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讀書說話,我的大學

讀書說話,我的大學

大學和高中就是不一樣。高中很神氣,大學很神奇。高中有權禁止我看課外書玩手機打瞌睡談戀愛,讓我很沒有脾氣;大學則是鼓勵我多看課外書多關注外界消息多交朋友。當然,對於打瞌睡這點,高中和大學還是一脈相承的。雖然我很難說清是大學繼承高中的傳統還是高中繼承大學的傳統。我沒錢,買不起性能好的手機,這降低了玩手機的慾望;我丑,錯過了早戀的機會,大學戀愛估計也夠嗆;至於打瞌睡,高中就玩夠了,既然大學要與高中區別開,當然不能再玩;關注外界消息?交朋友?這些都很重要,但誰都知道。

我覺得在看課外書這點上,我可以寫的東西比其他的都多。

說來慚愧,大學半年多過去,我還沒參加過任何實踐活動,周末的室外活動也不多,就是去食堂吃飯,偶爾騎自行車,都快忽略了圖書館的存在。課餘時間,我的活動也單調可憐得很,除了上面說的偶爾騎自行車,就只是玩手機,看小說,睡覺……。所以還是說看書這件事吧。從這裡開始,我要開啟一本正經了。為了能讓人讀得下去,某些地方,我不得不胡說八道。但我始終覺得,一本正經地胡說八道比胡說八道地一本正經有意思多了。設想一下,一個人一本正經地說些沒有任何意義的話,想想那人認真的表情,再聯想那些話,多滑稽怪異的場景啊,多好玩啊。而「一本正經地胡說八道」給人的第一感覺就是道貌岸然無恥荒唐啊,這是要被人吐口水轟下台的。好的,廢話到此先停一下,現在進入正題。萬一說著說著又成廢話了,那……再扯回正題唄。

新學期以來,我讀完的書大致有:劉震雲的《我不是潘金蓮》和《我叫劉躍進》,陳丹青的《退步集續編》和《荒廢集》,顧城的詩集《一代人·遠和近》,李玉剛的《辜鴻銘別傳》,羅永浩的《我的奮鬥》和《生命不息折騰不止》,綠妖的《北京小獸》,林夕《曾經》和《原來你非不快來》,《魯迅書信選》,以及我記不住作者名字的《我的抑鬱症》。最近在看的,是阿城和林語堂的書。

開列這些書單,不帶有任何推薦的目的,我甚至擔心這有點炫耀的嫌疑。保險起見,在此說明,開列書單純屬是為了湊字數(在這把實話說出來似乎很不合適,但也是沒有辦法的事。在這,我不願欺騙別人。在其他地方就不好說了)。我高二才真正開始閱讀,之前的課外閱讀經歷無非是《滿分作文大全》之類。這很諷刺,也很真實。讀到現在,斷斷續續,也看完了幾十本書,竟然也積累出了不少閱讀經驗。

書看多了,就能分辨哪些作者腦袋裡裝著豆腐渣,哪些書是在故意招惹是非。多看書的好處很多,最明顯的好處就是胸中有點墨,管它這墨是偷來的搶來的還是騙來的呢,裝在自己身體里就是好的。還有個好處就是提高忽悠別人的能力。這是顯而易見的,忽悠別人也需要技巧的。你以為誰都能當傳銷組織的頭目啊?不能只看文學書而放棄了其他種類的書。這和不能只吃肉而不吃米飯是同一個道理。至於這道理是什麼,大概能從高中生物老師那得知;書名很重要。精明的作者幾乎都是起標題的好手,一個好書名往往能無形中拉動書的銷量,一個稍弱的標題則會增加圖書滯銷的風險(這似乎帶有迎合讀者的意味,但其實不是,好書都應該有個好標題,都應該有好的銷量);看書要因書而異,不能固守老規矩。比如說,快節奏的書就要提著嗓子眼看完,否則看下去的情緒很容易就中斷了;慢旋律的書則要細細看,不能一眼瞟過就算。好書的氣質要慢慢才能體會到。

我覺得,書沒讀多少,經驗倒有一大堆。這些經驗要麼老生常談要麼不靠譜。顯然,我屬於前者。在真正的讀書者面前,我就是在班門弄斧;而在不怎麼讀書的人眼裡,我就很牛逼了。讀書經驗也往往眾口眾詞,讀書口味更是因人而異。所以,我也不想再多說什麼。某個時候,我有個想法,就是買幾本書來看看,結果還真買來了幾本書,但這些書買來的作用真的就只是「看看」而已,並不是翻看。我不得不感嘆,漢語言文字就是奇妙。

好書不厭百回讀。這話或許存疑,就像再美味的山珍海味,吃多了,還是會吃膩的。但好書真的值得多看幾遍。比如《魯迅書信選》。我對魯迅感到親切是最近的事,之前都覺得他很嚴肅很悶很「革命」。我私下把我對他的初始印象歸咎於語文教科書,因為語文教科書里摘選的他的文字太嚴肅太悶太「革命」了,給人以「生人勿近」的感覺。我很有自知之明,和他就親切不起來。但自從我讀了陳丹青老師的《笑談大學生》,我對魯迅就親切起來了,覺得他很好看,很好玩,很酷(陳丹青老師的原話)。總之,很有意思。我不覺得我是人云亦云,為了印證陳丹青老師在書里的另一個魯迅。我特地找來魯迅的書翻看起來,從魯迅文章的字裡行間,我發現魯迅真的太好看太好玩太酷太有意思了。書信與發表的文章又有不同,我不確定哪一種更難體現真性情,但魯迅的書信和他的文章一樣好看。我為魯迅的書信和文章寫推薦詞,很狂妄,很無恥,但也很認真。魯迅很兇很嚴厲很不通人情很神聖(陳丹青先生的話)。這是很多人對魯迅最主要的印象,但真正的魯迅是怎樣的呢?我當然沒有「還原」魯迅的能量,但願為此出點綿薄之力,也算是對大先生的致敬吧。

趙宇軒

——讀川端康成《睡美人》

《睡美人》敘述一位仍有性能力的江口老人先後五次到一家秘密妓院過夜。這家妓院是醜惡的,它專門為那些喪失了性能力的老人而設。睡在旅館裡的美人,服了葯,處於昏迷狀態,夜裡發生了什麼事,全然不知道。第二天早上,老人走後,她們才會蘇醒過來。小說開頭,在江口老人還未見到睡美人之時,那位旅館女人再三說明:「到這裡來的客人都能夠令放心。」她把江口老人也看成是喪失了性能力的人。「然而,江口老人打年輕起就樂道此事,所以並不像這女人說的是可以放心的客人」。江口老人也自認為要破壞這家的「禁忌」,「他是可以做得到的。」

主人公江口已經67歲,在別人的介紹下慕名來到了這裡。既想享受那種誘惑,又想追回自己逝去的時光。與其他老人不同的是,江口並沒有完全喪失性能力。這個時候矛盾就出現了,他會不會為了自己的需求而傷害那些少女呢?或者更簡單一點說,這是一個人性的挑戰。他連續五次來到這家旅館,總共和六個女子同床共枕。在這些時光里,他完全有機會打破這裡的禁忌,也就是探索她們身體的美。第一次的女孩,他簡直不敢相信她是活生生的,他驚慌失措,所以他吃了葯沉沉睡下了。第二夜,他想做點什麼來證明自己有能力來破壞這個禁忌,可是對著具有誘惑力的女子,他想起了自己的小女兒,那是他最偏愛的小女兒。她在一段感情中失去了童貞,雖然之後生活的還不錯,那卻成了她心中的一道陰影。江口放棄了,他覺得自己還是正派並且具有同情心的。到第三次至第五次,他都沒有展開自己的罪惡行動,並開始了對年輕時的荒唐的懺悔。後來他想到了自己的母親,世間所有的母親都曾經是單純無知的少女啊!及至最後,黑膚色女子的死去,給他的醒悟做了點睛之筆。無情的客棧老闆平淡地告訴他不必驚慌,還有另外一個姑娘陪她。他震驚了,這是對女性的踐踏和麻木!也就是說,最後江口在這幾次的思考和懺悔中終於真正醒悟,它不僅沒有做什麼傷害這些女孩子的事,而且對他們產生了由衷的同情,對過去的自己開始懊悔和自責。這是江口的醒悟,也是川端所盛讚的人性美的回歸。

在《睡美人》中,去客棧尋求刺激和心安的男子是丑的。創建這樣客棧換取利益的老闆娘是丑的,甚至靠這樣的方式來獲得生存權利的女子也是丑的。但是無可否認,這種種情形的存在都有著無奈無力的改變在裡面。老年人被主流社會所遺棄不得不尋找一個讓自己活得心安和懺悔的場所,客棧老闆不是被生活所迫或者也不願意做這樣骯髒的營生,而那些失去意識的姑娘如果有光鮮的生活和朝陽般的愛情也肯定不會同意在那樣的夜晚將自己交付給老態的陌生人。生活是骯髒的醜惡的,如果單純地將這種醜惡展現出來沒有任何意義,小說家要做的恰恰就是在這種醜惡里挖掘出美麗。「川端將那個這種醜惡藝術化,使人們在看到醜惡的同時進行深深地的思考。小說家想讓人看到的不是浮在表面的事物醜陋本身,而是在醜惡里凈化出來的藝術品,也就是人性美的本身。」

一般來說,很多人對小說中裸體的描寫頗有微詞,認為她們是低俗的。這是一個偏見。且不說川端一貫的以悲為美,充滿對社會對美的憐憫和疼惜,就是在之前的任何一部小說里也沒有出現過這樣描寫。所以對於這部小說里的裸體描寫,應該用健康的態度來分析。少女們被葯昏,福良老人在妓院暴斃,黑少女無辜死亡,罪惡令人髮指。尤其使人憤慨的是,黑少女死後,老闆娘只是秘密地處置,猶如處置一條狗,若無其事地對江口老人說:「好好休息吧,還有一位姑娘呢」。草菅人命到這種地步,真是使人不寒而慄。試問:法律何在?文明何在?作者通過江口老人的口喊出:「任何非人間的世界也會因習慣而變成人間的世界,所有的背德行為都隱藏在世間的暗處」。這不但是江口老人精神升華的標誌,也是作者對日本現實社會的有力鞭苔。作者揭露了現代文明的光環底下的黑暗,控訴了人性的墮落,體現了作者對女性遭遇的同情和關注。其審丑達到美的升華是顯而易見的。作者通過藝術創造,使不道德的醜惡題材變為藝術品。小說家提供給讀者的是藝術美,而不是醜惡。因而我們在《睡美人》中看到的,是從醜惡堆中復活出來的人性之美。川端在《睡美人》中,正是進行著這樣一種化丑為美的藝術追求。

小說中最後一次到「睡美人」之家,是在江口明知福良專務董事慘死在此之後。江口認為福良老人的死「也許是接近幸福的極樂凈土……不不,那老人準是墜入魔界了。」川端康成自己對「魔界」的理解。他認為:「對魔界的意思可作各種解釋。如需進一步往深處探討,那恐怕就無止境了。繼『入佛界易』之後又添了一句『入魔界難』,這位屬於禪宗的一休打動了我的心。歸根到底追求真、善、美的藝術家,對『入魔界難』的心情是:既想進入而又害怕,只好求助於神靈的保佑。這種心境有時表露出來,有時深藏在內心底里,這興許是命運的必然吧。沒有『魔界』,就沒有『佛界』。然而要進入『魔界』就更加困難。意志薄弱的人是進不去的。」川端康成正是通過江口將這種觀點表達得非常清晰。

《睡美人》對「魔界」與「佛界」作了更為充分的藝術演繹。首先作品表現了人對自身善惡共體的悟徹。這種悟徹只有進入魔界之後才能出現,當然也只有入魔界才能達於佛界,猶如只有在卑濕之地才能開出蓮花。作品裡面清楚寫到來這個秘密俱樂部的都是些在世俗中成功的老人,而不是落伍者,然而,他們的成功是做惡之後獲得的,恐怕也有人是通過不斷地做惡才保住連續的成功的。川端將自己的美學沉澱毫無保留地傾瀉在這篇小說里。延續著作者一貫的對於人性的關注、對於弱者的同情、以及對於美的永不泯滅的追求。《睡美人》將這些元素全都吸收接納,展現給世人,讓人透過小說表面的淺薄和醜陋看到深層的作者一顆金子般的心。那便是半生積澱的川端對於人性美的肯定,對於矛盾美的認可,對於女性的讚美。

劉蘇嫻

讀米奇·阿爾博姆《相約星期二》

這是一個真實的故事。年邁七旬的社會心理學莫里因患肌萎縮性側索硬化,一年以後與世長辭。作為莫里早年的得意門生,作者(米奇)在老教授病重卧床的十四周里,每周二都上門陪伴老人,聆聽他的教誨;並在他死後將其醒世箴言進行整理,並將其冠名為《相約星期二》出版。

這是一部治癒心靈的佳作。在經歷了舅舅的死亡後,米奇感到了人生的無力,並不想重蹈久久厄運的他,把自己無限投入到工作中去,享受工作帶給來的成就感;而在一個換頻道的巧合下,闊別已久的老教授莫里重新出現在他的面前,並僅僅以幾句話徹底改變了他的生活。

與莫里的再次見面在情理之中。相隔多年未見,米奇顯得有些窘迫。莫里的熱情和真摯使他慢慢平靜下來,進而開始了他們的最後一堂關於死亡的課堂。面對莫里瀕臨死亡卻依舊平靜,不自憐自哀,米奇重新開始反思自己看似充實卻難以滿足的狀態。而對比莫里,一個快要死的老者,卻又難以置信的平靜。揭示了他對命運樂於接受,敢於直面死亡的態度。答應莫里再來看看他的米奇,並沒有想到自己的工作遭到了停滯,呆在家裡一周的他終於撥通了莫里的電話,並與之相約周二。就這樣,為期十四周的人生課徐徐拉開。

遭受疾病痛苦的莫里並沒有失去信心,即便失去自理能力,也能夠樂觀的去享受整個過程,與眾不同的看待自己的人生。儘管他所遭受痛苦,但他卻更在意那些和他經歷相同痛苦的人。他認為:「愛是唯一的理性行為」。對於自憐,莫里只是對失去的做短暫的哀嘆,隨後便和它說再見。而對於疾病,他倒覺得感恩和幸運。因為,他認為自己還有時間和別人說再見。莫里這種健康和明智的態度,帶給他不只是樂觀面對來日無多的人生,還有常人難以擁有的醒豁。一蹴而就並不是人生的絕佳選擇。就莫里而言,他學會了怎樣去死,更學會了怎樣去活。當你做好了時刻赴死的準備,那你就會珍惜活著的每一分鐘。他充分感受家庭帶給自己的愛。莫里在生命的最後時刻選擇超脫自我,學會接受。面對現實的殘酷,莫里選擇用樂趣代替羞恥,接受老及老給自身帶來的問題,將其看作是一種閱歷的豐富,自得其樂。發自內心才足以真實,莫里認為,愛別人才是你真正要去做的事,而不能一味追求金錢。愛是一種永恆的感情,與他人在一起時要全身心投入。父親的死讓莫里明白如何面對人生的最後旅程,至少活著的時候要學會愛周圍的人。當你面臨死亡的最後一刻,身邊那個陪伴,關心你的人顯得難能可貴。先原諒自己,再原諒別人,學會與周圍的人和解。莫里感覺自己已經準備好平靜地面對死亡,他走得平靜又安詳。

也許生活並沒有「來不及」這一詞,莫里直到說再見的那一刻都在改變自己。一個老人,一個學生,一堂人生課,詮釋出了平凡而又大寫的人生。

嚴彩瀟

——讀史鐵生《命若琴弦》

很久之前,一個老瞎子對小瞎子說:「只要你能彈斷一千根弦,那你就可以打開我給你的箱子,裡面有治療失明的配方。小瞎子於是勵志一定要用盡全力彈斷一千根弦。因為他急切的想看看陽光的顏色,看看天空的顏色。終於,一千根弦彈斷了,小瞎子也知道了那個配方不過是一張白紙。」

過了幾十年,有很多座蒼蒼茫茫的群山。山間穿梭著兩個瞎子,他們一老一少,一前一後。群山之間有兩頂草帽攢動,他們像是一條蜿蜒的蛇在不停的蠕動。老瞎子對小瞎子說:「只要你能彈斷一千根弦,你就能打開我給你的那個處方,然後你便能看到光明。」小瞎子聽了老瞎子的話,一直都帶著那把三弦琴,以說書為生,不記得從哪來,也不知道要到哪去,只是每經過知道村莊,便停下來彈上幾曲。他想脫離黑暗給他的無窮無盡的恐懼,也想見見這個從來沒有見過的世界。於是他彈啊彈,終於有一天,一千根弦都彈斷了……。

人的命就像一根琴弦,得用力拉緊才能彈出絕唱。治癒失明的處方是虛設的,但非有不可。畢竟它是瞎子活下去、彈下去、唱下去的理由,它更是瞎子眼中從未見過,但心裡無時無刻不希望的光明。也許命運真的不公,讓老瞎子和小瞎子一出生就淪為瞎子,收走了他們認知世界的雙眼。但是,命運又告訴了他們:孩子,不要害怕,一直向前走。「放下」你內心的不滿與抱怨,「放下」你眼裡的黑暗,心向陽光,一直走下去。

有人說,人的一生是一場旅程,重要的是沿途的風景,而不是最終的目的地。宮崎駿說:「人的一生是一輛來往墳墓的列車。當有人到站時,你不得不揮手道別,然後說再見。」其實,人生猶如一部影集,它不斷地上映著故事(自己的故事,別人的故事)。每遇到一個人,都能收集到一個獨特的故事。有的人在收集別人故事的時候,也回憶著自己的故事;有的人在感嘆別人故事的時候也創造了自己的故事(或許悔不當初,或許嘴角上揚,又或許心中毫無波瀾)。如果你相信命,一切偶然都是註定。如果你不相信命,一切註定都能成為偶然。也許真的是命運一不小心打了個盹,將美好收走,留給我們或許哭泣,或許無奈,或許茫然。史老先生告訴我們:面對人生,「既得有所「放下」,又得有所執著——放下佔有的慾望,執著於行走的努力。」 如此,跌宕人生,總會把真正寶貴的精神財富留給我們。

陳福芬

讀王朔《我是你爸爸》

《我是你爸爸》主要講述了一個有知識、有頭腦的書店營業員馬林生離婚後獨自帶著兒子馬銳生活的故事。馬林生是一個書店營業員,但他對自己的身份並不很滿意,覺得生活索然無味。和老婆離婚後,馬林生和兒子馬銳一起相依為命。在他看來,大多數情況下兒子很不聽話,但生活中也不乏歡樂與幽默。當然,兒子讓他頭疼的事情也不不少。馬銳在學校闖了禍,他又被老師叫去學校,給馬銳收拾爛攤子。

他選擇對兒子大打出手。

事件其實很簡單,不過是來自於學生與老師之間的一些摩擦。一天,上課時,馬銳於寂靜的課堂中發出一陣「抗議」。他對老師說:「老師,您把字讀錯了,應該讀『恬不知恥』,而不是『刮不知恥』」,但老師並沒有立馬改正過來,而是繼續讀『刮不知恥』。她越這樣,馬銳越說不放過她。於是兩人的矛盾便越發尖銳,後來鬧到辦公室,甚至還「打」了起來。經校方與馬林生協商,最後認定是馬銳的錯,並要他寫檢討,當著全校師生的面宣讀。回到家,馬林生並沒有向兒子具體解釋,他幫兒子寫檢討,之後拿給馬銳叫他拿去交給學校。但馬銳立馬把檢討書扔了。父子倆的矛盾爆發!

打了馬銳之後的馬林生,覺得兒子與他之間的關係越漸疏遠。他想改變一下他與兒子之間的關係,帶兒子到公園玩,跟他道歉……。最後,以父子倆之間的相處從中國傳統的父子關係轉為西方的那種朋友的相處關係而告終。他告訴馬銳,他其實特別嚮往西方人那一套兒子和父親相處起來猶如朋友一般的親密與融洽的關係,那樣他們就可以開誠布公、無話不談、坦誠相待。他告訴兒子,不要再叫他爸爸,要改為老馬。原本以為事情就會這麼順利的發展下去,但過了沒多久,經過一系列的事情,再加上隔壁夏經平夫婦勸說,他也覺得自己為這一民主姿態犧牲了不少東西。於是,架不住內外的雙重壓力,他的內心充滿矛盾,既不想回到從前的關係當中,也不想維持現狀,於是他又爆發打了馬銳。馬林生暗中調查兒子的隱私,父子倆的關係又陷入了僵局。

漸漸地,馬銳對於他的這種「關心」感到厭煩,認為自己的這個父親很幼稚。長此以往,兒子的冷漠也激發了他的默默無聞的態度。他對馬銳不聞不問,馬林生開始把齊女士認作自己的風塵知己。其他萬事皆不關心。甚至馬銳在上學的途中被幾個小混混攔截,他也沒有發現異樣,彷彿兒子的生活已經全然與他無關。無奈,馬銳身材矮小,體格瘦弱,打又打不過,在氣急之下,他還是決定要報復。但報復不成,自己反被打得住進了醫院。

馬林生的前妻和岳母要求收回馬銳的撫養權。幾番周旋不成,夫妻雙方最終還是鬧上了法庭。也許到這兒我們都會覺得,馬銳肯定會離開他父親的「魔爪」,轉而選擇和媽媽和外婆一起生活,不過,結果出乎意料。最後,馬銳仍然選擇了馬林生,父子倆再次回到一起。

中國的封建社會向來崇尚三綱五常。「父為子綱」的典型就是家庭裡面父親說了算,絕沒有孩子發抒己見的份。直到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後期,這種現象仍普遍存在。這也就是作品所要深刻揭示的問題。

GIF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青禾人 的精彩文章:

TAG:青禾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