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商鞅經過幾次變法,才打造起了一個強大的大秦帝國?

商鞅經過幾次變法,才打造起了一個強大的大秦帝國?

原標題:商鞅經過幾次變法,才打造起了一個強大的大秦帝國?


商鞅是衛國人。本稱衛鞅,衛鞅之祖為衛國君,故又稱公孫鞅。因在河西之戰中立功獲封商於十五邑,號為商君,故稱之為商鞅。商鞅應秦孝公求賢令入秦,說服秦孝公變法圖強。孝公死後,受到秦貴族誣害以及秦惠文王的猜忌,車裂而死。其在秦執政二十餘年,秦國大治,史稱「商鞅變法」。並使秦國長期凌駕于山東六國之上,但最後還是死於自己制定的嚴刑峻法之下被車裂而死。


但你知道嗎?商鞅變法並不是一下子就讓秦國強大起來的。而是經歷了一個漫長的過程。商鞅變法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分成兩次才實現了變法的改革進程的。


商鞅第一次變法在秦孝公六年(公元前356年),這次變法的主要內容有:


一、頒布法津,制定連坐法,從而把秦獻公時實行的什伍制變成相互監督糾發的連坐制。商鞅的法律規定什伍間要"相牧司連坐",即一家有罪而九家相揭發。若不揭發,則十家連坐。受到連坐的罪十分重。


二、獎勵軍功,禁止私鬥,頒行按軍功受賞的二十等爵製為鼓勵秦人作戰勇猛,商鞅規定國家的爵位按將士在戰場上斬獲敵人首級的多少來計算。官職和待遇的獲得一律取決于軍功,使過去的舊貴族,雖是國君的宗室族人,沒有軍功也不能獲得爵位。"宗室非有軍功論,不得為屬籍",不能靠出身就獲得爵位,享受特權。這就嚴重打擊了舊貴族的勢力。

三、重農抑末。商鞅根據秦國地廣人稀、荒地多的特點,把重點放在開墾荒地,擴大耕地面積來發展農業生產方面。他在變法中規定:"僇力本業耕織致粟帛多者復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貧者,舉以為收孥"。商鞅為了發展農業生產,除制定"復其身"的獎勵措施外,還規定:凡是一家有兩個以上的成年男子,必須分家,各立戶頭,否則就要出加倍的賦稅和勞役,以鞏固和發展封建生產關係。把大家庭分割成小家庭,成為戶頭的成年男子就不能再在大家庭的掩護下,遊手好閒。戶主為了不被"舉以為收孥",就只有努力耕織。



商鞅發展秦國農業生產的另一個措施是招徠地少人多的"三晉"之民,來秦國墾荒,為此他制定"徠民"政策。他用法令規定:三晉(韓、趙、魏三國)民眾來秦國定居,就有地有房,三代免除徭役,不用參加戰爭。墾荒的特別優待,10年不交納賦稅。"令故秦兵,新民給芻食",讓秦國人當兵打仗,新來的人種田解決糧食問題,從而使秦國的兵源和糧食問題都得到解決。


農業是古代社會中最重要的一個部門,是人們衣食之源,立國之本。商鞅在變法中,制定獎勵發展農業生產的法令和措施,使秦國的農業得到大發展,秦國也由此更加強盛起來。


商鞅初次在秦國變法,觸犯了舊貴族的利益,引起他們的強烈反對,國都中"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數"。但是在秦孝公的有力支持下,新法得到推行。由於變法的成功,秦國在對外戰爭中不斷取得勝利,秦孝公十年,商鞅由左庶長升為大良造,相當於中原國家中的相兼將軍的官職。


公元前350年,商鞅又實行了第二次改革,改革的主要內容是:


一、廢井田,開阡陌(阡陌就是田間的大路)。秦國把這些寬闊的阡陌剷平,也種上莊稼,還把以前作為劃分疆界用的土堆、荒地、樹林、溝地等,也開墾起來。誰開墾荒地,就歸誰所有。土地可以買賣。


二、建立縣的組織,把市鎮和鄉村合併起來,組織成縣,由國家派官吏直接管理。這樣,中央政權的權力更集中了。


三、遷都咸陽。為了便於向東發展,把國都從原來的櫟陽遷移到渭河北面的咸陽(今陝西咸陽市東北)。


這樣大規模的改革,當然要引起激烈的鬥爭。許多貴族、大臣都反對新法。有一次,秦國的太子犯了法。商鞅對秦孝公說:「國家的法令必須上下一律遵守。要是上頭的人不能遵守,下面的人就不信任朝廷了。太子犯法,他的師傅應當受罰。」結果,商鞅把太子的兩個師傅公子虔和公孫賈都治了罪,一個割掉了鼻子,一個在臉上刺了字。這一來,一些貴族、大臣都不敢觸犯新法了。


這樣過了十年,秦國果然越來越富強,周天子打發使者送祭肉來給秦孝公,封他為「方伯」(一方諸侯的首領),中原的諸侯國也紛紛向秦國道賀。魏國不得不割讓河西土地,把國都遷到大梁(今河南開封)。一個強大的秦帝國在商鞅的打造下終於開始初具雛形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一條尋秦記 的精彩文章:

如果秦始皇死的時候王翦還在,即便胡趙篡帝,王翦會不會力挽狂瀾?
長平之戰趙國輸了,原因全在國力上?

TAG:一條尋秦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