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 > 寒門何以難出貴子

寒門何以難出貴子

高考分數已全部公布,但在眾多高考新聞中,有這樣一條新聞引起我的深思。一位農村學霸女孩只考了47分,其中原因讓人難於置信。女孩父母離世早,與爺爺奶奶相依為命,因擔心考上大學,沒人照顧爺爺奶奶,女孩考試中交了白卷。這份質樸的愛,沉重得讓人難於言表。

高考,百萬人過獨木橋,雖然不敢說一考改變命運,但對於眾多寒門學子而言,卻是不可多得的機會。但在如今大學「泛濫」的時代,考上大學,似乎不是件很振奮人心的事。大學的學費,以及畢業後就業前途的迷茫,讓眾多寒門家庭望而卻步,除非是非常拔尖的學府。但據統計,近年來,在高考狀元以及清華北大學生中,寒門學子所佔比例越來越少。這不禁讓人唏噓。

想起去年北京高考文科狀元的採訪,該同學指出高端的教育、優質的教育資源多掌握在大城市,農村地區的孩子越來越難考上好大學。寒門難出貴子,並不是說寒門學子的智商比不上條件相對優越的家庭,而是說,寒門學子享受到的條件相對局限。當然,這裡並不是鼓吹階層間的矛盾,而是說資源掌握的差異,而這種差異,古今中外,歷來有之。

在英國的《人生七年》紀錄片中,記錄了不同階層家庭孩子的成長曆程,導演的初衷是想驗證在英國社會貧富階層是很難逾越的,而紀錄片也恰恰證實了社會資源按既有格局從父輩傳遞到子女。有些人的起跑線可能是別人努力後的終點線,有些人奮鬥了18年,才勉強能坐下來和你喝喝咖啡。

就本人經歷而言,本人從小在農村,90年代中期上的小學,當時一年級班級有將近30人,最後小學畢業,僅僅剩下17人,而最後高中、大學(包括大專)一路下來,僅僅四人。期間離開的同學要麼像父輩一樣繼續在農村耕作,要麼進城打工。所以,當看到前文新聞時,本人觸動很大。當別人談起童年,是各種動漫、遊戲,而我,有的只是耕作的回憶。當年,整個求學歷程,本人沒有上過任何課程輔導班,遑論音樂、書法等形色興趣班。回頭看看,我們缺少的是重頭來過的資本。如今,我當年就讀的小學已經荒蕪,長滿雜草。

同時,大環境中,讀書無用論的觀點在潛移默化中影響了家庭對孩子的教育。與其花幾年乃至十幾年的時間以及金錢去換取不確定的未來,還不如老老實實的早點娶妻生子,最後過著「養羊——娶妻——生娃——養羊」的循環。

我們可以想想,在面對師資力量、家庭能力、學習環境、教育觀念等差異時,如何能保證起跑線的公平性。這些差異也是寒門越來越難於出貴子的原因。

當然,國家為了帶動貧困地區的發展,多措並舉進行「扶貧扶智」,以期在政策調控下,縮小農村地區與城市的差距。但既有資源分布格局並不是一朝一夕能改變的。

寒門何以難出貴子

寒門何以難出貴子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