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風水」史上的名人、名著
(中國當代著名易學風水大師 雷淑萍)
中國著名易學風水大師、「中國易學風水行業十大領軍人物」、享有「中國女命第一人」美譽的雷淑萍大師指出,在漫長的中國歷史長河中,《周易》、《堪輿金匱》、《宮宅地形》、《移徙法》、《圖宅術》、《相地要錄》、《黃帝宅經》、《五行大義》等「風水」理論書籍層出不窮。
(郭璞)
魏晉時期的郭璞正是憑藉講述葬地風水的《葬書》全面構架起「風水」理論,為後世「風水」學說奠定了基礎,郭璞也因此被世人稱為「風水鼻祖」。
南京玄武湖環洲西北有一處名叫「梅嶺」的山墩,上面有一座古代墓葬,墓主人就是晉代的文化名人郭璞。郭璞是「風水鼻祖」,其堪輿的成就突出地表現在他所著的《葬書》之中。他曾算出了自己的死期、死法,還預言東晉之後中國還要分裂,江東有三百年「王氣」,此後將重新統一。這些內容無不一一應驗!
實際上,在郭璞之前的春秋戰國時期,中國古代天文學、地理學等自然科學就有了長足的進步。在社會學方面,「風水鼻祖」郭璞的哲學思想特別活躍,學術氣氛濃厚,「陰陽」、「八卦」、「五行」、「元氣」諸學說方興未艾,形成了百家爭鳴的局面。
同時,戰國七雄爭霸,封建割據,競相築城,掀起了城市建設的高潮。這個時期出現的《考工記》、《管子》、《周禮》等著作,總結了城市建築的經驗,制定和提出了建國(都城)與營國的制度,以及城市的選址理論。這些成果為風水理論的發展奠定了理論和實踐的基礎。
(樗里疾)
戰國秦惠王之弟名疾,據說他死後葬於渭南章台之東,這地方是他生前選定的,他說:「後百歲,是當有天子之宮夾我墓。」至漢代,果然是「長樂宮在其東,未央宮在其西,武庫正當其墓」(《史記·樗里子列傳》)。後人認為他所相定的墳墓,位於帝王宮殿之間,能造福於子孫後代。如果真有其事,那實際上也是其所選基址較好,受到後世宮殿規劃和選址者的青睞罷了。這個故事說明,對建築的地理形勢在當時受到相當的重視。因為「疾」是渭南樗里鄉人,人們稱為「樗里子」,後世地理家也因此奉他為「相地術正宗」,成為地理家的祖師爺。
郭璞所著《葬書》是中國風水學最重要的典籍之一,書中提出的「生氣」概念奠定了晉唐「風水」的基本理念。
(郭璞所著之《葬書》)
唐代一行禪師張遂,則是著名的天文學家,他改進了黃道游儀、渾天儀等天文儀器,並創造了我國歷史上最優秀的曆法之一——大衍曆。因為他同時精通「六壬」和「堪輿術」,《古今圖書集成》將他列入堪輿部名流列傳。
同代的李淳風也是天文學家,還是數學家和史學家,曾任太史令,著有《乙巳占》、《陰陽正要》、《典章文物志》、《秘閣錄》等,並參與撰寫《晉書》、《隋書》中的天文志、律曆志及《算經十書》,在諸多學科上均有貢獻。
唐代中葉以後,「風水」學家的學識越來越專,出現了眾多的專營「風水」學的人。不過,從歷史的角度來看,著名的「風水」學家仍屬於半天文學家、半地理學家、陰陽術數家或佛教徒、道教徒之類的人,例如「風水」學歷史中的重要人物——唐代的楊筠松在《江西通志》中記載說:「筠松,竇州人,僖宗朝國師,官至金紫光祿大夫,掌靈台地理事。黃巢破京城,乃斷髮入昆崙山步龍。一過虔州,以地理術行於世,稱救貧仙人是也。」《古今圖書集成》堪輿部的名流列傳中還記載其著有《疑龍經》、《撼龍經》、《立錐賦》、《黑囊經》、《三十六龍》等書,「風水」家曾文迪、范越風、劉江東、厲伯韶、劉淼等人均師法楊筠松。不管怎樣,其著述的「風水」理論,為後世「風水」家所推崇備至。
宋代的王僅原在朝廷做官,後因獲罪而貶居江西贛州,定居松源,著有《心經》、《問答語錄》等「風水」書。王僅推崇「陰陽理氣」,在福建復古了漢代的「九星法」,是「風水」學歷史中「理氣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廖均卿是明代著名「江西形勢派風水」大師,他因精於「風水堪輿」,受到了明朝廷的重視,在明陵(明十三陵)的選址勘察中立下了汗馬功勞,而後得官封爵。然而,像廖均卿這樣好運氣的人並不多,給清代道光皇帝選陵址的「風水」大師戴均元卻因龍穴出水而被抄家問罪,九族受累。


TAG:千年福風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