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生活方式分析,為什麼中原民族束髮,游牧民族剃髮?

生活方式分析,為什麼中原民族束髮,游牧民族剃髮?

中原民族成年時把頭髮束起來,古人男20歲束髮而冠,女15歲束髮而笄,表示成年。漢族男人將頭髮束在頭頂,女人則會將之梳理成各種漂亮的髮髻。無論男女,都遵守「身體髮膚受之父母」的古訓,不得隨意剪除。與漢族類似,南方的少數民族也都是束髮。

然而,北方的游牧民族如契丹、突厥、回鶻、柔然、高句麗、鮮卑、女真、蒙古等卻喜歡剃髮結辮,傳說與一個部落首領有關。

根據記載,早期游牧民族匈奴人不剃髮,匈奴人和羌人一樣都是「披髮」。傳說南北朝時,鮮卑人是「索頭」髮型,就是編辮子。被鮮卑人統治的游牧民族有個人叫木骨閭,意思是禿頭,早期是鮮卑的騎兵。木骨閭帶領100多人逃離鮮卑,自己建立了一個部落。

由於木骨閭本人是禿頭,所以手下也把中間頭髮剃去,周圍的頭髮編成小辮子。木骨閭的後人建立柔然汗國,民族主要是沒有南下的鮮卑人和東胡、匈奴的殘餘,基本是蒙古語的群體。柔然國統治了整個北方草原,這種剃髮結辮的髮型影響了整個游牧民族。

其實游牧民族剃髮結辮和他們的生活習慣有關。中原民族農耕為主,束髮對生活無太多影響,長發在冬天還能有一定保暖作用。而游牧民族生活與打獵相關,所處環境又及其寒冷,所以剃髮原因有以下幾條:

前髡後辮的方式,便於騎射。束髮額前的劉海會影響視線,在顛簸的馬背上,頭髮一旦散開影響作戰。

頭髮的保暖作用有限,冬季必須要帽子保暖,剃髮方便帶帽子,游牧民族都是頭戴獸皮帽保暖。

游牧民族生活缺水,甚至長年喝奶補充水分,長年不洗澡。剃髮有利於清潔,頭部受傷也容易清理。

民族習慣,為了美觀,游牧民族大婚時,還要專門剪髮、髡髮一次,讓剃禿的地方更加油光閃亮。

很多游牧民族,婦女也有髡髮習俗。

清朝是女真人建立,也是游牧民族髮型。1644年清軍入關時曾頒發「剃髮令」,規定清軍所到之處,無論官民,限十日內盡行剃頭,削髮垂辮,不從者斬。其執行口號是: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

清朝早期髮型是鼠尾巴髮型,中期是豬尾巴髮型,晚期是牛尾巴髮型。直到1912年清朝滅亡,留辮子才成為歷史。

「正月不剃頭,剃頭死舅」的習俗起源於清朝。1644年清朝入關後,要求所有男子剃掉前額的頭髮,在腦後扎一條辮子。

民間為了懷念傳統習慣,約定正月不剃頭,寓意「思舊」,意思是「思念過去的歷史」。但隨著時間的流逝,「思舊」變成了現代的「死舅」。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天地史話 的精彩文章:

堯舜禹禪讓真相被考古揭露,謠言原來與一位聖人有關?
唐朝安史之亂,稱霸世界的阿拉伯帝國,竟然因此土崩瓦解

TAG:天地史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