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明代藩王為何鍾情於古琴?

明代藩王為何鍾情於古琴?

故宮博物院藏明代益王「天風環佩」琴

為何獨「鐘琴」?

——談明代藩王對古琴藝術的貢獻

毛詩睿 呂壯

明代的藩王,雖然錦衣玉食,政治上無所作為,但在文化藝術方面的成就卻較為突出。其中有些藩王,鍾情於古琴藝術,在推動琴學發展方面,成就令人稱道。

「鐘琴」的幾種表現

明代藩王擅長彈琴且留下琴譜者數量極多,朱元璋的第十七子寧獻王朱權就是一個代表。朱權號臞仙,受封為寧王。 《明史》記載他「構精廬一區,鼓琴讀書其間」 。朱權編輯過一部琴譜集—— 《神奇秘譜》 ,他在自序中說所收的64首曲譜都是他以前學過的。朱權還根據每首曲表達的思想感情撰寫了「解題」,由此能看出他的藝術感受力是很高的。

朱權善琴影響了他的子孫。國家圖書館藏有一部明代早期琴譜集《五聲琴譜》 ,作者著錄為懶仙。經學者考證,懶仙就是朱權的孫子朱奠培。天一閣也藏有一部明代琴譜集《浙音釋字琴譜》 ,編刻者姓名不詳,但通過號「希仙」以及尊稱朱權為「祖王」的信息判斷,他也是朱權的一位後裔。懶仙和希仙這二位能夠自撰或者編刻琴譜集,想必也是善琴的了。

除了寧王一脈,其他藩王如徽恭王朱厚爝、保定王朱珵坦、潞王朱常淓也都是在琴史留名的人物。朱厚爝談到自己平時的生活稱: 「予之奉藩事親之暇、讀書吟詠之際,援琴以鼓之,效前人指決,深有樂趣」 ( 《風宣玄品·序》 ) 。 《明史》記載,因為愛琴,他甚至包庇一名斫琴匠人,並與當時的地方官交惡,因而被捕入獄。朱珵坦將自己所彈的三十一曲編成《五音琴譜》 ,刻印流傳。潞王朱常淓編有一部《古音正宗》 ,他「於琴理素心有獲,豈徒宜弦徵協宮商而已哉」 。說明他在彈琴之外,還追求琴理上的收穫。此外,如鄭恭王朱厚烷、鄭藩世子朱載堉、衡藩高唐王朱厚煐等明代藩王,在琴史上的名氣雖不大,但也編有琴譜傳世。

在明代藩王中,還有一些善琴卻已經佚名的藩王。例如明代嘉靖年間北京汪諒金台書林重刊的朱權另一部琴學著作《新刊太音大全集》,卷首稱「河南藩府殿下校正」 。這位失去姓名的河南藩王,既然能夠校正琴譜,琴學素養自然不低。

明代藩王不但擅長彈琴,琴學素養高,而且還大量監製古琴,甚至改進琴的制式。例如著名的明代四王琴,就是由寧、衡、益、潞四藩及其支系藩王參與改進或監製的古琴。相傳朱權制琴無數,目前海內僅存的寧王「飛瀑連珠」琴就是由朱權改「連珠」琴式而來。衡王琴則有衡恭王朱祐楎「清英」 、衡庄王朱厚燆「太古遺音」 、衡藩高唐王朱厚煐「一天秋」琴等。目前,四王琴中益、潞二藩傳世古琴最多。益藩古琴如「韻磐」 「天風環佩」 「玉韻」琴等,多署潢南道人「雅制」 「監製」 ,而「潢南道人」就是益王朱翊鈏別號。朱翊鈏的祖父益恭王朱厚炫號陳南道人,也「善琴,喜斫琴」 ( 《歷代琴人傳》 ) 。現在重慶市博物館還藏有一張「益王琴」 ,龍池內刻有楷書「益藩世孫陳南道人獲古桐材雅制」 。明末制琴最多的當屬潞王朱常淓, 《池北偶談》說他「嘗造琴三千張」 , 《琴史續》說他「風尚高雅,善音律,制琴數百,編字列號,當時民間不可得」 。目前傳世潞王琴也比較多,且均有編號。

達成「琴道乃正」的方式

明代藩王們以實際行動推動了明代琴學的發展。

首先,編纂古琴譜集。目前所見明代古琴譜集,明代藩王所編的佔有相當大的比重,例如:寧獻王朱權《新刊太音大全集》 《神奇秘譜》 《琴阮啟蒙》 ,懶仙《五聲琴譜》 ,徽恭王朱厚爝《風宣玄品》,朱載堉《操縵古樂譜》 《張助琴譜》 《黃獻琴譜》 《蕭鸞琴譜》 ,保定順惠王朱珵坦《五音琴譜》 ,潞王朱常淓《古音正宗》 。這些琴譜對琴學的影響較大,甚至有學者稱之為琴學上的「藩王譜系」 。其中, 《神奇秘譜》是現存最早的古琴譜集,保留了很多唐宋流傳下來的傳統琴曲,最為有名的當屬《廣陵散》。除了《神奇秘譜》外, 《五聲琴譜》也值得稱道,因為它出自懶仙朱奠培的自創。 《五聲琴譜》一共收有五曲,是五音特性自作,並不見於其他譜本,曲名也與其他琴曲名風格迥異。著名琴學家査阜西認為,這是「十五世紀古琴曲創作的一個例子」 。

其次,刻印古琴譜集。藩王們編纂古琴譜集後,往往還將它們刻印出版。關於琴譜的重要性,明代成書的《遵生八箋》曾有過論述: 「琴師之善者,傳琴傳譜。而書譜之法,在琴師亦有訛者,一畫之失,指法即左,以訛傳訛,久不可正,琴調遂失真矣。故琴非譜不傳,譜非真,反失其傳也。 」明代雕版印刷技術的空前進步,令刻書風氣盛行,而藩王能夠靠強大的財力支持,大量刻印琴譜,精校精印,促進了琴曲的流傳。例如寧王藩府刻印的《神奇秘譜》,初刻為大本,點畫不訛,在當時就受到琴家的珍愛。

第三,召集琴家,組織琴學活動。琴人間的雅集活動,是古代琴學傳播的重要途徑,藩王之所以能夠編纂琴譜集,得力於府中聚集了一批會彈琴的文人清客。寧獻王朱權在編纂《神奇秘譜》之前,因感於「琴道泯於世者多矣」 ,召集了五位琴生到自己的府內,讓他們轉益多師,最終「琴道乃正」 。潞王朱常淓纂輯有一部《古音正宗》 ,査阜西判定該譜集內的琴曲多從流行譜本雜湊而成,難以看出明確的師承淵源,可能是來自王府清客所選獻來的材料。說明藩王召集的琴人通過搜集琴曲、互相切磋、去蕪存菁,促進了琴道的歸正和流傳。

「鐘琴」的原因

明代藩王之所以鍾情古琴藝術,流連於琴苑,有著多方面的原因。首先,是為了避免皇帝的猜忌。朱元璋最初分封子弟,目的是為了鞏固皇權,不料剛剛去世,燕王朱棣就發動了「靖難之役」 ,推翻了建文帝的統治。明成祖登基以後,對各地手握重權的藩王防範有加,一再削藩,嚴加控制。他在軍事上嚴加控制的同時,文化以及學術方面卻給予藩王大力的支持和鼓勵,以求用學術文化的熏陶來消弭其政治野心。藩王們失去軍政權力,或寄情詩文音樂,優遊自處,或廣置田宅,貨殖經商。例如朱權封地原在喜峰口外的大寧,兵強馬壯,明成祖剛登基就把他改封到南昌,就近監視。 《明史》記載,他曾受人誣告說誹謗皇帝,此事雖然最後查無實據,不了了之,但朱權卻因此「構精廬一區,鼓琴讀書其間,終成祖世得無患」 。

其次,統治者的推動。明朝統治者在推翻元朝之後,其文化的依託是樹立舊有的漢文化傳統。古琴藝術憑藉在塑造漢文化及其藝術精神過程中的重要地位,成為統治者提倡的對象。明朝幾代皇帝都曾親自參與推廣琴學。例如燕王朱棣在未曾登基的時候,就曾召見並賞賜著名古琴派「徐門浙派」的傳人徐詵。他登基以後,又召見「天下能琴者」三人——四明徐和仲、姑蘇張用軫、松江劉鶴。其中,張用軫還曾負責向太子以及皇子教習古琴。明成祖還命人編撰二十三卷的琴論專書《大明永樂琴書集成》 ,為後世留下了許多珍貴的琴學資料,彌補了琴史研究中資料缺失的遺憾。根據《歷代琴人傳》的統計,成祖之後的多位皇帝都善琴,如宣宗、英宗、憲宗、孝宗等。上有所好,下必效焉,既然皇帝們都弦歌不絕,藩王們自然也就不甘落後了。

第三,古琴在音樂教化中的獨特作用。古琴在中國古代,有著豐厚的文化內涵,它的氣質、性格,與古代文人努力追求的目標相一致。在明代藩王的幾部琴書中,他們都提到了古琴的教化作用。例如朱厚爝《風宣玄品》:「予觀夫琴乃正樂也,聖君賢相高人良士侂此寫孤懷寄憂悒,雖一時之見,風俗之淳漓、人心之美惡,於斯可知,其中和之音足以感天地格鬼神、可以禁邪心養德性。 」懶仙《五聲琴譜》: 「琴之為道大矣,所以宣五音之和,養性情之正,而通神明之德也。 」朱珵坦《五音琴譜》:「琴,古樂也, ……可以宣調情志感格鬼神,重器之中其德至優,故進御君子焉。 」可以說,明代藩王們鍾情古琴,以琴寄託理想,跟古琴能夠修身養性的品質有著極為密切的關係,也符合他們遠離政治以避禍的願景。

歷史證明,分封製造成了一種倒退,多數藩王在封地恃權不法,成為地方上的毒瘤,每年巨額的宗祿和賞賜,也成為國家財政的沉重負擔。但是如上所述,明代藩王對古琴藝術的貢獻還是有可圈可點之處。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藝術報 的精彩文章:

新時代,網路科幻小說何為?

TAG:中國藝術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