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薩爾滸之戰:得失方寸之間,實系國家危亡

薩爾滸之戰:得失方寸之間,實系國家危亡

原標題:薩爾滸之戰:得失方寸之間,實系國家危亡


清朝開國,薩爾滸之戰可謂決定性一戰。清史之中,常以此戰的勝利而神話努爾哈赤不世軍功。乾隆曾評價薩爾滸之戰曰:「嗚呼,由是一戰,而明之國勢益削,我之武烈益揚,遊行克遼東,王基開,帝業定,豈易乎?允因我太祖求是於天復仇乎?祖同兄弟子侄之眾,率股肱心膂之臣,親冒石矢,授方略,一時聖嗣賢臣抒勞效悃,用成鴻猷。我大清億萬年丕丕基實肇乎此。」然而,縱觀此戰之整個過程,明軍之敗,雖貌似肇敗於方寸之間,其實敗於戰略指導的重大失誤和戰術運用的錯誤;而後金之勝,實勝於戰略之高明、戰爭準備之周密以及努爾哈赤父子內部之團結一致對外,此古今中外決定戰爭勝負的不二鐵律。


戰爭簡要經過:1618年正月,努爾哈赤趁明朝內爭激烈、防務鬆弛之機,決意對明用兵。經過精心籌劃,努爾哈赤以「七大恨」為由,率步騎2萬襲占撫順、清河等地,公開反明。明神宗即派兵部左侍郎楊鎬為遼東經略,主持遼東防務。經過半年多軍事籌備,討伐大軍雖大部到達瀋陽地區,但糧餉未備,士卒逃亡,「兵齊馬不齊」,將帥互相掣肘,貌似從全國抽調的精兵強將,總體上卻是一盤散沙。


1619年二月,明軍約10萬人抵達遼東。在明神宗的一再催促之下,尚未做好戰爭準備的楊鎬只好決策以赫圖阿拉為目標,分進合擊,四路會攻,一舉圍殲後金軍。其具體部署為:總兵馬林率1萬5千人,出開原,經三岔兒堡,入渾河上游地區,為北路;總兵杜松率兵約3萬人擔任主攻,由瀋陽出撫順關入蘇子河谷,為西路;總兵李如柏率兵2萬5千,為西南路;總兵劉綎率兵1萬餘人,會合朝鮮軍共2萬餘人,經寬甸沿董家江北上,為南路。另外,總兵官秉忠率兵一部駐遼陽為機動部隊,總兵李光榮率兵一部駐廣寧,保障後方交通。以今觀之,大軍自不同方向遠征同一目標,如此部署進軍,倘能互相策應,同時到達,則不至於為後金方面各個擊破。


努爾哈赤探知明軍行動後,認為明軍南北二路道路險阻,路途遙遠,不能即至,宜先敗其中路之兵,於是決定採取「憑你幾路來,我只一路去」的集中兵力、逐路擊破的作戰方針,將10萬兵力集結於都城附近,準備迎戰。


作戰過程:1619年農曆二月二十九日,後金軍探知明朝勇將杜松率領明軍主力出撫順關東進,進展過速,孤立突出。努爾哈赤決定乘其他幾路明軍進展遲緩之機,集中八旗兵力,迎擊杜松軍。三月初一,杜松軍進至薩爾滸,以主力駐薩爾滸附近,自率萬人進攻吉林崖。努爾哈赤遂率六旗兵4萬5千人突然向薩爾滸杜松軍發起進攻。兩軍交戰時,因天色陰晦,咫尺難辨,擁有先進兵器的杜松軍點燃火炬照明以便進行炮擊,後金軍利用杜松軍點燃的火炬,由暗擊明,集矢而射,殺傷甚眾。努爾哈赤遂揮軍乘霧,越過塹壕,拔掉柵寨,攻佔杜軍營壘,杜軍主力被後金軍一舉擊潰。後金駐吉林崖的守軍在援軍的配合下,也打敗了進攻之敵,明軍總兵杜松、王宣、趙夢麟等力戰陣亡。明西路軍全軍覆沒。


明軍主力被殲後,南北兩路明軍在形孤勢單、處境不利的情況下,遂一一為努爾哈赤各個擊破。李如柏軍亦驚恐潰逃。朝鮮援軍見勢不妙,率軍投降。戰後,後金軍乘勢攻佔開原、鐵嶺,征服了葉赫部。明軍主帥楊鎬兵敗之後引咎辭職。杜松、劉綎、馬林皆戰死,明軍主將四人已失其三,李如柏後亦自殺以明志。明軍自經薩爾滸之敗,遼東局勢遂由戰略進攻轉為戰略防禦,後金方面則從此佔據主動。明朝最後漸次失去大部遼東領土,山海關以外僅余少量戰略要點,如錦州、寧遠、杏山、塔山等地尚為明所有。



薩爾滸一戰,明廷之敗,雖因一場大霧,然究其根本,實因明朝當局戰略指導之失。大軍遠征,準備不足,倉促出擊,其失一;將帥不和,事權不一,致使其各路合擊之勢尚未形成便遭各個擊破,其失二;統帥部各前方指揮部情報不確,始終處於被動挨打之勢,其失三;主攻方向之杜松輕敵冒進,分散兵力,其失四;杜松軍武器裝備本優於後金軍隊,然其於特殊之氣象(大霧)條件下,引火照明,使明軍處於明處而失其武器裝備之優勢,此以戰術之失而終致戰略格局之敗,其失五。此五失者,明軍但能得其一二,當不致頹敗如此,其不令人喟嘆哉?而反以後金一方論之,其得亦有五:「憑你幾路來,我只一路去」,此集中兵力之法,即我軍解放戰爭之時亦常用之,毛主席之戰略指導,亦與其如出一輒,此其一;發揮其騎兵優勢,迅速集中兵力,擊敵所不備,此其二;充分利用本土作戰之地理地形和有利氣象條件優勢,消弭其本身之裝備劣勢,此其三;情報準確,料敵於先,此其四;乘勝追擊,士氣高昂,戰鬥勇敢,此其五。後金得此五者,焉能不勝。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國史鏡像 的精彩文章:

言災異不當著事應
伏波未是烈士

TAG:國史鏡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