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拖延症患者如何自救?

拖延症患者如何自救?

Inside the mind of a master procrastinator的Ted演講,帶給作為近年來拖延症愈發嚴重的我很多的反思,所以整理了這篇文章。留給自己也分享給大家,因為在改變的路上沒有捷徑,只有不懈的堅持和科學的方法,才能心意更新變化不斷成長,願我們都可以遇見並成為更好的自己。

文章的開始我們先一起來看看Tim Urban在演講中跟我們分享的幾張有趣的圖片

這些生動的圖片讓人印象深刻,很明顯看得出非拖延症患者與拖延症患者的區別:那隻及時行樂滿足的猴子!那麼這隻猴子到底是何方神聖,難不成是大師兄?

下面開始正經的聊一聊什麼是拖延症(procrastination) ?

從名詞解釋上拖延症指的是非必要、有害的推遲行為,是一種普通存在的社會心理學現象,而在這表象的背後有著生物進化生理學上的解釋:

大腦中的新皮層是在進化歷史上較為新近的年代才進化出來的,跟底層較原始的模塊(主要是掌控情緒的杏仁核)之間的神經網路溝通並不是合作無間,這也解釋了為什麼有些事情我們明明知道是對的,但就是不能說服自己,情緒還是不依不饒的驅使自己去做另外一件事情(經常被大師兄拐走...)

這些隱藏在我們裡面的享受「逸」帶來感受體驗的潛意識就是這隻及時行樂的猴子,而且真正的意識往往隱藏在意識觸及不到的地方,被我們的情緒大腦所掌控。所以事態往往發展成了下面的樣子:

事實上,「大師兄」是最不應該當家做主的。他永遠只想著當下,完全忽視未來計劃。他關心的事情就是如何讓現在這個時刻更加快樂和容易。時常帶我們去到一個叫「黑暗遊樂場」的地方,浪費我們本就稀少寶貴的時間。

黑暗遊樂場的氣氛充滿了負罪感,焦慮,自我憎恨,還有擔驚受怕,事實上每個拖延症患者對於黑暗遊樂場又都心知肚明,因此和猴子鬥爭的結果就是理智越來越有挫敗感,越是失敗我們就越拖延,我們越拖延,就越斥責自己的理智為什麼沒有做好自己的工作。

那處於如此尷尬境況的我們如何完成自己的工作的呢?

慌亂怪——Deadline登場!!

一般情況下慌亂怪都是沉睡著的,對於不同情緒閾值的人,慌亂怪出現的時間會有所不同但對於有拖延症的人幾乎都是臨近Deadline的時候。

因為只有在這個時候,不能及時完成任務的後果所造成的「恐慌」心理,便使得慌亂怪閃亮登場。「死猴子,嚇不死你 ^.^ ...」

但是,另一方面上述的多都是「幸運」的拖延症患者。因為無論工作質量如何,他們至少還能夠在Deadline之前把事情完成。有些晚期拖延症患者,對慌亂怪完全沒有反應,在Deadline接近的最後那一剎那,選擇和猴子一樣逃回叢林,進入一種因為自我挫敗導致的完全封鎖中。

所以總體而言,對於拖延症犯病的一般套路是這樣子的:

那些「需要做的事情」,我要等到最後一分鐘再去著手。然後這種緊張讓我驚慌失措,導致我要麼是不能做出最好的工作,要不就是直接崩潰什麼都做不了。至於「想要做的事情」,我要不就堅持不到最後,或者,我們就誠實點吧,我根本就不去開始。事實上我自己也深受拖延症的困擾,就像這篇文章在腦海中想過很多次要整理成文,拖延至今才下定決心。

心理學家Birney、Burdick和Teevan上世紀60年代時在其著作《失敗恐懼》(Fear of Failure)中從失敗造成的後果的角度解讀了「失敗恐懼」概念。他們認為,失敗通常被定義為沒有達成某種成就標準,而個體在覺察到自己可能達不到成就標準的時候,就可能產生恐懼感,即為失敗恐懼。

作為「失敗恐懼」理論的傳承者,美國德保羅大學心理學教授Joseph R. Ferrari在2010年寫過一本《萬惡的拖延症》,他在書里指出,拖延是個體對情緒反應的一種應對方式,拖延者害怕失敗,也無法承受成功帶來的壓力,因此通過放鬆來暫時逃避壓力,但享樂的同時也伴隨著內疚和憂慮。

事已至此!那麼拖延症患者如何才能戰勝拖延,獲得自由並更高的幸福感呢?

改變拖延的第一步就是要向工作的黑暗森林走去,走出舒適區、去計劃並行動才是改變的開始!

在進一步的去細化行動步驟前,分享幾個重要的概念:

思維體力:能夠持續集中注意力的時間

我們之所有會陷入及時行樂猴子黑暗遊樂場的陷阱,很大程度是因為我們對於當前工作任務所需要的思維體力的不自信,趨向于思維體力消耗較少的及時行樂當中。

心流(flow):心理學家 Mihaly Csikszentmihalyi 將心流 定義為一種將個人精神力完全投注在某種活動上的感覺;心流產生時同時會有高度的興奮及充實感。心流體驗(optimal experience)是產生心流時伴隨的一種神奇而幸福的體驗。

這個圖展示了每次你開始任務時的挑戰,不管你是要為了明天的工作Coding或者做Presentation PPT,或者其他什麼你想要做的事情,作為拖延症患者總會在「黑暗遊樂場」浪費不少的時間。然後「關鍵入口」才是你正式開始著手於任務。「黑暗森林」是正在做任務的過程。一旦你完成了任務,你就到達了」快樂遊樂場「這個地方。在這裡,你能夠享受到完成任務的如釋重負和滿足感。有時候你做任務無比專註,以至於你進入了所謂的」心流「,在心流中你完全沉浸在任務中,忘記了時間的流逝。

相信很多人都有這樣的感覺:高考那時候真的是我們學習力和自控力的巔峰,思維體力爆表可以做到長時間的專註學習,每天那麼早起床依舊精神抖擻。但是上了大學之後,時間寬裕了,反而變得懶散了,沒有之前學習的勁頭和毅力了,到了假期更是懶得一發不可收拾,熬夜看劇、晚睡晚起、暴飲暴食那都是家常便飯,同樣的工作後的周末又何嘗不是如此。

為什麼會這樣呢?難道時間越寬裕,自控力就越薄弱?這顯然不科學。那就是因為時間越寬裕,我們越容易懈怠和墮落?但這是結果,並不是原因。我們以為自己的自控力曾經很強,上大學後變弱了,放假後則因為懈怠愈發孱弱——這其實這個假象。那真相是什麼?

哈佛心理學教授Tal老師為我們揭示了兩個真相:

1.保證我們高效運轉的其實是習慣,而不是自控力。

想想在高考之前的那種緊張的學習氛圍里,我們被動的養成了很多習慣——每天規律的上課、自習、吃飯和睡覺,我們目標明確——每個月、每個星期乃至每天複習什麼,老師們都替我們安排好了。這些我們習以為常,就像你每天早上起床都會自動去刷牙一樣自然。

所以高中的那些學習,其實並不需要太多自控力。而當你進了大學,課程安排變得自由了,你喪失了那些被動習慣,開始自己規劃學習和生活時,才是需要自控力的時候。而此時,很多人不得不面對第二個真相:

2.人的自控力是有限的

很多人不知道,自控力和肌肉力量一樣是有限的。生活中,我們面臨的誘惑如此之多,靠後天鍛鍊出來的自制力依然會不夠用。另一方面,無論是校園裡的「成熟期學霸」,還是社會裡的精英人士,其高效的學習和生活,並不像我們往常以為的那樣,依賴於強大的自制力,而是得益於後天構建起來的習慣體系。

那麼問題來了:既然我們可以鍛煉肌肉,自制力也是可以鍛煉的?

沒錯!在培養建立習慣體系之前,我們需要明白習慣的原理,從刻意訓練做到真正的自動完成。

習慣的養成,依賴於四個部分:觸機(cue)、慣性行為(routine)、獎勵(reward)和信念(belief)

觸機:即觸發習慣的原因,你可以想像成手槍的扳機,按下扳機,子彈就打出去了。習慣的觸機有很多,可能是時間、地點或場景。你早上刷牙的觸機是起床這個動作;去吃午飯是因為肚子餓了或者到點了;觸機本身沒有好壞之分,決定習慣好壞的,是它引發的慣性行為。

慣性行為:之所以叫慣性,是因為它是無意識的,比如在NBA賽季中,一開電腦就會去到騰訊NBA首頁;比方說一打開手機自然的檢查微信,刷一刷朋友圈。

在建立新習慣的過程中,我們的自制力,就用於修正那些引起拖延的舊行為,將其替換為新的慣性。在更正壞習慣時,你需要格外留意引發它的觸機,同時關注自己的行為,不斷提醒自己不要重蹈覆轍。這一步是最消耗時間和精力的過程,可能要與舊習慣反覆拉鋸,因為良好慣性行為的建立不僅需要有自制力去克服舊的行為,還需要在行為結束時獲得正向的反饋,也就是下面要說的「獎勵」。

獎勵:這是習慣養成中至關重要的一環,它往往最容易被人們忽略。為什麼壞習慣容易養成且難以改變?因為它們的獎勵往往即時而明顯:打遊戲、刷網頁、吃零食這些哪個不是這樣?好習慣難以形成,也恰恰因為短期的獎勵不夠明顯。背單詞、健身、練書法這些行為往往需要較長的時間才能看到效果,有些人天生能從過程中獲得精神激勵,但很多人不行,那我們需要人為的賦予自己獎勵:比如記錄自己的成長和進步、時不時發個微博鼓勵下自己、達成一些小目標時吃頓好的慶祝一下如此等等。

信念:這是支撐你建立習慣的內在原動力:你想要健身減肥,可能是想俘獲女神/男神的芳心;你想要每天背單詞,是為出國深造外企工作職位晉陞;你想要學會彈吉他,是為了能在各種晚會上一顯身手;你想要規律飲食、早睡早起,是為了身體健康。總之,你是想成為一個更好的人。信念能讓你你在養成好的習慣時獲得精神上的正向反饋,同時,你的信念越強烈,就越能忍受改變過程中的痛苦與反覆。

從本質上去了解習慣成因的要素,可以更好的幫助我們習慣的養成。而關於如何建立習慣,有太多的技巧,諸如遠離誘惑、分解目標、建立記錄和反饋機制...市面上有很多此類的指導性書籍:習慣的力量([美]查爾斯·杜希格)、 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 [美] 史蒂芬·柯維),推薦大家有時間閱讀。

關於具體操作技巧的內容,以後有機會可以總結跟大家一起交流分享。在此談一點形而上學的內容,或許大家有著跟我一樣的心靈共鳴。

1. Less is More. 少即是多,用專註打敗拖延

這是一個信息過剩但思想緊缺的時代,這個世界從不缺少聰明人,稀缺的是一心一意,孤注一擲的專註力。而專註力和持續力都是可以靠後天習得的,極度聰明的只是少數人。接受自己是個普通人,敢於面對現實,也是成熟的標誌之一。

2. Getting Things DONE (GTD) 制定真正可執行的計劃

大而空的計劃意味著這個計劃沒有具體可行的操作性。每件大事都是由無數重要的小事組成,要真正落到執行端,則需要對任務進行具體步驟的拆解,細化到可執行可操作的小事上,專心做重要的小事。

3.Stop Starting, Start Finishing.接受不完美的開始

永遠不會有完美的時機,Nothing could be perfect. 如果等待所有完美條件都具備才開始一件事情,假如真有那個完美時刻,動機和熱情也已經消耗殆盡,更何況,如果要說真的準備好了,我永遠都不會完全準備好去接受任何挑戰。人生從來就不可能完美,也不應該完美。享受不完美的狀態,才可以從容的把事情一件一件地做起來。不是選擇完美的條件,而是拿到一手爛牌,也要把它打到最好。不完美才是真人生。

4. Treat yourself well對自己少一些苛責,多一些鼓勵

我們從小到大接受的教育,太過於強調嚴格自律和自我批評,卻很少教我們如何鼓勵自己。太多人放棄改變,是因為在反覆的失敗後,用批評和苛責撲滅了自己內心的火種。

5. JUST DO IT. 行動起來,從現在開始

無論你苛責還是鼓勵自己,最後引發改變的,是行動。想做什麼,現在就開始做吧,不要等到以後。在我的認知中,90%的「明天再說」等於「明天就忘」 。想看書的,今晚睡前就拿起來,哪怕只看一頁;想鍛煉的,今天就蹦躂起來,哪怕只是一組4分鐘的燃脂訓練;想學畫畫的,今天就畫起來,哪怕就畫一個水杯。

6. Keep going, don"t settle. 堅持終會有所改變

懂得很多道理只是前提,決定你能不能過好這一生的,是你的選擇和行動。當你真正去構建起這樣的思維、行動習慣體系的時候,猴子和你一樣對心流成癮,這時候你們就可以開始同心協力一起飛翔了。

「沒有人生來完美,每一個趨近於優秀的人格,都是經過了多次自我改造的結果。沒有試圖去改變的人,繼續重複著自己日復一日的生活,看著那些早已看過的爛熟於心的風景,而對於正在改變的人來說,每一天都是新的。」

帶你裝B帶你飛,Monkey好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arhaiyun 的精彩文章:

TAG:arhaiyu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