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決定命運的是做人 而不是做事 張清義談國學智慧

決定命運的是做人 而不是做事 張清義談國學智慧

人生過程中,尤其懼怕「大惑」,它好似看不透的詭異天氣,天天籠罩於頭頂,盤纏於心間。此等「大惑」不破,就會使我們對人生產生誤解,對世界產生錯覺。

我們在修身中人人想建功立業,實現個人價值,但人生結果往往事與願違,有些人不能說不拼搏、不努力,究其原因就是「大惑」沒破,也就是忽視了陰陽的一面,把精力投入做事中,一味追求「術」,沒有修到「道」,沒有「以道御術」。「術」就是做事,「道」就是做人。

美國教育之父卡耐基說:「一個人的成功15%來自於專業知識,85%來自於做人的態度和做事的技巧。」這裡提到的專業知識就是做事,做人的態度和做事的技巧就是我們談到的如何做人。換句話說,做人的態度就是修好一種做人的心態,做事的技巧就是修到一種為人處世的大智慧。

下面從修身的角度談談如何做人:

一、用易經的智慧來做好人,把握命運,不拜鬼神,不問蒼天,要問自己的思想指導。

易經講得是天地人之間的哲學思維。它宣揚得是自然無為的天道觀。為了達到天地人的和諧,人生成就事業也必須用這種天道觀修身,因為通過修身才能獲得一種思想理念,有了思想理念才能指導自己的行為。

這種思想理念是逐級慢慢修到的,下面從不同的級別談一談:

一級:經歷。

這個層次,是修身的原始層次。每個人存活於世,生活環境各有不同,經歷自然各有千秋。 因為生命體驗要深是人生的至高追求,所以在追求體驗中對所遇難題都有解決的方法,有的人是主動解決,有的人被動解決。有的人駕馭事情,有的人被難題所困,陷入困境不能自拔。

二級:方法。

人在經歷各種課題、難題、問題後,有的人通過修身修到了大智慧,對解決各種紛繁複雜的問題掌握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但很多人一生到不了這個 層次,對生活的難題總是一籌莫展。

三級:觀點

到了這個層次的人一般事業上小有成就,修身或齊家都做得令人讚許。他們不僅有了一套解決問題、難題的方法,還升華為自己的人生觀點,經常指導或幫助他人解決問題。但正是此等人往往陷入事業瓶頸,他們經常滿足於現狀,不繼續學習和思考,有一些觀點符合道法,有一些觀點卻是偏激並且違反道法的,可他們因為成績產生了自信,並發展成自負,總是自以為是,自命不凡,對任何事情都評頭論足。其實大多人就是如此結束了整個人生。

四級:理論。

修為到這個層次,也是人生的關鍵時期。它是小人物到大人物的門檻,也是人生飛躍達到顯貴的龍門。到了這個層次充分地表明人生價值的實現有了質的突破。

我們先看理論中「理」,它產生於道,而後生出哲學。也就是說,道生理,理生哲學,哲學生出科學。修到這個層次人,真可謂鳳毛麟角。他們從經歷中得到解決問題的正確方法,從方法中總結、分析後形成自己的觀點。從觀點中悟出了客觀事物發展的規律,得了「道」中的「理」。理論中的「論」就是對「理」進行系統地、有邏輯推理地論述。這個層次的人往往在某一領域自成一派或一家。如:科學家、著名學者、理論家等等。

五級:思想

到了這個層次,就成為傑出的領導者。這些人物大都是領袖的前身。他們把自己一套理論通過學習和實踐升華為自己的思想。思想不等於思考,但思想是思考的結果,一個人如果把思考的結果系統化後加以整理,他就會成為思想家。這裡有兩個關鍵問題,一個是這些思想家並不是漫無邊際的胡亂思考,他們針對性很強,例如馬克思經常從數據方面著手思考社會,中國的老子、莊子、孔子從人性方面思考問題等等。另一個問題是他們如果發現過去的思想家在這一領域出現了問題和不足時,會指出並加以修正。

六級:精神與境界。

這個層次不同於上述的幾個層次。我們把自己修到的理論、思想歸類成「術」的內容,是因為它能指導人的行為。而精神境界就涉及到一個人的價值觀,它屬於「道」的層面的東西。做人就必須符合人道,做聖人就必須慧通天道和地道。精神和境界就決定了是否能「以道御術」來成就整個人生。如果我們看到被世人尊為「亞聖」的孟子對修境的論述,就有一種如獲至寶的感覺,它正是我們要談得那種能「御術」的「道」。下面我們摘其要點談一下:

孟子談的修境可以概括為六個子:善、信、美、大、聖、神。

孟子說:「可欲之謂善。」意思是說值得人們喜愛的行為叫善。

孟子說:「有諸己之謂信。」意思是說對善的行為確實做到了,才叫真和善。

孟子說:「充實之謂美。」意思是說完全做到了善的行為,才叫美。

孟子說:「充實而有光輝之謂大。」意思是說完完全全做到善的行為,並發出光輝照耀其他人,稱之為大。

孟子說:「大而化之謂聖。」意思是說自己的行為不僅能發出光輝照耀他人,而且產生了感化群眾的力量,做到如此境界的人我們叫聖人。

最高境界為「神」,我們正好把它放在修身的第七級來談。

七級:神。

這是修身的最高級別和境界,它是聖人的行為神聖到無法想像,無法理解,人們自然開始產生神秘感,對這樣的聖人開始頂禮膜拜。例如毛澤東主席,還有歷史上孔子、關羽等等,他們的行為不僅發出光輝,照耀他人,並且產生了感化群眾的強大力量,使人們對他們的很多行為感到難以想像,他們的事迹讓人感到一般人很難做出,所以對他們開始像「神」一樣供奉、朝拜。

二、了解中國文化的特點,做人要做好中國人。

要想了解中國文化的特點,就要明了中西文化特點的差異。因為西方物質文明發展很快,在物慾橫流的當今社會,人們很自然的崇拜西方的物質文明,追求西方的生活方式,從而自己的行為就深受西方文化的影響。

什麼是文化?簡單來講,就是一個人或群體或民族的精神價值觀和生活方式。

先看一個故事:咖啡店裡喝咖啡,杯子里發現一個蒼蠅,不同的人處理方式不同。

一位英國人:發現蒼蠅後,掏出錢幣壓在杯子下面,表示抗議。因為英國人紳士。

一位日本人:會沖著服務員大發脾氣,吼道:你們的管理大大地有問題。日本人做事一向精細,一絲不苟,不會容忍此等低級錯誤。

一位美國人:發現蒼蠅後,他把服務員叫來說:「我們喝咖啡時,都是先在咖啡杯子旁邊放上一碟糖、一碟蒼蠅,蒼蠅想放幾個放幾個,誰讓你們提前放一個蒼蠅進去。」美國人比較幽默。

一位中國人:發現蒼蠅後,會馬上沖著服務員說:「去把你們領導叫來。」

由此可見,文化不同,生活方式就不同,處理問題的思維方式就不同。如果我們一意欣賞西方物質文明,受其文化的影響,模仿其生活方式,那麼就會出現風馬牛不相及的尷尬局面,也就是說,用西方的生活方式在中國文化的氛圍和環境里做事和解決問題,結果必然是四處碰壁,傷痕纍纍。

那麼西方文化思想的內核是什麼?簡單來說,就是個體意識。也就是說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人,每個獨立的個人都有獨立的人格和自由意志。每個人的行為都由自己決定、選擇和負責。

形成這種文化特點的原因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0世紀。我們知道,西方文化的源頭是古希臘文化,在這個時期雅利安人的一支阿卡亞人來到古希臘,因為他們是游牧民族,所以尋找游牧的環境和條件,結果令他們大失所望,此地不僅不能游牧,而且還不能耕種。最後他們在當地種植橄欖樹,生產橄欖油。從此開始發展手工業和工商業。發展商業貿易就需要產權明細,並且明確到人,正是在這個時間阿卡亞人摧毀了他們的氏族血緣關係,人與人之間開始用條約和合同來處理關係和問題。他們在全民中籤了公約,也就我們說的制定了法律,並且公認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但是法律不可能約束所有人。例如,大街上出現搶劫犯,一個警察發現後,應該奮不顧身去抓捕。如果警察不抓捕,就是犯法,不作為。但對於一般公民來講,如果碰到了,見死不救,不犯法,但道德會譴責他。我們經常把這種情況叫作道德軟控制。為了到達道德的硬控制,西方人又和上帝簽了個條約,這就是宗教。條約規定:人做善事死後去天堂,作惡死後去地獄。並且公認上帝面前人人平等。

在對自然界研究方面,西方人有又簽了一個條約,這就是科學。例如 ,規定5+5=10等等。並且公認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因為西方人摧毀了氏族血緣關係,所以文化思想內核是個體意識。又因為發展商品貿易,人人之間形成事事都是契約關係。下面的兩個事例能對這一特點做最好的說明。

一個是西方人結婚,儀式有一位牧師主持。其實婚禮的整個過程就是一個男女簽約的過程。儀式上牧師問先生,你願意迎娶這位女士為妻嗎?不管貧窮、富有、疾病都和她終身為伴、不離不棄,接下來問女士也是同樣的問題。如果雙方無異議,就交換信物,擁抱接吻。第二年的結婚紀念日雙方互贈禮物,除了慶賀,還有一層意思是重申夫妻合同繼續有效。

另一個是一個故事:中國一位老總讓公關部一位經理請來自美國兩位客戶吃頓飯。公關經理就叫了幾位中國的朋友作陪。吃飯前開始點菜,先讓美國人點,一位美國人在唐人街吃過飯,點了一個夫妻肺片,另一個美國人不知道點什麼,於是經理就讓中國朋友一人點一個,最後問沒有點菜的美國朋友是否點一個,美國人面有難色,這是服務員對美國人說,我看你們菜里還沒有湯,要不你點一個金針菇番茄湯吧,美國人連說ok .ok.

第一道菜終於上來了,夫妻肺片,沒想到第一個點菜的美國人把菜迅速拿在自己跟前吃了起來,經理和所有中國朋友都很尷尬,無奈經理說,那誰就吃誰點的菜吧,最後一個美國人只好把湯喝了下去。這個故事就充分說明中西文化的差異,西方吃飯是個人的事情,中國人點菜是為了大家吃,做事情總有群體意識。

中國文化的思想內核是什麼?簡單來講,就是集體意識。中華民族是從氏族血緣關係過渡來的,它的演變過程是家庭—家族—氏族—部族—民族。中國社會是家庭結構轉化成國家結構。中國歷史一直是家國天下,也就是說,全國就是一個大家庭。誰當了皇上,天下就是誰家的。劉邦成了帝,天下就是劉家的。朱元璋成了皇上,天下就是朱家的。皇帝是天下最大的家長,所以叫君父。地方長官叫父母官,部隊叫子弟兵,各省和單位之間叫兄弟省份、或兄弟單位。

知道了中國文化有集體意識的特點,有重視家庭的理念,做好一位中國人,就不能簡單的來處理人際關係,實際上中國不存在人際關係,人與人之間是人倫關係,人倫關係的特點必須透著關懷。也就是說,把關係處到叫哥、姐、弟、妹或者乾爹或乾媽檔次上來。這就是我們強調的重點:一定要把非血緣關係轉化成血緣關係。所以說,在中國請客吃飯絕不是單單在吃飯,吃的是文化,目的是把關係上升到血緣關係。一言以蔽之,要想做好中國人,必須先把大家的事或者公事做好,才做私人的事。必須與人處成血緣關係,才可以發展自己的事業。凡事必須有集體意識,才可以存在個體意識。

三、用儒、釋、道智慧做好人。

儒家智慧:儒家思想博大精深,以下只是從一個點談談:做仁義之人

忽必烈力勸文天祥三年多,文天祥始終沒有屈服投降。後人發現文天祥在他的《衣帶贊》里講:「孔曰成仁,孟曰取義。惟其義盡,所以仁至。」由此可見,文天祥以儒家仁義作為自己人生追求的目標。

在儒家看來,仁,是做人的基礎。這個字在《論語》中共出現了109次,並且孔子的很多弟子向他問「仁」的內容,孔子的回答各不相同。下面我們只談一位弟子。

顏淵問仁

孔子回答說:「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意思是說,剋制自己,按照禮的要求去做,就是仁。一旦這樣做了,天下就歸於仁了。實現仁德,完全在於自己,難道還在於別人嗎?

顏淵接著說:「請問其目。」

孔子回答說:「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

顏淵問老師的「目」,就是仁的具體重點和要求。孔子回答說:「不符合禮的要求,就不要去看、聽、說、和做。」

做人要做到「義」,就要首先了解「義」的內涵。儒家認為:「義」是指做人的氣節,它是一種絕對的道德觀,也就是指道義以及符合道義的行為。「義」是中國人自古以來所崇尚的一種精神。孔子認為,「義」是君子的本質規定,「君子義以為質,禮以行之。」一個真正的君子,是優秀道德品質的集合體,其中「義」是根本,表現在外面的行為是禮。

釋(佛家智慧):佛家的八正道是達到涅槃的重要方法和途徑,如果我們用它來修好心性,約束自己不良行為,剋制和忍耐自己的性情,就一定能做好人,做好事,成就人生。

談八正道以前,我們必須先了解一下佛家的四真諦內涵:四真諦有四部分內容:苦、集、滅、道。

苦:

生就是苦的業因,生命就是受苦,從生到死 經歷的一個個痛苦的階段,就是苦諦。

集:

促成生的原因是對生命的渴求,生後的肉慾、視欲和對生命的驕傲促使人們從一生轉向另一生,就是集諦。

滅:

根治這種生就得消除對生命的渴求,具體辦法是絕除一切邪欲,不讓它們佔據頭腦,不使自己頭腦中有一點邪念的餘地,這就是滅諦。

道:

消滅苦因,就必須通過修道的途徑,這就是道諦。

下面談談用八正道如何做人:

1、正見。

體會諸法之理性,堅持四真諦的真理。在修身中要明知貪念是痛苦的根由,要有去苦、離苦的智慧和真知灼見。

2、正思維。

與四真諦相應的分析、抉擇、理解、比較和立志。一個的思維決定行為,思路決定出路。一定要有符合道法的思維。

3、正語。

說話應該誠實,不撒謊。不妄語,不說大話。不兩舌,不挑撥是非。不綺語,不花言巧語。

4、正業。

正確的行為,不做殺生、偷盜、邪淫等惡行。

5、正命。

過一種符合佛陀教導的正當生活。

6、正精進。

豪不懈怠地修行,按佛家的標準去達到涅槃的理想境地。從修身方面來講,就是確保自己日日努力的方向是從光明走向光明。

7、正念

時時不忘四真諦理論。

8、正定。

修習禪定,內心靜觀四真諦理論。也就是力爭做到: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凈其意。

總而言之,用佛家智慧做人,要有這樣的理念:四大皆空,慈悲寬大,包容忍讓,視萬難為無物,不怨天尤人,超脫修心。

道家智慧:機敏做人。

用道家智慧做人,要做到自然無為,返璞歸真,滌除玄鑒,瀟洒曠達,不搞陰謀詭計,也不圓滑世故,廣交人脈,左右逢源,事事暢通。

綜上所述,決定我們命運的關鍵不是做事,而是做人。做事是「術」的層面,做人是「道」的層面。有道無術,術可求,方法、技能用心學好就成。有術無道止於術,如果只是盯著技能、方法,一生也只能玩玩小把戲,事業不會做大。如果做好了人,掌握了事物發展規律,解決了「道」的層面的問題,就會以道御術,成就精彩人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玄學智慧 的精彩文章:

TAG:玄學智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