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名詞解釋《詩經》、《琴》、《相和歌》《秦王破陣樂》

名詞解釋《詩經》、《琴》、《相和歌》《秦王破陣樂》

前言:名詞解釋乃是音樂史知識的濃縮部分,學生必須孰能掌握知識之下,清晰表達其主要知識點。因此,名詞解釋在下面是一定需要大量的提煉練習!注意語言合理性,不要在裡面寫無用的廢話。今日為四個名詞解釋,累積記憶,每個讀4遍!

1、詩經: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歌在古代一直是一種重要的音樂形式,與庶民的生活關係密切。周代統治者為察民情而設有「採風」制度,搜集下來的地方民歌「風」與古老的祭祀歌曲「頌」,以及貴族文人所創作的歌詞「雅」。在春秋末期,經過一些人的選擇成「詩三百」的集子,後世稱為《詩經》。《詩經》一直被譽為儒家之經典,裡面中的歌曲曾被列為上層社會教育的主要科目,孔子也曾以它作為音樂教材向弟子傳授。《詩經》的產生對我國古代詩歌的保存有著重要的意義。

2、琴:又名古琴、七弦琴,為我國古代的一種撥弦樂器,屬樂器分類法「八音」中的「絲」。據記載,琴的起源很早,早在原始社會末期已有琴的使用。但迄今為止,尚未見到夏商時期琴的出土實物,故仍只能存疑。在西周時,古琴已得到廣泛的使用,目前所見最早的琴是曾侯乙墓出土的十弦琴,其琴體黑漆色,由於面板不平整,成起伏狀,估計演奏時僅彈奏空弦、泛音,而不按實音,據文獻記載,琴在當時常用於合奏、伴奏或獨奏。在當時也出現了一批著名的琴家,如師曠、伯牙等。也出現了琴曲《高山》、《流水》等。經過幾千年的發展,古琴在今天以成型為七根弦、有徽位的固定形式。也成為我國最具代表的民族樂器之一。

3、相和歌:漢代各種民間歌曲的總稱。它最初產生於一些民間沒有伴奏的歌謠,即「徒歌」。後來徒歌發展成為「一人唱,三人和」的唱和形式,稱作「但歌」。「但歌」發展成「絲竹更相和,執節者歌」的較為複雜形式,就成為了「相和歌」。它不僅取一人唱,眾人和的應答形式,而且加入了樂器伴奏,唱的人還要敲打一種節奏性樂器——節。所採用的調式為清、平、瑟調。由此可見,相和歌有著深厚的民間音樂基礎。它還是魏晉時興盛起來的民間音樂——清商樂的先聲。相和歌的出現,體現了當時的民間音樂及其豐富、數量之龐大,對當時的民歌發展有著積極的作用。

4、秦王破陣兵:唐代宮廷燕樂中的著名歌舞,創作由於初唐時期。公元620年,秦王李世民率軍擊敗叛將劉武周,使得剛建立不久的唐朝轉危為安,人們於是將隋末軍中流傳的一首《破陣樂》填入新詞,在凱旋慶功時演唱,後來又不斷得到加工、改編。無論是在燕樂或是在雅樂的演出中,還是在九、十部樂或是在坐、立部伎的節目中,都有《秦王破陣樂》的存在,其影響遠及印度、日本等國。武則天時期,日本遣唐使曾將《秦王破陣樂》帶回日本。目前日本保存著這首樂曲九種遺譜。這是一首在漢族音調基礎上又「雜有龜茲之聲「的著名作品。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巴洛克音樂考研 的精彩文章:

TAG:巴洛克音樂考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