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怎樣才是科學的養生觀

怎樣才是科學的養生觀

如果你善於觀察,你會發現在我們身邊有很多青年男女或中老年人非常喜歡養生。這本來可以說是一件好事,因為這意味著他們非常注重自己的身體健康,然而他們的養生觀念卻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中醫思維的影響。比如他們通常首先要對自己的「體質」做一個鑒定:體虛還是體實,內寒還是內熱,再根據自己的體質選擇怎麼「進補」,比如體虛的就想辦法補實,內熱的就想辦法清熱等等,這一指導思想集中體現在了對「進補」食材的選擇上,比如對於會讓自己「上火」的蔬菜或水果就特別注意少吃,或者女性在生理期不能吃冷飲、冰淇淋等,產生了非常多的禁忌或講究。

魯迅曾經說過:無論從那裡來的,只要是食物,壯健者大抵就無需思索,承認是吃的東西。惟有衰病的,卻總常想到害胃,傷身,特有許多禁條,許多避忌;還有一大套比較利害而終於不得要領的理由,例如吃固無妨,而不吃尤穩,食之或當有益,然究以不吃為宜云雲之類。但這一類人物總要日見其衰弱的,因為他終日戰戰兢兢,自己先已失了活氣了。(《看鏡有感》)

中國大概是這個世界上對食物的講究、禁忌最多的國家,試問這些來自於中醫思維甚至是民間迷信的「養生宜忌」有道理嗎?這樣的養生觀念靠譜嗎?為了說清楚這個問題,我們首先必須分析一下中醫理論的實質。

中醫理論是建立在元氣論、陰陽學說、五行學說(關於中醫理論性質的辨析可參看文末所附網友總結),巫術,傳說基礎上的大雜燴理論,其中陰陽五行理論缺乏科學實據,只是古人根據一些最基本的自然現象(如水能滅火,火能熔金等)而牽強附會地建立起來的一種樸素的唯物主義世界觀,用它來解釋世界是幼稚,用它來治病救人則是害人。這種樸素的唯物主義世界觀,希臘、古羅馬等古老民族都曾有過類似的理論,它們都可以被劃入傳統醫學的範疇,但是現代科學發展起來以後,其他國家都不再把這些愚昧落後的理論當成科學,只有中國人還奉若至寶,甚至拿來「治病」,結果就是害人。事實上中醫理論是和世界各國傳統醫學理論(比如歐美的四體液說,印度,非洲各國傳統醫學,包括我國少數民族醫學如苗醫藏醫等)一樣的偽科學理論。

如果現在醫院裡的中醫醫生已經進化到靠現代醫學理論治病,他就不是真正的中醫了。如果還要依據傳統中醫理論,他就繞不開《黃帝內經》和《傷寒論》,言必稱經典上怎麼怎麼說,再根據這個給病人開藥,這種屬於學院派中醫,只迷信「至上經典」;不按這些經典理論治病,自創理論甚至胡亂解釋病因,屬於所謂偽中醫,被學院派中醫瞧不起。古人不懂科學、愚昧無知可以理解,沒有人苛求古人,沒有人要求他們懂現代科學,令人覺得可笑的是,現在的人還拿古人因為技術條件所限、沒有科學頭腦時想像出來的陰陽五行理論、元氣論、傷寒論當做治病救人的金科玉律,拿來給人治病,這就是地地道道的草菅人命、吃血饅頭,再怎麼詭辯也沒有用。

中國人太自卑,總是不肯承認自己的古人不懂科學。事實上中國古代只有技術,沒有科學,這裡的科學指的是科學的思維與方法,特別是實證、實驗,可證偽性與可重複性,中國歷代都對事物缺乏一種量化分析與追根究底的精神。像中醫理論這種不具備可證偽性的東西,直接就可以稱其偽科學。真正可證偽的東西,需要拿出可檢測的標準,中醫理論恰恰做不到這一點,比如說肝屬木,木是個什麼概念?為什麼肝就屬於它?有什麼科學依據?無法證偽。所以這套理論幾千年來都是老樣子。這樣的理論,當然不可能得到國際科學界和醫學界的承認,這是世界各國所有傳統醫學共同的命運,中醫理論只是一種像世界所有其他國家一樣由古人臆想出來的偽科學理論而已,比如古希臘有四體液說,這也是一種偽科學理論,西方國家早就知道是偽科學,主流人群也不信了,而中國人還信和四體液說其實是同樣一種樸素唯物世界觀的偽科學理論,而拒絕接受現代科學。

直到建立在分子生物學,細胞生物學,遺傳學,解剖學,病理學,藥理學等學科基礎上的現代醫學理論成熟以後,現代醫學(即中國人口中的西醫)的標準才成為世界公認的標準(中國葯監局也承認和執行)。

比如中藥,就應該參照現代藥物的驗葯標準:大樣本隨機雙盲對照實驗、三期臨床試驗。中醫實踐所能發現的中藥毒性只能是劇烈中毒,但這一點也不是中醫的什麼功勞,普通人就能總結出來。而中醫所謂的驗證了幾千年,卻根本不能科學總結出這些急毒的毒性劑量是多少,作用在什麼部位,毒理學數據等,都是現代科學方法才能檢驗,這就證明中醫本身是草包。還有很多中藥存在慢性毒性,中醫根本就不懂如何驗證,甚至還當作無毒上品拿來給人治病,這不是草包是什麼?所謂驗葯,完全是現代科學技術的事,中醫理論與實踐只能靠邊站。現代藥物做了嚴格的大樣本隨機雙盲對照實驗、三期臨床試驗驗證有效成分和毒副作用,而且寫在說明書里,對患者相當負責,患者知道自己所吃藥物的具體效用和毒副作用。絕大多數中藥則不然,既沒有做過嚴格的三期臨床試驗,毒副作用也不明,說明書上寫著不良反應,禁忌,注意事項三個尚不明確,這在別的國家是絕對不可能通過葯監審核變成藥物的,但是在中國中藥就有這種草菅人命的特權。特別是容易造成患者過敏性休克而死的中藥注射液,更加應該驗明毒副作用,甚至應該全部下架,等驗明了毒副作用再上市,這才是為人民的健康負責。

中醫目前最緊急的任務是驗葯,但是中醫藥從業者越驗葯越會發現除了少數中藥確有療效以外(其實真有效的早就被發現過了,如麻黃鹼,青蒿素,提純變成單品的化學葯了),絕大多數中藥其實都是無效的,那麼中醫越是驗葯,越會更快地成為自己的掘墓人,因此驗葯也不能認真驗,預設結果,造假數據,發國內期刊自娛自樂,都來了,所以現在國內的中藥驗葯研究,多數是在浪費大量的國家科研經費,沒有幾個中醫藥大學的實驗組能嚴格按照大樣本隨機雙盲對照的標準來做。如果真能不憑私心,公正地、實事求是地嚴格按照大樣本隨機雙盲對照的標準來做中藥的驗葯研究,是應該支持的,因為中藥裡面存在大量的尚未被發現的慢性毒副作用,中成藥的三個尚不明確還在草菅人命。

有人可能會說是中醫中藥治好了自己的病——事實上這要麼是這種病本身是一種可以自愈的病,要麼是安慰劑效應,要麼是現代醫學把你治癒得差不多了,你卻以為自己的病沒有好,然後去看中醫,把自己的康復當成了中醫的功勞,卻絕口不提現代醫學的治療一開始對你的痊癒有多麼重要。就好像有些人得了癌症,現代醫學幫他切除了腫瘤,治得差不多好了,然後他就去配點中藥進行所謂「調養」,病好了以後他只感謝中醫,還罵現代醫學不好。另外,任何人不能在沒有可靠證據的前提下先驗地認為存在現代醫學不能治好中醫卻能治好的病。

我們一直在經歷一個推翻自己的過程,那怎麼就沒有勇氣推翻一個已經被驗證是偽科學的中醫理論了呢?再說了,絕大多數情況下是現代科學推翻了古代的謬論或者過去的錯誤認識,而不是反過來。《黃帝內經》等古代書籍是中醫從業者不敢否定的經典,這就註定了它不可能是科學,科學裡面沒有不能推翻的東西,一切看證據。試問有哪本中醫的書敢否定《黃帝內經》?你舉一本出來?即便真有,這本書被中醫界普遍接受嗎?不敢推翻這些實為偽作的所謂「經典」,只敢做點延伸,所謂《醫林改錯》也不過是小修小補甚至越改越錯,而且從古至今有幾個敢於這樣推翻前人結論的人?一雙手都數的過來,這才是中醫理論與實踐固步自封的實質。現代醫學則跟固步自封截然相反,只要有新證據推翻前人結論、數據,不會有人認為不能推翻,而現代醫學,則是千千萬萬的人都在不斷修正、推翻前人結論,相比之下,是現代醫學被淘汰還是中醫被淘汰,不是明擺著的嗎?

新的更準確的現代醫學必然會代替舊的不科學的傳統醫學,同時傳統醫學中極少量的符合現代醫學有效標準的具體療法和藥物是可以吸收進入現代醫學的,但其偽科學的理論應該被拋棄,只不過這個淘汰過程是需要時間的,但傳統醫學終將被現代醫學所淘汰。中醫已經在事實上被現代醫學擊垮了,只能找些邊邊角角「治治」疑難雜症,不久以後估計只能在保健品領域找找存在感了。這個結果的出現並不是因為誰在批評它,或者說在「黑」它,不批評它,它也一樣要滅亡,這是它自己不可逃避的宿命。雖然一部分中醫學者們在做努力,但是這套陰陽五行的理論,是怎麼都融入不到現代醫學裡的,他們最多能夠提取出部分確實有效的治療經驗,融入到現代醫學裡面去,用現代科學來解釋它並規範它。——這可能是中醫的最終結局。

所謂「養生」應該是指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比如不抽煙,少喝酒,飲食葷素搭配均衡,少吃紅肉多吃白肉,少吃煎炸腌制食品,少喝或不喝碳酸飲料,減少飽和脂肪酸攝入,而盡量選擇攝入不飽和脂肪酸,適量補充微量元素與維生素,適量運動與鍛煉,按時起居,以輕鬆愉快的心態生活——一點都不複雜。

中醫理論裡面雖然可能有碰巧說對的地方,有一定的生活經驗在其中,但我們應該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將其中正確的經驗融入到現代醫學中去,摒棄中醫理論中那些沒有任何科學依據的做法,不要輕信那些打著養生旗號的保健品廣告,更不能去相信那些「養生大師」、「養生教母」一類江湖騙子的忽悠,這才是一種理性的「養生」態度。

2018.7.4

附錄:

中醫的理論基礎是元氣論、陰陽學說和五行學說。

氣被當成是萬物的本原,人作為萬物之一也是由氣聚集而成,「氣者,人之根本也。」(《難經·八難》)。氣維持著生命活動的全過程,「人之有生,全賴此氣。」(《類經·攝生》)。任何事物、任何變化都可以說成是氣的形成、變化的結果,「氣始而生化,氣散而有形,氣布而蕃育,氣終而象變,其致一也。」(《素問·五常政大論》)它似乎組成了一切事物,但是又不像基本粒子那樣具有實在的物質基礎,只是一個玄之又玄的模糊而抽象的概念。利用它似乎能夠解釋萬事萬物,然而實際上又等於什麼也沒有解釋。

陰陽同樣是個抽象的概念,「陰陽者,有名而無形。」(《靈樞·陰陽系日月》)它也是無所不在的,任何事物都可以分成陰陽,而陰或陽之中又可再分出陰陽,可以一直劃分下去,「陰陽者,數之可十,推之可百,數之可千,推之可萬,萬之大,不可勝數,然其要一也。」(《素問·陰陽離合論》)但是什麼是陰,什麼是陽,卻無明確的標準。內臟中,六腑因為傳化物而不藏被劃為陽,五臟則因為藏精氣而不泄被劃為陰,都是主觀的劃分。而本來屬於陰的五臟中,又能分出了陰陽,在胸腔的心、肺被劃為陽,在腹腔的脾、肝、腎被劃為陰,也還是主觀的劃分。至於一個臟器還能再分陰陽,什麼心陰、心陽,腎陰、腎陽,如何設定的,更是難以說清了。陰陽相互對立制約,然而又互根互用,相互依存,它們之間始終處於此消彼長的運動變化中,又能相互轉化,「陰勝則陽病,陽勝則陰病。陽勝則熱,陰勝則寒。」(《素問·陰陽應象大論》)「陽虛則外寒,陰虛則內熱。」(《素問·調經論》)「重陰必陽,重陽必陰。」(《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既然萬物都可以隨意劃分陰陽,而陰與陽之間又可以存在任何關係,這樣的學說當然能夠解釋一切事物及其變化,然而實際上還是等於什麼也沒有解釋。

五行的相生相剋最初來源於對木、火、土、金、水五者屬性的觀察,木生火(木頭能燃燒)、火生土(變成灰燼)、土生金(礦石能冶金)、金生水(金屬能熔化成液體)、水生木(水分促進樹木的生長);木克土(樹木能破土而出)、土克水(土能抵擋水)、水克火(水能滅火)、火克金(火能熔化金屬)、金克木(金屬器械能伐木)。這種觀察當然是非常原始、粗陋的,根本經不起推敲(水銀屬金還是屬水?很多金屬和非金屬元素都能夠燃燒,豈非金生火、土生火?)。把宇宙萬物的變化全都歸為這五者的相生相剋,就更為牽強附會了,例如,為了能與五行對應,硬把四季改成了五季(加了一個「長夏」),而五色(青、赤、黃、白、黑)也與現代三原色的說法不符合。在人體中,與五行相對應的有五臟(肝、心、脾、肺、腎)、五腑(膽、小腸、胃、大腸、膀胱)、五官(目、舌、口、鼻、耳)、五體(筋、脈、肉、皮、骨)、五志(怒、喜、思、悲、恐)、五液(淚、汗、涎、涕、唾)、五聲(呼、笑、歌、哭、呻)。為了湊成五個,中醫本來說的六腑只好捨去一個(三焦),七情也只好捨去兩個(憂、驚)。即使湊成了五個,要與五行相配,也是隨意指定的。例如,為什麼肝屬木?說是「肝之性喜舒展而主升,故歸於木。」(《中醫學(第五版)》,鄭守曾主編,人民衛生出版社,2000年,p.37)但是肝何以有這樣的性情呢?又是因為它屬於木:「木性曲直,枝葉條達,具有向上、向外、生長、舒展的特性;肝屬於木,其稟性也喜條達舒暢,惡抑鬱遏制,所以說肝主疏泄。」(《中醫學(第五版)》,鄭守曾主編,人民衛生出版社,2000年,p.39)這不成了典型的循環論證嗎?要在這些牽強附會的歸屬中說清楚其相生相剋的關係,就更難辦了,於是必須做出變通,五行的相生相剋關係不是固定的,任何一行都受到其他四行的不同影響,任何一行又可以不同的方式影響其他四行,相剋關係能夠發生轉變,相生相剋變成相對的了,例如金能生水,水亦能助金,土生金,金亦能助土。除了相生相剋,還有相乘相侮:一方過強或一方過虛,過度的克變成了乘,反方向的克變成了侮。這樣一來,五臟、五腑……的各種關係的可能組合都能在相生相剋相乘相侮中找到對應關係,似乎什麼都能解釋了,然而實際上還是等於什麼也沒有解釋。

可見,所謂的氣、陰陽、五行都是非常模糊、抽象的概念,並非客觀具體的事物或現象,無法界定和證明。然而,它們又是無所不在,時刻發生變化,並囊括了各種可能的關係,它無所不能,無所不包,可以根據需要對一切事物和現象做出解釋,可以用於診斷、醫治任何已知和未知的疾病,因此在中醫中沒有未明之病、不治之症,如果醫生沒有把病治好,也只是他的醫術不高明,或你命該如此(所謂「治病不治命」),而不是中醫理論本身的問題。這種理論體系實際上既無法檢驗,也無法否證,不可能是科學學說,而只能是哲學或玄學學說。

因此中醫作為一個辯證的玄學系統,表面上盡善盡美,總體上無法加以否證(不排除對特例的否證),也就缺乏自我改善的能力,只能靠外來的力量揚棄。如果不是現代科學,我們大概還在相信中醫的許多謬說。所以兩千年前中醫是這個水平,兩千年後還是這個水平。從前中醫對破傷風、癆病、水腫、哮喘、梅毒等等束手無策,死人無數,現在依然是束手無策,全靠現代醫學來治,而現代醫學從前也治不了的、一般的疾病,在中醫手裡也成了疑難病症,各執一詞,爭辯不休。

現代醫學研究跟別的實驗科學並沒有什麼不同,遵循的也是「觀察-建立模型-預測-驗證」這一套方法。相反的,中醫著作中卻充滿了無法檢驗的預測。比如歷代中醫家都斷言夜半受孕,生子必壽且富貴,怎麼檢驗?孫思邈斷言:「但能御十二女而不復施瀉者,令人不老,有美色。若御九十三女而自固者,年萬歲矣。」(《房內補益》)又怎麼個檢驗?只是一套美麗的空想。

科學的檢驗必須是客觀的,遵循實證和理性的原則,盡量避免主觀的偏差。但是中醫卻強調主觀的「心法」,非理性的「頓悟」,早期著作稱為「慧然獨悟」、「昭然獨明」,晚期著作則大談「禪悟」、「心悟」(《中醫學(第五版)》,鄭守曾主編,人民衛生出版社,2000年,p.20),這顯然是玄學的方法,而不是科學的方法。現在甚至有人聲稱中醫理論完全是依據「內證實驗」而創造出來的。據說,這種「內證實驗」必須是通過自身修鍊,具備了「內視反觀」的特異功能才能做,有了這種「內視反觀」的能力,就能把經絡穴位、五臟六腑、血氣運行等等看得清清楚楚(劉力紅《思考中醫——對自然與生命的時間解讀》,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3年12月版,pp.14-16)。這更完全是神秘主義的說辭了。

正是為了保證檢驗的客觀性,所以科學方法特彆強調可重複性和可測量性。而中醫恰恰相反,它特彆強調的是不可重複性和不可測量性。上述的「心法」、「頓悟」、「內視反觀」等等就純粹是個人的主觀體驗,當然是不可獨立地重複和測量的。在醫療實踐中,中醫強調因時、因地、因人制宜,又強調一切都處於恆動之中,實際上避免了可重複性的檢驗。中醫的可測量性同樣很成問題。精氣、陰陽、五行本來就都是一些抽象的概念,無法測量。臟器該是可以測量的吧,但是六腑中的「三焦」卻是「有名而無形」,無法測量了。後世的中醫家為了避免中醫對五臟六腑的功能描述與解剖生理學不符的尷尬,聲稱五臟六腑都只是抽象符號,更是讓所有臟器都變得無法測量了。除了過分抽象,中醫可測量性差的另一個原因,是大量地使用模糊的描述和比喻。例如對脈象的描述,稱革脈如按鼓皮、澀脈如輕刀刮竹、滑脈如盤走珠、弦脈如按琴弦、緊脈如牽繩轉索等等,只是訴諸於醫生的主觀感受和想像,不同的醫生可以有不同的判斷,根本無法做客觀的測量。這種模糊性,有利於隨意解釋,也為理論的失敗準備了退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求真者 的精彩文章:

TAG:求真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