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榮譽與待遇脫鉤,更能激發人才活力!

榮譽與待遇脫鉤,更能激發人才活力!

近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深化項目評審、人才評價、機構評估改革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基於充分激發科研人員的積極性創造性這一核心訴求,為科研項目評審、人才評價、機構評估「三評」環節的深化改革指明了方向。關於科技人才評價方式改革,《意見》特別提出要堅持正確的價值導向,不把人才榮譽性稱號作為承擔各類國家科技計劃項目、獲得國家科技獎勵、職稱評定、崗位聘用、薪酬待遇確定的限制性條件,不簡單以學術頭銜、人才稱號確定薪酬待遇、配置學術資源。

在整個「三評」改革方案之中,這一原則性的陳述雖然不那麼顯眼,但是,對現有科研體制有所了解的人們都會懂得,這看似細微的改革動議恰恰撓到了現有科研體制一個關鍵性的「癢處」。

長期以來,在科研領域,學術頭銜、人才稱號早已不僅僅是一種榮譽,而是一種自帶光環的特殊資本。一個「人才」一旦擁有了這樣的資本,不僅各種物質利益蜂擁而至,往往很快也會「升華」為各種學術資源聚合的中心——薪酬待遇提升,科研經費增加,項目申請與課題評審順利。諸如此類,好處多多。

當然,正常情況下,各種學術頭銜、人才稱號的獲得者也不是「浪得虛名」——頭銜或稱號正是對其既有科研能力與業績的一種肯定。但是,有一個問題必須正視:一個人在某段時間、某個或某些項目上表現出了值得激賞的學術水準,並不意味著這種水準能夠一直持續下去。與此同時,各種學術頭銜、人才稱號一經獲得,往往輕易不會被「剝奪」,相當一部分頭銜或稱號是終身制的。由此,一種尷尬的局面便成為科研領域的某種常態——一個曾經的科研能人,由於種種原因已經不再擁有足夠的科研能力,卻因為頭上頂著各種學術頭銜或人才稱號而被「呵護」,一如既往地享有「高超」的薪酬待遇,一如既往地「虹吸」著稀缺的學術資源。

在這個過程中,不少學術頭銜或人才稱號因被過分「高看」而喪失了應有的榮譽性本質,自覺不自覺地蛻變為某種利益聚合與固化機制。對科研而言,這種蛻變無疑是一種嚴重的傷害。這不僅會腐蝕頭銜稱號擁有者應有的科研進取心,更會令科研能人產生惰性,也會導致科研領域的「圈子化」——在這個「圈子」里,學術標準很容易因為「人身依附」而喪失應有的權威性。這樣一來,科研領域的不少「後來者」要麼急於追逐各種頭銜或稱號,要麼忙著躋身於某個「圈子」,潛心做科研搞創新似乎成了「不務正業」。

也正因為如此,這些年來,廢除學術頭銜終身制、人才稱號「去利益化」之類的呼聲一直就沒有停止過。為學術頭銜、人才稱號加上的必要「時限」,最大限度地壓縮各種學術頭銜、人才稱號的數量,並以對科研項目、科研成果「一事一議」切斷榮譽稱號與世俗利益的不正當勾連,是科研體制改革的當務之急。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評論員 王學鈞)

齊魯壹點客戶端版權稿件,未經許可不得擅自轉載,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齊魯壹點 的精彩文章:

球太假?是您輸錢了吧!
三年在校園足球上投了6.48億,這力度大不大?

TAG:齊魯壹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