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清代詩人潘高《秦淮曉渡》化句唐代張繼《楓橋夜泊》

清代詩人潘高《秦淮曉渡》化句唐代張繼《楓橋夜泊》

潘高是清代詩人,受教於錢謙益,有《南村詩稿》,其五言詩口碑頗佳,王士禎在《漁洋詩話》中稱讚其「清真古淡」。

潘高這首詩如出畫工之筆,讀之令人深感置身畫圖中。詩人從撐舟秦淮,觀景體物,怡然陶醉於秦淮景色,進而以心接物,借物暢神,真正是詩中有畫。

秦淮曉渡

中國古代山水畫家善將自然之美熔化於意境之中,以求達到「物我合一」的審美境界,這一創作原則與山水詩藝術表現方法十分仿像。

詩人與畫家一樣,他們感覺到山川之美,從主觀感受或情緒出發,接觸並描繪自然,將主觀感受移入審美對象。潘高的這首詩就是註腳。

秦淮河夜景

「潮長波平岸,烏啼月滿街」,寫夜色已深,萬籟俱寂,一隻小舟漾在秦淮水中。詩人獨坐舟中,久未成眠,撫舷凝神,頓入幽靜。當此之際,潮水涌動,拍打河岸,陣陣聲響,劃破夜空。岸上林中,時而發出幾聲烏啼,月光皎潔灑落街衢。這就是作者勾勒出的美景畫面。

「潮長波平岸」,是實寫眼見目睹,是真實之景。「烏啼月滿街」則是虛擬之景,是詩人想像之詞。

唐代詩人張繼《楓橋夜泊》詩有「月落烏啼霜滿天」句,潘詩此句即由張繼詩化出。

張繼《楓橋夜泊》詩意之境

這兩句詩也是一幅畫,可見的是秦淮夜色,「烏啼」和「滿街」則是畫外之畫,也恰是「無畫處」的「妙境」所在。

「一聲孤棹響,殘夢落清淮」,又構成一幅畫圖:天色將明,河灣處划出一舟,似隱似現,若出若沒。一聲孤棹,詩人驚覺,手撐船舷,半起半卧。

「殘夢落清淮」的「落」字告訴讀者,詩人的殘夢是被「一聲孤棹」所驚醒的。

潘高此詩以動襯靜,又化靜為動,有畫中之態,傳詩外之意,通過造形,僅僅20個字即包含了十分豐富的內容和深厚的底蘊,其流動的韻律表現了作者內心的情感體驗,呈現出平趣淡遠的風格。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元谷聽雨閣 的精彩文章:

《紅樓夢》解讀難點:夢幻託言紅塵事,真假有無費疑猜
「姥姥」與「外婆」哪個是方言?嚴格說起來都是方言

TAG:元谷聽雨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