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琴瑟和鳴——採訪古琴大師丁承運教授

琴瑟和鳴——採訪古琴大師丁承運教授

2003年11月7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巴黎總部宣布了中國古琴成為世界第二批「人類口頭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其中,丁承運教授功不可沒。在我國文化部組織古琴『申遺』兩個小時的背景材料中,就有較大篇幅介紹了由丁教授打譜的上古琴曲《神人暢》。筆者曾有幸兩次見到丁教授,聽他談了許多對古琴『申遺過程、古琴的教學及傳播等方面的見解,丁教授並攜夫人傅麗娜教授「琴瑟合鳴」,再現了千年神韻。他們一瑟、一琴,一陰一陽,彈奏了《神人暢》和《關山月》兩首曲子,配合得美輪美奐,天衣無縫,著實令人如痴如醉,讓筆者喜愛上了琴、瑟與中國傳統文化藝術。

丁承運教授是我國著名的學者與琴、箏演奏家,學界評價其演奏「雄渾高古,儒雅蘊藉,體現了一位學者與演奏家的完美結合」,他是當代最有成就的琴家之一。丁教授早年畢業於湖北藝術學院民族器樂系,1972年執教於河南大學,現任武漢音樂學院教授、中國音樂學院客座教授、台灣南華大學客座教授,同時也是伯牙琴會的會長。

丁教授從10歲起便跟著其二姐(我國著名古箏名家丁伯苓)學習古琴、古箏等樂器,後師從古琴大師顧梅羹與張子謙先生。他不但致力於中國樂律學、中州箏派和琴瑟箏樂器的研究,還恢復了失傳千餘年的瑟,並與夫人傅麗娜教授錄製了一張古樂專輯《琴瑟合鳴》,再現了「琴瑟和鳴」的千年遺韻。

一, 「尋訪大師之旅」

第一次見到丁教授是在他武漢音樂學院的家中。2010年1月12日至24日,我們幾個研究生在導師一中國傳媒大學教授曾田力教授的帶領下,進行了一段愉快的「尋訪大師之旅」,這是一次旨在保護和傳承中國傳統藝術的文化之旅,並邀請一些琴家參加2011年端午節在北京居庸書苑舉辦「再續蘭亭—一山水情懷琴書詩會」的文化活動。丁教授夫婦熱情地接待了我們,擔心我們不適應南方冬天的氣候而噓寒問暖,讓我們十分感動。

丁教授家中的擺設古香古色,充滿了儒雅古樸的氣息。客廳一側懸掛著幾把古琴,另一側有書桌,上面擺有幾幅字跡未乾的字畫,筆墨紙硯樣樣齊全,想必丁教授也是一熱愛書畫之人。採訪這樣大師級的人物,我剛開始有點緊張,丁教授鼓勵我說,就當是聊天。就在這「聊天」的鼓勵下,我也放鬆了很多,經過一番談話,我對丁教授佩服得五體投地。原來丁教授不僅在琴學上頗有建樹,而且還擅長書畫,精通中醫,喜好詩文,學過少林功夫夫,練過太極拳和氣功。真可謂是琴棋書畫,樣樣精通。

二 ,古琴「申遺」

在我國的「琴、棋、書、畫」中,「琴」即古琴,並居於首位。孔夫子極其喜愛琴,他操琴弦歌之聲不絕;伯牙、子期聽琴曲《高山》、《流水》覓知音;嵇康提出,「眾器之中,琴德最優」。丁教授認為,古琴最早是作為一種法器,只有少數人掌握它後才能與天神對話。

1.上古琴曲《神人暢》

在採訪中我們得知,古琴「申遺」的背景材料中有較大篇幅的文字介紹了由丁教授打譜的上古琴曲《神人暢》。它是丁教授在1982年的「第二屆全國古琴打譜會」上完成的,當時他偶然發現這首曲子很特別,花了兩天時間打出了基本架,後來給大家聽後,感覺耳目一新,節奏感很強。

《神人暢》作為一首上古琴曲,它與普通琴曲的結構不同,是上古時期個性的呈示。它只用了五弦,相傳這部作品是堯寫的,又稱《堯暢》,丁教授說,它初見於1541年的《西麓堂琴統》.從文獻和樂譜來看,《神人暢》的出現應不晚於《幽蘭》和《廣陵散》在其他朝代的文獻中也有相關記載:漢代的《風俗通》提到,「暢」是琴曲的一種體裁如「操」、「引」之類;漢代桓譚的《新論》記載:「堯暢》,遠則兼善天下,天下通暢,故謂之『暢』。這也是現存最早的關於此曲的記載。

2.「申遺」後的「古琴熱

自從古琴『申遺』後,就逐漸「熱」起來了,丁教授認為,大家越來越關注古琴、學習古琴,這本應是一件好事,但這也出現了一些問題:因為古琴的火熱會產生經濟效益,就難免會變成市場化的操作模式。現在由於古箏市場已經慢慢飽和,商家就把眼光轉移到了古琴上。有人學了幾個月的古琴就開琴館、教古琴。這是對古琴學習傳統的一種破壞,危害很大。在談到古琴的考級時,丁教授是不贊成的:他認為,古琴考級存在著曲目分級的問題:如《神人暢》被列在四級曲目內,最高級的是新創作的《春風》、《樓蘭吟》等。由於一些傳統的經典的曲目級別低,很多人不願彈而只關注因技術高而被定為高級的新曲目。《禮記·樂記》中記載:「大樂必易,大禮必簡」。丁教授說,往往越簡單的東西越難學,要把簡單的曲子彈出其豐滿的文化品位和藝術效果,確實不易。丁教授曾與幾位琴家共同錄製過的一張古琴唱片,其中他所彈的第一首曲子就是被定為一級的《淯水吟》【注】。

三、古琴的教學與傳播

丁教授與多個派別的琴家都有師承關係,如泛川派、中州派、廣陵派等。當我們問到丁教授怎樣看待當今不同古琴派別差異時,丁教授笑笑說到,古琴「申遺」以後,我們應儘可能地延續不同古琴派別所獨具的一些特點,儘可能長期地來保留。但如果由於客觀原因而無法保留的那就另當別論了。古琴派別的形成是與其所在地域、方言有關,中國地域遼闊,不同區域人的審美取向也有區別。丁教授說到他所教的南方和北方的學生的審美就不太一樣。南方學生比較喜歡纖秀細膩的風格;而北方學生則喜歡大氣、渾厚的風格。現在隨著交通便利,人們的交流加深,不同古琴派別之間的差異也越來越小,界限越來越模糊。丁教授認為,從學習琴的角度來說,最初最好是守住一派,不要同時學多種派別的內容,在守住一家學成之後,再去吸取眾家之長。「專則有進,雜則無成」,一開始就廣取眾家,是很難學成的。

丁教授在武漢音樂學院的音樂學系開設了古琴專業的琴學研究,丁教授說這是針對學古琴的學生開設的研究生課程。學生不僅要學古琴的彈奏,同時也要了解許多關於古琴理論方面的知識,琴學本身就是一個很龐大的知識系統。他們的研究生教學的課程內容包括:琴學基礎、古琴美學、琴史、文化背景、相關藝術、琴曲演奏等這使學生對古琴藝術有一個較全面的了解,通過系統的學習與訓練,掌握琴學的基礎知識與古琴的演奏方法。在此基礎上,逐步擴展課程內容的廣度與深度,從而達到增強民族自信心,擴大視野,並為他們進一步的學習研究打好基礎。

近年來,古琴也與其他樂器開始了「對話」,人們開始嘗試著採用古琴與其他樂器合奏的方式。丁教授認為在音樂會上古琴可以與其他器樂合奏,但是其環境不是特別好。在音樂會上演奏古琴,讓大家了解古琴音樂是可取的。但經常如此,它的音樂形態就會發生變化。古琴以前是用在文人書齋中,它是在文人的環境中產生的,而不是在舞台上,過去人們說的「古琴不入歌舞場」就是這個道理。古琴的傳播應該是「雅集」式的這樣會保留更好的環境,在「雅集」式的「小眾傳播」環境中,演奏者們能更容易地溝通與交流舞台上的「大眾傳播」要考慮的因素就不可避免地多了。

關於養生,也是個熱門的話題。那古琴又和養生有什麼關係呢?琴的養生功能是古人提出來的、在文獻中也有很多的記載。丁教授的老師顧老、張子謙先生都很長壽,活到了90多歲。同樣的,寫書法也有養生的功能。陶淵明也曾經說過「樂琴書以消憂」。許多文人喜愛琴書,正所謂「左琴右書」。丁教授平日最適意的活動有為彈琴,一為書法。都是由動入靜,由靜入神、手心雙暢,怡然自樂,更能從其中品味出雋永的韻致來。

四、琴瑟和鳴

丁教授對我國古瑟的復興也作出了重大貢獻。瑟曾是我國古代最重要的弦樂器之一,上古時代與古琴齊名。《詩經》等古籍都有大量的琴瑟合奏的描寫,如「妻子好合,如調琴瑟」,「瑟在御,莫不靜好」。瑟曾是詩歌伴奏的主要樂器也是周及漢世房中樂的主奏樂器,漢魏時是相和歌的主要伴奏樂器。「瑟不離琴,琴不離瑟」,音樂自古便有此說:古瑟在中國文化歷史上曾有過輝煌的過去,但在唐代由於其調弦及演奏方法失傳、唐人張籍曾嘆:「古瑟在匣誰復識?」2000年丁教授復原了失傳千年的古瑟音律、調弦及旋宮方法;2005年4月28日,丁教授和夫人傅麗娜教授曾在北大舉辦《琴瑟合鳴音樂會》.引起了師生廣泛好評。丁教授夫婦曾在2006年錄製一張名為《琴瑟和鳴》的專輯,成為國內首張也是當今世界樂壇首張「琴瑟和鳴」的金唱片。

五、「再續蘭亭——山水情懷琴書詩會」

2011年端午期間,我的導師曾田力教授在北京居庸書苑舉辦了「再續蘭亭—一山水情懷琴書詩會」,這是一個傳播以古琴為核心的傳統文化活動。這次盛會邀請了國內一流的演奏家、作曲家、音樂理論家以及其他文化領域的專家共同參與,討論了中國傳統文化在當代生存和傳播的相關論題。丁承運夫婦也不遠萬里來到了居庸書苑,這是筆者第二次見到他們,倍感親切。他們在山水的「琴瑟合鳴」,也深深地打動了每位嘉賓。這次活動舉辦得非常成功,很多大師在交流的同時,也迸發出許多的靈感與火花。

丁教授說,古琴藝術與中國哲學思想很相近,它能用最小的聲音來獲得最大的空間。因為在最小的聲音里才能休養生息。中國歷代的文人喜歡古琴,因為它包含的哲學思想能將中國整個的文化都能涵蓋起來。通過對丁承運教授的採訪,我對中國的傳統文化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也為自己以前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忽視而感到遺憾,生活在鋼筋水泥、快節奏環境里的我們真的錯過了很多美好的東西,遺忘了老祖宗們給我們留下的許多寶貴財富。突然意識到,作為一個媒體人,我們身上擔負著太多的社會、文化和歷史責任,就讓我們帶著這使命感繼續前進吧!

特別要感謝的是丁承運夫婦接受了我們的採訪,感謝我的導師曾田力教授,給我機會在這次採訪中接受了中國傳統文化的洗禮。感謝你們!

【注】:《淯水吟》應為《慨古吟》之誤,丁承運先生與成公亮、姚功白二位先生2008年一起為浙江博物館藏唐代古琴錄音,出版了《鳳凰和鳴》專輯。丁承運先生用「彩鳳鳴岐」和「來凰」兩張唐琴分別彈奏了《慨古吟》一曲,一併收入專輯中。

(本文作者為中國傳媒大學音樂與錄音藝術學院2009級音樂學專業研究生,本文原載《廣播歌選》2012年第3期,「丁承運先生古琴藝術條集與研習」公眾平台整理髮布,轉載請註明。)

|作品|論文|視頻|音頻|採訪|

|寫真|教學|雅集|演講|琴瑟|

致敬丁承運先生對古琴傳統的執著與堅守

條集丁承運先生琴學文字音像資料

研究丁承運先生的琴道文化與操縵技藝 

傳承丁承運先生及「泛川派」古琴藝術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