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在94年的哥倫比亞,因為進烏龍球被殺可不是都市傳說

在94年的哥倫比亞,因為進烏龍球被殺可不是都市傳說

1994年世界盃熱身賽,哥倫比亞隊後衛埃斯科瓦爾(左)與瑞典隊前鋒 「娃娃臉」 布洛林(右)拼搶

頂級足球運動員承擔著驚人的壓力。

英格蘭隊出征俄羅斯之前,早就被一堆爛事攪得心神不寧。斯特林在腿上紋了一把槍,引起輿論軒然大波;在家揮舞國旗也成了敏感事件,有人說這可能會引來特警隊上門查水表(劇透:並不會)。有時候人們很難想像這種壓力究竟會有多大 —— 到底會有什麼可怕的心理陰影籠罩著這23位手拿高薪、熱愛足球的高水平青年運動員?

94年美國世界盃的哥倫比亞隊並沒有如今英格蘭人的高薪厚祿,他們肩負的壓力更是大到讓你無法想像。當時這個國家的毒品戰爭已經持續了十幾年,似乎剛剛看到和平的希望。世界盃開賽前,哥倫比亞超級毒梟巴勃羅·埃斯科瓦爾喪命還不到半年,政府和殘餘的毒販幫派還在為他留下的權力真空進行內戰。

巴勃羅堪稱毒梟界的超級巨星,手段毒辣,據稱他做掉了500多名警察,幾千名法官、政治家、幫派分子,還有一位足球裁判;另一方面,他富可敵國,金錢勢力也影響到了足球界。背景如此,但沒人想到94年夏天會發生這麼一起殘忍而毫無意義的足球兇殺案。

94世界盃上的安德雷斯·埃斯科瓦爾,攝於小組賽第一場哥倫比亞VS羅馬尼亞. Photo: Allstar Picture Library / Alamy Stock Photo

安德雷斯·埃斯科瓦爾是職業足球運動員,因此我有必要先普及當年足壇的狀況,讓各位了解他為什麼會帶著無形的枷鎖來到美利堅。

世界盃開始前的26場國際比賽里,哥倫比亞氣勢如虹,只輸了一場球。94世界盃南美區預選賽,他們的防守如同銅牆鐵壁,全部比賽僅失兩球。末輪在布宜諾斯艾利斯客場挑戰擁有雷東多、迭戈·西蒙尼、巴蒂斯圖塔的阿根廷隊,哥倫比亞人以5比0狂勝,甚至連阿根廷球迷都為之起立鼓掌。

當時的哥倫比亞群星雲集,前場三叉戟林孔、巴爾德拉馬、阿斯普里拉威名赫赫。預選賽期間的隊長、帶領整支球隊小組出線的人,正是安德雷斯·埃斯科瓦爾。他性情平和、看重家庭、忠於上帝,在場外積極投身和平宣傳事業。

「專心在場上踢球不容易,但是我找到了激勵自己的信念:一切都會有好的結果。」 開賽前,27歲的安德雷斯如是說。當時他已經決定在世界盃後加盟義大利名帥法比奧·卡佩羅執教的意甲豪門 AC 米蘭。 「每天我都會讀幾頁聖經,書中的書籤是兩張照片,一張是我母親,另一張是未婚妻。」 他的親朋好友還給他畫了一幅油畫。

安德雷斯·埃斯科瓦爾堅信足球能改變哥倫比亞,這是紀錄片《兩個埃斯科瓦爾》(Two Escobars)的導演邁克爾·辛巴利斯特(Michael Zimbalist)和他哥哥傑夫·辛巴利斯特(Jeff Zimbalist)兄弟的觀點。兄弟倆拍攝了這部節奏快速、求證謹慎的紀錄片,講述了這兩個看似無關卻又因為足球將命運交織一起的故事,他們倆的經歷,從一個側面反映出了哥倫比亞整個社會的面貌。

「直到今天,哥倫比亞人都在承受外人投來的負面目光,」 邁克爾說, 「安德雷斯·埃斯科瓦爾的哥倫比亞隊當時也是如此,他們試圖用足球改變外界的負面印象。這種態度直到今天都沒有改變,不只是職業球員,所有的哥倫比亞人都想扭轉外國人對他們的看法 —— 哥倫比亞人對此有一種執念,其他國家的國民無法比擬。」

哥倫比亞人承擔的負面印象,部分要歸因於94世界盃他們的第二場小組賽。第一場,他們1比3輸給了狀態神勇的羅馬尼亞隊。羅馬尼亞的領軍人物是中場大師哈吉。在那個沒有互聯網的年代,球員的數據統計、比賽風格其實很難被球迷所知,即便如此,哈吉仍然像一道擊中沙漠枯樹的閃電一樣,瞬間成為了電視風雲人物。

在那場比賽里,哈吉在邊路找到空間,以一記天外飛仙吊射洞穿哥倫比亞門將奧斯卡·科爾多瓦把守的城門。哈吉和羅馬尼亞門將斯特里亞在那場比賽都發揮神勇,哥倫比亞人則遭遇坎坷,最終東歐球隊全取三分,把哥倫比亞的第二場比賽 —— 對陣東道主美國隊 —— 推向了背水一戰的境地。

哥倫比亞與美國的比賽在著名的洛杉磯玫瑰灣球場舉行,上半場第34分鐘,美國隊中場約翰·哈克斯斜傳禁區,看到了傳球路線的埃斯科瓦爾試圖滑鏟解圍,結果不慎把球打進了自家球門。他懊惱地躺在地上,從回放畫面里不難看到他難掩的失落。他當時有沒有想到這個錯誤的代價有多高昂?如果他沒想到,那他在老家麥德林觀看球賽的九歲侄子可是一語道破 —— 埃斯科瓦爾的姐姐回憶, 「就在那時,孩子跟我說 『媽媽,他們會殺了舅舅的』 ,我說不可能的,不會因為他犯錯就殺了他,每個哥倫比亞人都喜歡你舅舅。」

隨後哥倫比亞人發動反撲,但卻遲遲不能收穫進球。直到下半場傷停補時階段,已經兩球落後的哥倫比亞隊才終於由阿道夫·巴倫西亞打進一粒挽回顏面的進球。開賽兩連敗,哥倫比亞早早出局,第三場面對已經晉級的瑞士隊,雖然拿下了2比0的勝利,但已無關痛癢。

很多時候,哥倫比亞的球員並不想回到祖國;另一方面,這又是他們無從逃避的命運。第一場比賽完敗羅馬尼亞之後,哥倫比亞國內球迷怒火高漲,不單是對球員表現不滿,同時也是因為比賽爆冷讓他們輸掉了高額的賭資。從球場返回駐地後,哥倫比亞隊員發現酒店的電視屏幕被人篡改,上面的歡迎標語變成了人身威脅和謾罵口號;有人告訴後衛路易斯·埃雷拉,說他弟弟被人開車撞死;主教練帕喬·馬圖拉納還被人恐嚇說如果在下一場比賽里再派老將加布里埃爾·戈麥斯出場,就把整隻球隊里的所有人都弄死。

哥倫比亞隊就在這樣的壓力下開始了與美國隊的比賽。 「他們承受了太多的心理壓力,而且這些狠話……可真不是鬧著玩的。」 邁克爾·辛巴利斯特說, 「哥倫比亞當時的命案多如牛毛。想想看,要是黑幫分子拿你家人的性命相威脅,還怎麼好好踢球啊。」

沒錯,這要是換成一般人,連煎雞蛋估計都拿不穩鍋,更別說為國效力征戰世界盃了 —— 哥倫比亞民眾需要球員們贏得榮譽、創造快樂、用足球實現精神寄託,這精神的重擔著實讓人難以承受。回國後的埃斯科瓦爾沒有被周圍環境的敵意嚇倒,他給首都波哥大的《時報》寫了一封勇敢的公開信,號召國人團結一致對抗憤怒和暴力, 「生活還要繼續 …… 不論有多艱難,我們都要堅持下去。」

打進烏龍球十天後,埃斯科瓦爾終於在公共場合現身。那天晚上他和幾個朋友一起,來到麥德林的 El Indio 酒吧喝酒。隊友埃雷拉和主教練馬圖拉納都勸埃斯科瓦爾別去,他沒放在心上。當晚有四個人追趕埃斯科瓦爾,從酒吧到門口的停車場,一直謾罵他是 「垃圾」 。

埃斯科瓦爾開車回來努力解釋,說他不是有意要踢進烏龍球,希望對方能理解,結果對方卻朝他開槍,射出六發子彈,埃斯科瓦爾隨即癱倒在駕駛席上。等救護車趕到現場,醫護人員已經回天乏術。

Photo: Allstar Picture Library / Alamy Stock Photo

「這事兒我們當時就知道了,」 愛爾蘭隊的球員特里·費蘭說, 「因為踢進烏龍球就殺人……怎麼可能發生這種事?幾年前我跟巴爾德拉馬見面還提到過這件事,他當場泣不成聲,他說這對埃斯科瓦爾實在太過殘酷。你只能問自己,真的,『到底為什麼?』」

這是個好問題,直到今天,也許都沒有一個完美的答案。當時有人說是兇手參與賭球輸紅了眼,很多人都相信這個說法,因為目擊證人向警察彙報,當晚兇手跑路時駕駛的車輛是兩位毒販的,這兩位毒販就是曾為巴勃羅·埃斯科瓦爾效力,後來又加入他們的死對頭 「佩佩幫」 (Los Pepes)的佩德羅/胡安·加隆兄弟。

警方到場時,加隆兄弟已經逃之夭夭,留下一位保鏢烏波托·卡斯特羅·穆尼奧斯,對罪行供認不諱,最終穆尼奧斯被法院判處43年徒刑,鑒於獄中表現良好,他的刑期最終減為11年,於2005年獲釋。

對於這種說法,巴勃羅·埃斯科瓦爾曾經的打手,「泡泡眼」 約翰·哈依洛·貝拉斯克斯·巴斯克斯則不以為然。巴斯克斯如今是哥倫比亞的 YouTube 紅人,他一直宣稱是加隆兄弟下的手,然後又花了三百萬美元行賄法官,栽贓給穆尼奧斯。他覺得行兇殺人的動機不是賭博失敗。 「安德雷斯犯了個錯誤,就是跟兄弟倆頂嘴,」 巴斯克斯從販毒集團金盆洗手之後,他接受過無數媒體的採訪,他說, 「巴勃羅·埃斯科瓦爾死後,加隆兄弟蠻橫囂張,內心相當膨脹,他們絕不容許任何人頂撞自己 —— 所以說,沒那麼複雜,就是口角引發的打鬥而已。」

如果說案件本身疑點重重撲朔迷離,哥倫比亞腐敗的法律體系又沒有辦法查明事實真相、得出公正的判決 —— 那麼,從這個意義上講,94年那個夏夜的麥德林街頭,到底是誰開的槍,這答案其實並沒有那麼重要。雖然聽起來可能有點奇怪,但我認為,以安德雷斯·埃斯科瓦爾生前所倡導的社會價值而論,比起捉拿真兇、讓兇手繩之以法,他更想要的結果應當是讓哥倫比亞人民徹底走出那令幾百萬人生靈塗炭的內戰亂象。

「我們拍這部紀錄片本來是想找到埃斯科瓦爾槍殺案的元兇,看到的卻是哥倫比亞的社會面貌 —— 我覺得這就是他生前身後所作所為留下的東西,那可是比 『誰開的槍』 更重要的東西。」 邁克爾·辛巴利斯特說, 「安德雷斯·埃斯科瓦爾是那個黑暗年代的火炬,他代表著光明,所以他的死徹底震撼了哥倫比亞民眾。我不知道人們最終會不會從情感上接受他的離去,因為他的家人、好友、球隊隊友,乃至全體國民,都為這起案件感到震驚。如果有一天真兇歸案,那麼這樁命案確實稱得上 『告一段落』 —— 但是,除非這個國家告別戰亂、走上和平穩定的發展道路,否則這件事情就不能真真正正、徹徹底底地 『翻篇』 。」

//編輯:小王

//翻譯:鄭嘯天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VICE 的精彩文章:

逛書展賽過趕大集,上路之前是不是要先做幾次深呼吸?

TAG:VIC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