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怪異的幾何

怪異的幾何

三角形的內角和是多少?180°。這是教科書里給出的答案,也是幾何學出現以來的這兩千多年裡,人們頭腦中唯一正確的答案。但俄國一位年輕的數學家首先打開了人們封閉的思想,帶來了幾何學上劃時代的發展。之後,有關這個問題的答案就有無數個了,也就是說,三角形內角和可以是一定範圍內的任意度數!180°的情況只是一個很特殊的情況。

讓我們一起走入怪異的幾何世界,感受這場幾何學世界裡的風暴吧。

俄國數學家的大膽質疑

上過中學的人都學過幾何學,也許現在還記得其中的一些公理或定理,比如「兩點確定一條直線」、「過直線外一點有且僅有一條直線與該直線平行(不相交)」,等等。這些是公元前3世紀一位叫歐幾里得的古代數學家總結的幾何學,是靠5個公理建立起來的。對於這些公理,也許我們從沒有懷疑過。兩千多年來,也沒有人懷疑它們,只是對於「過直線外一點有且僅有一條直線與該直線平行(不相交)」的平行公理(圖1),人們卻不知如何去證明它,不知有多少研究者試圖證明,但都沒有成功。

1815年,年輕的俄國數學家羅巴切夫斯基(1792-1856)也想證明它,不過他並沒有去重複前人的工作,而是從前人的失敗中尋找啟迪。他發現這個公理無論怎麼證明都證不出來,於是就大膽地質疑:「有沒有可能這個公理不成立呢?」

他大膽而又創造性地假設平行公理不成立,「過直線外一點,至少有兩條直線與該直線不相交。」(圖2)他用這樣一個與平行公理對立的理論去代替平行公理,並保留歐式幾何的其它4個公理不變,然後進行推理,竟然推出了一系列怪異的結論。

比如說,三角形內角和不再是180°;存在邊長無限長的三角形……這些理論雖然怪異,但相互間並不矛盾,也不違背邏輯。這些推理完全可以自成一套新的幾何理論,很完整也很嚴密。羅巴切夫斯基把它叫做「新幾何」。

羅氏新幾何的很多結論顯然是違背傳統幾何的,因此,當時的數學家高斯把它稱為「反歐幾何」,後又改為「非歐幾何」。非歐幾何讓人們認識到,除了傳統歐式幾何外,還可以有其它的幾何,人們的思想變得活躍了,一個廣闊的幾何世界的大門被打開了。

曲面上的新幾何

要想理解非歐幾何,首先要弄清楚什麼是直線。

在傳統歐式幾何中,並沒有給出關於點或直線的準確定義,但通過很多理論的表述,可以理解為直線是兩點間最短的線。由此可見,直線未必就不是彎曲的。比如說,光線的傳播走的都是最短的直線距離,但光線傳播的軌跡因時空的不均勻,往往是彎曲的。

除了高斯之外,最早能夠理解非歐幾何的是義大利數學家貝爾特拉米,他在1868年找到了一種像兩個喇叭對扣的曲面(圖3),在這種曲面的部分區域上,適用於非歐幾何,從而使其他數學家對非歐幾何也能理解。其實類似馬鞍面的雙曲面(圖4)就可以完全適用於非歐幾何。

很顯然,馬鞍面上的點、線、面之間的關係確實是羅巴切夫斯基所描述的那樣:

兩條平行線,在一側無限接近,而在另一側無限遠離;

三角形的三個內角之和小於180°;

存在邊長無限而內角和為零的三角形(圖5)。

除此之外,還有許多怪異的現象。比如,在歐式幾何中,垂直於同一直線的兩條直線互相平行,而在非歐幾何中,垂直於同一直線的兩條直線,當兩端延長的時候,相互間可以越來越遠離;在歐式幾何中,存在相似的多邊形,而在非歐幾何中,不存在相似的多邊形;等等。總之,在歐式幾何中,凡涉及到平行公理的理論,在非歐幾何中都不成立,它們都相應地有新的含義。

球面幾何才更符合實際

其實說起非歐幾何,人們首先想到的是黎曼幾何,黎曼幾何因被愛因斯坦用來創立著名的廣義相對論而出了名。

黎曼幾何是非歐幾何進一步發展的形式,適用的範圍更大,它包括前面的雙曲幾何的情況,除此之外,還有封閉曲面上的幾何,例如橢圓面幾何、球面幾何等。其中以球面幾何最令人關注。

球面幾何在我們看來也是非常怪異的幾何,有很多怪異的理論,例如:直線的長度是有限的,封閉的;兩點之間最短的線不是直的,而是弧線;過某些特殊的兩個點,可以有無數條直線;過直線外一點,沒有直線與該直線平行;任意兩條直線必相交於兩點,沒有平行的概念;三角形內角和大於180°;不存在相似的三角形;等等。

讀者可以在球面上試驗一下這些結論,確實是這樣的。因為球面上的直線就是一個大圓(過球心的平面與球面相交的圓),是封閉的,所以球面上兩點間最短的線(即球面幾何里的直線定義)是大圓上這兩點之間的弧;同時,球的直徑與大圓會有兩個交點,通過這兩個點可以作無數條直線(大圓),就像通過地球南北極可以有無數條相對應的、能把地球平均分成兩半的經線一樣;如果在經線之外有一個點,通過這一點,我們所作的直線可以有無數條,都是與這條經線相交的,沒有平行的,並且有兩個交點;而且,無論怎麼畫,在球面上畫出的三角形內角和都是大於180°,如東經1°和2°的經線與赤道線會形成大小兩個三角形,小三角形的頂角是1°,兩個底角都是90°,所以小三角形內角和是181°。而外面的大三角形的頂角是359°,兩個底角都是90°,所以大三角形的內角和是539°;而0°與東經180°形成的三角形的頂角是180°,兩個底角都是90°,所以這個三角形內角和是360°。

其實宇宙中大部分天體都是球體,牽扯到這些天體的幾何學,需要用球面幾何。我們的地球本身就是個球,應該適用球面幾何,為什麼我們長達2000多年堅持歐式平面幾何,甚至非平面幾何出現後,我們還很不理解呢?

也許相對於渺小的我們來說,地球太大了,用平面幾何來近似處理地球上小範圍的尺寸也沒有明顯的誤差,於是也就想當然地以為歐式平面幾何是唯一正確的幾何了。其實不然。

把地球表面投影到圓柱上

隨著非歐幾何出現,19世紀還出現了一種幾何叫射影幾何。這種幾何是非常貼近生活的,它研究的是投影現象,比方說,有一盞燈, 它照射在透明玻璃上, 那麼玻璃上的圖形在地面上的投影是怎樣的?

例如,如果玻璃不平行於地面, 玻璃上兩條平行直線在燈光下的投影可能不再平行;玻璃上的圓在燈光下的影子一般不再是圓, 而是橢圓;更奇異的是,如果玻璃足夠大,它上面的一個圓也足夠大, 玻璃豎立起來後,如果燈的高度不超過圓的高度,那麼這個圓在地面上的投影就會是雙曲線的一支!在射影幾何中,橢圓、雙曲線、拋物線都是「全等」的圖形,可以通過調節燈光的角度,讓它們相互變換,例如圓的影子在一定情況下就可以是一條雙曲線,而且調節燈光的角度,還可以讓影子雙曲線變大、變小,或改變形狀。

還有一種射影幾何,是研究無限遠燈光投影下的圖形是怎麼變化的。如果把上面的燈換成太陽, 由於距離地球很遠,在小範圍內可以看做平行投影,玻璃上兩條平行直線投影到地面上也會是平行直線,玻璃上的圓會投影為橢圓, 但決不會是雙曲線。

射影幾何是非常有趣的幾何,普通的物體可以有怪異的投影,完全不同的物體,也許投影卻是相同的。

在地圖的繪製上,射影幾何很有用,因為地圖的繪製都需要一定的投影規則,例如航海上常用的墨卡托投影地圖,就是假設地球被圍在一中空的圓柱里,赤道線與圓柱壁垂直,然後再假想地球中心有一盞燈,把球面上的圖形投影到圓柱面上,再把圓柱面展開,得到地圖。這種地圖優點是把球面變成平面,比較直觀。缺點是靠近赤道線的比較符合實際,但越靠兩極就越走樣了。

無限周長,面積有限

20世紀70年代,出現了一種更怪異的幾何——分形幾何。「一個有限的面積,卻有著無限長的周長」和「一個物體有著無限大的表面積,體積卻為零」,這兩種情況可能讓人難以理解,但在分形幾何里,這樣的情況卻比比皆是。

取出筆和紙,讓我們現在就來畫一個有著無限周長的圖形(有限面積當然不用說了,你不可能拿出一張面積無限大的紙)。

第一步:畫一個等邊三角形。

第二步:把每條邊三等分。

第三步:以中間的那條三等分線段為底邊,向外畫一個小的等邊三角形。

第四步:畫完之後,把這條底邊擦去。

不停地重複以上第二到第四個步驟,你將得到一個雪花形狀的曲線;重複無限多次,得到的曲線在數學上叫科赫曲線。

我們來看一下科赫曲線有什麼特點。首先,每重複操作一次,它的周長就擴大4/3倍,重複n次,其周長將是最初周長的。當n趨向無窮時,其周長也趨於無窮大。

但是,它所包圍的面積卻增加得並不多,永遠不會超過以原先三角形中心為圓心,中心到頂點的距離為半徑的圓的面積。這一點,你在畫圖的時候可以驗證。經過簡單計算可以得到,當n趨向無窮時,科赫曲線所圍的面積是最初三角形面積的8/5倍。

你瞧,科赫曲線就是這樣一個例子:它有著無限長的周長,但同時所圍的面積卻是有限的。

如果把科赫曲線的任意一個微小部分放大,你會看到,不論這個部分有多麼小,它的形狀都和整體相似。這是分形幾何圖形的一個特點:不論怎麼複雜,局部總與整體相似;適當地放大或縮小几何尺寸,整個結構不變。這叫自相似性。

其實,自相似性對於我們並不陌生。生活中很多事物都具有自相似性。例如,一塊磁鐵中的每一部分都像整體一樣具有南北兩極,不斷分割下去,每一部分都具有和整體磁鐵相似的磁場。

海岸線長度取決於尺子

我們在中學地理課上大概都學過,我國大陸海岸線有18000多千米,島嶼海岸線有14000多千米……不過,這種說法可靠么?

為什麼要提這個問題呢?看了下面這個例子你就知道了。

1920年代,一位英國科學家在調查海岸線和曲折的國境線時感到十分困惑,他核查了西班牙、葡萄牙、比利時等國的百科全書,發現這些國家對共同邊界長度的估計相差20%。原因何在?原來是這些國家傳統上所用的長度標準不同造成的,換句話說,即使同一段邊境線,測量時若所用的尺子長短不一,也會造成很大的測量誤差。

這個道理是比較明顯的。我們試想:一個測量員拿著一隻兩腳規,把它張成一米寬,去一步步測量一條海岸線。對於他來說,即使連接相鄰兩點的是一條彎彎繞的曲線,但在測量過程中,也被當作一條直線忽略過去了。這樣,他測量得到的海岸線長度肯定要比實際的短。

如果他把圓規張成1/10米寬,那麼他的測量就會反映出更多的細節,這時他測得的海岸線長度將比以1米為單位測得的長度要長。

如果他把圓規張成1/100米寬,那測得的海岸線長度將更長……總之,他用的測量尺子越小,所測量到的海岸線長度就越長。

那麼,測得的海岸線長度在不斷增長,最後會不會趨於某個固定值呢?不幸的是,美國數學家曼德勃羅卻證明,當把所用的測量尺子變小時,海岸線長度根本不會趨於某個固定值,而是會無限地上升,當尺子變得無窮小時,海岸線就變得無限長了。

其實這個結論我們也可以在科赫曲線中找到。假設等邊三角形原先的邊長是1米,那麼我們用1米的尺子去測量科赫曲線,其周長是3米,中間我們忽略了所有的細節;當我們用1/3米的尺子去測量,稍增加了一點細節,其周長是4米;當用1/9米的尺子去測量,其周長是16/3米;當用米的尺子去測量,其周長是米;當n趨於無窮,尺子變得無窮小,包含的細節越來越多,結果其周長也趨於無窮大了。

海岸線與科赫曲線的相似之處在於,經過海水長年的侵蝕,在海岸線上,凹凹凸凸的地方特別多。隨著測量越來越精細,海岸線長度就會成千上萬倍地增加,而不僅僅只是在小數點後面修正幾個數字的問題。

所以你看到了吧,泛泛地說海岸線多長是沒有意義的,海岸線的長度依賴於測量時所用的尺子。

維度也可以是分數

分形幾何還改變了我們對維度的認識。

眾所周知,傳統的觀點認為,維度都是整數:點0維、直線1維、平面或者球面2維、我們所生活的空間3維,在相對論里,時間和空間被統一成了一個整體,所以時空是4維的……在超弦理論里,甚至還有10維的高維空間。但不管怎麼說,維度都是整數。

分形幾何學認為,不僅一些量的值(比如海岸線長度)與測量關係密切,連維數也與測量有關。譬如,當我們畫一根直線,如果用0維的點來量它,其結果為無窮大,因為直線中包含無窮多個點;如果用一塊平面來量它,其結果是0,因為直線中不包含平面。只有用與其同維數的小線段來量它才會得到有限值,這裡,直線的維數為1(介於0維和2維之間)。

對於上面提到的科赫曲線,其整體是一條無限長的線摺疊而成,顯然,用小直線段度量,其結果是無窮大,而用平面量,其結果是0,那麼可見其維數介於1和2之間。在分形幾何學裡,有嚴格的維數計算辦法。譬如,根據計算,科赫曲線的維數是一個分數,其值是大約是1.26。維度可以是分數,這是分形幾何帶給我們的一個全新的觀念。

我們還可以這樣去理解分數維度。曼德勃羅曾描述過一個毛線球的維數變化:從很遠的距離觀察,比如坐飛機從高空看,這個毛線球可看作一個0維的點;從較近的距離觀察,它是3維的一個球;再近一些,比如你化作一隻螞蟻,沿著毛線爬,那它又變成1維的一根繩子了;如果你變得再小呢,這根繩子對你來說太粗,又變成了3維的柱子……總之,維度隨著你觀察的遠近和自身大小在不停變化。那麼,介於這些觀察點之間的中間狀態又如何呢?

顯然,毛線團並沒有從3維變成1維的確切界限,在過渡的狀態中,它的維度就變成了分數。

在大自然中,不僅海岸線,雲朵、山脈的輪廓線、閃電、雪花,甚至花椰菜都具有分數的維度。因為用分形幾何來描述這些自然物更加準確,所以分形幾何被喻為「大自然自身的幾何學」。

前面談到的這些怪異的幾何,幾乎都可以在現實世界裡找到事物來對應。其實並不是幾何很怪異,而是我們「沒見過世面」,按傳統平面幾何的思維邏輯來理解世界,遇到反映現實世界的幾何,反而覺得怪了。

恰恰相反,歐氏平面幾何才是最特殊、最理想狀態的「怪異」幾何,因為現實宇宙中幾乎沒有真正的平面。可有趣的是,我們不僅在2000多年的時間中只使用平面幾何,而且現在還少不了它,原因是平面幾何相對簡單,有時候我們也不求精確,只要能近似簡單化處理問題就行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科技雜誌社 的精彩文章:

在西伯利亞生活,你需要另外三種基因
達爾文的黑匣子

TAG:大科技雜誌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