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如何早期識別肝癌?談肝癌篩查

如何早期識別肝癌?談肝癌篩查

引言

我國是肝癌的主要高發區,有1.2億乙肝感染者,新發肝癌佔全球發病總數的55%。肝癌起病隱匿,病程短,預後差,早期篩查與診斷對肝癌的有效治療和改善預後轉歸尤為重要。

肝癌從第一個癌細胞在肝臟內形成發展到患者有自覺癥狀,大約需要2年的時間。

肝癌發病隱匿,在一般情況下,早期癥狀不明顯,很難被人們所重視,等患者有了明顯癥狀,如腹脹或肝區疼痛才會就診,這是已經到了晚期,治療手段非常有限,預期生存期不超過半年。

臨床上很多肝癌患者往往在發現時其病情就已經進入了中、晚期,僅30%的患者有手術切除機會,切除後5年內轉移、複發率高達60%~70%,總體5年生存率低,僅7%~10%。

據上海醫科大學肝癌研究所的資料顯示,直徑小於5厘米的小肝癌根治性手術切除後的5年生存率達72.9%,小於2厘米的肝癌手術切除後的5年生存率高達86.4%,而手術治療取得滿意療效的關鍵在於早期診斷。

有資料報道:在肝癌普查中發現的,屬於臨床肝癌(指無癥狀和體征的肝癌)佔83.6%,屬「小肝癌」(最大直徑小於5厘米的肝癌)佔53%;而在發病後再診斷的肝癌,上述情況只有0%、13.1%,兩者差異十分顯著,這充分說明了肝癌普查的重要性!

因此,對肝癌高危人群進行定期肝癌篩查,定期檢查,早發現、早處理相當重要。

哪些是肝癌的高危人群呢?

2017年 6 月 26 日,國家衛生計生委辦公廳發布了《原發性肝癌診療規範(2017 年版)》,明確指出下列患者是肝癌的高危人群:

(1)具有乙型肝炎病毒(HBV)和/或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

(2)長期酗酒

(3)非酒精脂肪性肝炎

(4)食用被黃曲霉毒素污染食物

(5)各種原因引起的肝硬化

(6)有肝癌家族史等的人群

(7)尤其是年齡 40 歲以上的男性風險更大。

我國的肝癌發病率從30歲開始已明顯上升,至45歲達高峰,近年研究發現肝癌的發病率和死亡率有向更低年齡組發展的趨勢。因此,對肝癌高危人群的篩查年齡更應提前。

另外,長期吃腌製品(鹹魚、鹹菜)的飲食習慣;飲用不幹凈、受污染的水源;生活習慣差、日夜作息顛倒;長期工作壓力過大、過度緊張焦慮的人群也容易患肝癌。

有一位30歲出頭的肝癌患者,是報社記者,平時寫稿壓力大,碼字不順時,煙一支支地抽,夜一天天地熬;遇到身體有些不適,跑到藥房「憑感覺」買葯;吃飯不定時,為圖方便,常在街邊的小吃攤上對付;有剩飯剩菜時,也不知有沒有霉變就囫圇吞下。妻子為此總和他吵,他常常氣得「肝疼」。這是非常典型的患者。

因此,以上人群如果發現自己特別容易疲勞、睡眠質量很差、生病恢復也比較慢的情況下,就要考慮肝臟功能可能出了問題,此時最好到醫院做相關檢查,以便及早發現病變。

如何篩查肝癌

肝癌篩查目前尚無金標準,但定期進行血甲胎蛋白(AFP)測定+上腹部B超檢查是一種行之有效辦法。建議同時做肝功能、血常規檢查,對乙肝患者應再加做乙肝五項、HBV-DNA定量測定,以進一步了解肝臟情況。

對上述高危患者半年檢查一次,當AFP增高或發現可疑病灶時進一步做上腹部增強CT或磁共振,以便早期發現小肝癌。

若在乙肝肝硬化基礎上,有肝癌家族史、肥胖、糖尿病、飲酒、肝毒性物質接觸(黃曲霉毒素、肝毒性藥物、肝毒性化學物質),每一項均會增加患肝癌風險。對這些更高危病人,建議至少每3個月進行一次隨訪篩查,項目包括肝功能、乙肝五項、HBV-DNA定量、甲胎蛋白、上腹B超、血常規。

患者更要學會自檢

肝病的表現多數以消化道癥狀為主,一旦出現不明原因的噁心、嘔吐、腹脹、食欲不振、乏力、厭油膩、尿色深黃等癥狀時,就要意識到可能是肝臟出了問題,一定要儘快到醫院就診。

目前臨床常以影像學技術結合生物標誌物檢測的方法診斷肝癌:

1

計算機斷層掃描(CT)

美國肝病學會、歐洲肝病學會等各大學會指南均把CT作為肝癌的常規檢查之一。增強CT診斷肝癌的敏感度和特異度分別為71%、87%,並且腫瘤直徑>2cm組的診斷準確度高於直徑1~2cm和直徑<1cm組。

2

磁共振成像(MRI)

已有研究表明,MRI能夠準確顯示肝癌,可用於發現其他檢查手段(例如CT等)無法顯示的病變。但其不足之處在於,對<1cm的肝癌病灶和肝硬化並發肝癌的顯示效果不理想。

3

超聲檢查(US)

在肝癌診斷方面,US的敏感度明顯低於MRI和多排螺旋CT。然而,US的方便快捷、費用低等優勢使其成為肝癌診斷中最常應用的篩查手段。【多項指南均建議,對直徑<1cm的肝臟結節,應每3~6個月複查1次US。】

4

甲胎蛋白(AFP)

AFP是原發性肝癌的特異性腫瘤標誌物。多家權威機構均指定AFP作為唯一的原發性肝癌腫瘤標誌物,並強調AFP檢測以及連續觀察其在體內的變化情況對於早期診斷具有重要的臨床價值。

需要特別指出的是:臨床上還有30%的肝癌患者AFP水平始終是正常的,因此,AFP陰性不能除外肝癌,建議聯合AFP-L3(甲胎蛋白異質體)等多種肝癌標誌物的血清學檢查。

在加拿大和美國的一項多中心、前瞻性、雙盲、長期臨床試驗中,對該檢測方法進行了研究。結果顯示影像學陰性、AFP-L3升高(10%或者更多)患者,在接下來的21個月中,發生肝細胞癌的危險增加7倍之多。根據已有的腫瘤學實踐指南,這些患者肝細胞癌發生率極端增高。

美國FDA在2005年就批准檢測甲胎蛋白異質體應用於肝癌預警,並把AFP-L3≥10% 定為陽性。

作者:王伯軍 來源:王伯軍大夫談消化

攜手消化,天天乾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消化界 的精彩文章:

冉志華教授:抗抗體問題-IBD治療的「阿喀琉斯之踵」
貴州3名醫生因「誤診」而被羈押;境外新葯免去國內臨床試驗,可直接申請上市;醫院影像、檢驗、病理等可以委託第三方機構

TAG:消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