量稀少,且古代文獻中也少有提及,因而,一直未受到足夠重視。直到上世紀50年代,元青花的研究才真正開始,學界將英國大維德基金會收藏的至正十一年銘龍紋象耳瓶作為至正元青花的標準器。隨著對傳世元青花瓷器、新鮮考古資料的對比研究和科學檢測,元青花的研究進入新階段,成果豐碩。學界認為成熟的元青花必須具備三要素:「?潔白的瓷胎和純凈的透明釉。?運用鈷料產生藍色的圖案花紋。?熟練掌握釉下彩繪的工藝技術。」4元青花的瓷胎使用瓷石與麻倉土二元配方法,麻倉土是輔料,加入麻倉土可以使瓷胎更加奈高溫並且胎色更加潔白,這是景德窯的獨創。元代孔齊著《至正直記》載:「饒州御土,其色如粉堊,每歲差官監器皿以貢,謂之御土窯,燒罷即封土不敢私也。」「饒州」是景德鎮在宋元時的舊稱,「御土」,其「色如粉堊」正是麻倉土的特性。孔齊為元人,所記錄內容可信度較高。由此可以推斷,使用二元配方的元青花除作為高檔外銷瓷以外至少應有一部分為官窯器。研究表明,元青花的釉料分為三種:第一種是影青釉。元青花的影青釉與普通青白瓷器的影青釉的區別是釉色更淡,釉面微泛青灰,釉面不光滑,這種元青花多為元代中早期的延祐時期生產;第二種是高溫透明釉,釉面微泛鴨蛋青色,釉質光潔滋潤。這種透明釉出現得較晚,至正時期的元青花多施這種釉;第三種是卵白釉,釉層浮濁,多用於小器上,元末時使用。元青花的鈷料有國產青料和進口蘇麻離青料之分。國產青料高錳、高鋁,發色青灰或藍灰,積料處現藍褐色斑點,延祐型元青花多使用這種青料。蘇麻離青為波斯進口,低錳、高鐵,青花發色青翠濃艷,局部常會出現鐵鏽斑,即所謂「錫光」,至正型元青花多使用蘇麻離青料,至正型元青花也被稱為成熟(或典型)元青花;元青花的彩繪技術主要指裝飾工藝。元青花中的至正型構圖滿密,層次豐富,以主題紋飾和輔助紋飾密切結合,構成一體。盤、罐類瓷器紋飾一般不超過5層,梅瓶、玉壺春瓶最多可施8層紋飾,有主賓協調,繁而不亂的特點。元青花的主題圖案紋飾主要有魚藻圖、人物故事圖、蓮池水禽圖;輔助紋飾有纏枝花卉、仰覆蓮花紋、水波紋、火焰紋、回紋、錢文等。另外,元青花的成型工藝也很有特點,小器多人工一次拉坯成型;大器多採用分斷製作,濕胎接法成型。因而,在大器頸、底的內部常能摸到接痕。元青花器物足部特徵明顯,足牆多數較矮,內外留斜削痕,足底多見雞心底,這是麻倉土在燒制過程中形成的。

二、元青花蓮塘鴛鴦紋玉壺春瓷瓶自然狀況

元青花蓮塘鴛鴦紋玉壺春瓷瓶,遼寧省阜新市博物館珍藏。此瓶口部殘損,然器型挺拔,紋飾繁縟,青花色澤濃郁,不失為一件難得的元青花珍品,極具研究價值。

元青花蓮塘鴛鴦紋玉壺春瓷瓶:殘高26厘米,腹徑14.5厘米,底徑8.4厘米,重811克。此瓶束頸,鼓腹,圈足,器身滿施透明釉,胎質細膩白中閃灰,釉微閃鴨蛋色青,青花發色濃郁青翠,局部現鐵鏽斑痕。瓶身由上而下共施有八層紋飾,分別是蕉葉紋、回紋、覆蓮紋、卷草紋、蓮塘鴛鴦紋、卷草紋、仰蓮紋、變體回紋。現存最上面一層紋飾為蕉葉紋,由數個獨立的蕉葉組成,蕉葉狹長,以斜線畫出葉片紋理;第二層為回紋帶,回紋不甚方正,內部線條簡化為折線,用筆較為隨意;第三層為覆蓮紋,蓮瓣形狀似梯形,線條粗且直,蓮瓣尖略微凸起,每個蓮瓣內都繪有升騰的火焰紋,蓮瓣之間多留有空隙,個別有借用邊線現象;第四層為卷草紋帶,彎曲的細線象徵植物的莖及葉,一正一反相接,橫向延伸,勾連纏繞;第五層紋飾為蓮塘鴛鴦圖,繪於器物腹部,為主題紋飾,以直線勾出圖案邊框。四隻鴛鴦浮於水面,或昂首向前,或扭頸後顧,周圍水波蕩漾,蓮花、蓮葉圍繞,構圖滿密,意趣橫生;第六層紋飾為卷草紋,與第四層畫法相同;第七層為仰蓮紋,蓮瓣上大下小,肥大飽滿,蓮瓣邊線較粗,蓮瓣尖略突起,蓮瓣內部以細線勾勒,形狀酷似一倒置的樹葉;第八層,也就是最下一層紋飾繪於足牆外,為一周變體的回紋帶,回紋較寬,線條傾斜,下筆隨意。

三、元青花蓮塘鴛鴦紋玉壺春瓷瓶胎、釉以及青花特點

元青花蓮塘鴛鴦紋玉壺春瓷瓶器型較為規整,器壁較厚,撫摸頸部內側接痕較為明顯,圈足不甚規整,足牆外撇,足部削刀痕迹明顯,底足平坦亦施釉。頸部殘損處露胎,胎質堅硬,胎色潔白略顯灰。器身內外均施釉,釉質瑩潤光亮,細看釉色呈淡淡的鴨蛋青色,無流釉、縮釉現象。圈足底部本無釉,現存米色釉與器物本體格格不入,應為後世所施。此瓶青花發色較為濃郁,青翠中略顯灰,腹部紋飾中大量出現鐵鏽斑痕,局部有棕眼。從胎、釉、青色發色等特徵看釉料屬高溫透明釉無疑,青料也可斷定為蘇麻離青料,因而,可以肯定此瓶系至正型元青花瓷器無疑。

四、元青花蓮塘鴛鴦紋玉壺春瓷瓶紋飾特點與繪畫風格

此瓶紋飾繁密,自上而下八層彩繪,如此繁密的紋飾在元青花中是不多見的。蕉葉紋出現於宋代,多飾於罐、瓶、尊等器物的頸部或脛部。此瓶頸部所繪蕉葉紋長大,弧線繪出輪廓,斜線繪出葉脈和葉片紋理。回紋分別施於頸部和足牆外,頸部回紋不甚方正,內部線條簡化為折線;足牆外空間狹小,所繪回紋只個別清晰,余則以斜線代替,頗顯潦草。卷草紋最早出現於漢代,此瓶中卷草紋由細線勾勒,長線象徵植物的莖,短線象徵葉片,一反一正,橫向排列。蓮紋出現較早,是一款重要的傳統紋飾。此瓶蓮紋肥碩,線條硬且直,顯得粗獷,蓮瓣大都以獨立的個體存在,彼此間都留有空隙,且蓮瓣內分別繪有火紋、樹葉紋,這些都是元青花蓮紋最重要的特徵。此瓶的主題紋飾是蓮塘鴛鴦圖,也是元青花中出現較多的一款圖案。此圖中蓮紋較為滿密,蓮莖纖細,蓮葉如傘蓋,四隻鴛鴦大體處於等距位置,營造出一種開光構圖的效果。

此瓶紋飾的繪製技法是融工筆與寫意於一體。輔助紋飾,如:卷草紋繪製較為工整、細密,呈現出工筆畫的特點。主題紋飾則完全是一幅文人花鳥畫的風格:蓮葉、蓮花先以雙勾法以細筆勾勒出輪廓,再以平塗法施上青料,平塗法展現的青色濃淡基本一致;也有使用類似分染技法,如鴛鴦身體部分和蓮花,墨分五色,完全表現出寫意畫的藝術效果,極具藝術感染力。另外,在繪圖中,還運用了沒骨技法,一筆點畫出草葉、水波紋,氣韻連貫,一氣呵成。這樣的技法顯然非普通工匠所具備,應為瓷畫大師所做。

元青花蓮塘鴛鴦紋玉壺春瓷瓶屬至正型青花瓷器精品之作,它展現出元青花獨特的工藝特色和繪畫技法,也反映出元代社會包括當時國際市場特有的審美情趣和需求,表現出元青花獨特的藝術魅力,彌足珍貴。因元青花蓮塘鴛鴦紋玉壺春瓷瓶時代特徵明顯,本人僅憑傳統方法對其做了簡要闡述,並未進行科學檢測,觀點未必準確。另外,元青花的研究方興未艾,很多問題還沒解決,疏漏之處望請方家指正。

參考文獻:

1、《中國陶瓷》,國家文物局編,1994年第一版,第448頁

2、3《中國陶瓷》,國家文物局編,1994年第一版,第452頁

3、《中國陶瓷》,國家文物局編,1994年第一版,第454頁

其它參考書目:《中國陶瓷史》,2006年,葉喆民

end

編輯:朱蕾 鄭丹 劉梓 編審:胡健

阜新市博物館願與更多的組織建立合作,讓越來越多的人愛上阜新的歷史文化。

註:如有團體參觀及其它需要,請提前聯絡我們。

[版權說明]

凡未標註版權,其內容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您及時聯繫我們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慧福回眸 的精彩文章:

這兵器才是離別鉤!招招絕殺,步步索命,三步內必殺,外號黑無常

TAG:慧福回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