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移植術後,胚胎在宮腔里會不會跑來跑去呢?

移植術後,胚胎在宮腔里會不會跑來跑去呢?

關於胚胎移植的位置,有兩種說法:

一是盡量不要接觸到宮底,要與宮底保持一定距離。因為離宮底過近,會刺激子宮蠕動波加劇,不利於胚胎著床。

另一種說法是,宮底是最佳移植位置。宮底部內膜表達了多種重要的與胚胎種植相關的因子,並且內膜蠕動程度較低、供血豐富,因此移植時,胚胎越靠近宮底,妊娠幾率越大。

一個要「保持距離」,一個要「盡量接近」——兩種說法豈不是矛盾?

其實,兩種說法都沒有問題。只是針對的對象不同。

胚胎而言,越靠近宮底越好(不過要避免接近輸卵管口,否則會增加宮外孕幾率),更容易著床;

移植導管內芯而言,則盡量不要接近宮底,以避免產生不良刺激。

再翻出2017年ASRM的胚胎移植指南來看看,上面推薦的「胚胎移植位置為子宮中上段」,針對的對象確實是「導管頂端」。

從「導管頂端」開始,胚胎又是如何到達「宮底」的呢?

GIF

移植手術時,我們可以發現,胚胎被推出內管後的瞬間,移動的距離,很多時候是不可預測的。有的時候(稍微)用力一推,胚胎仍然滯留在管口;有的時候緩慢推動,胚胎卻「倏」地一下飛出老遠。

並且,胚胎被培養液包裹,又被氣體包裹,在宮腔內是屬於氣液包裹的流體,會一直靜止不動么?被推出內管後,胚胎會不會,從子宮中段「爬」到宮底?已經飛到宮底的胚胎,會不會又被「推」到子宮下段呢?

GIF

上圖顯示的情形是移植術後30分鐘內發生的胚胎遷移情況。可以看到,胚胎先向下移動,甚至快移出了宮頸內口,然後在宮頸朝向宮底的蠕動波的作用下,最終移動到了接近宮底部。當然這是非常少見的一種情況,但至少可以說明,胚胎從移植管內心中被推出後,可不是老老實實地待在原地,而是隨著子宮肌肉、內膜的蠕動,而「隨波逐流」的。

胚胎在宮腔中實際的運動軌跡是怎樣的呢?沒人能真正說的明白。可以設計一次虛假的移植,僅僅將培養液+空氣移植入宮腔,然後在超聲下觀察氣泡的運動軌跡,但這隻能是模擬,不能完全代表胚胎的運動。而在真正的針對患者的胚胎移植術後,又不太可能對其子宮持續超聲探查30分鐘,甚至1個小時,這是不符合倫理道德的。

退而求其次,我們只能在幾個特定的時點,比如胚胎推出當時、1分鐘後、5分鐘後、30分鐘後、1個小時後行超聲檢查,以判斷胚胎(氣泡)到達了哪個位置。為什麼不在1天後、3天後做超聲?那時候氣泡都完全消失了,胚胎位置也就無從判斷了。

上圖所示即是胚胎在矢狀面、橫斷面上,不同時點的位移,以此可以計算出在三維空間上的移動距離。

從現有研究來看,不管是從移植後30分鐘觀察,還是移植後60分鐘觀察,在被推出移植管後,胚胎都更傾向於朝著宮底移動。以最近期2016年的一項前瞻性研究數據為例,有76.4%的胚胎最終朝著宮底移動,12.4%的胚胎朝著宮頸移動,只有11.2%的胚胎仍然停留在原位。

分析一下理論其實還蠻奇怪的。曾經有一種理論認為,胚胎的「氣液混合」狀態,應該被氣泡的上升作用帶動,最終遷移到「更高」一些的地方。那麼是不是前位子宮,胚胎更容易到達宮底;而後位子宮,胚胎更容易滯留呢?

還有很多人認為,子宮內膜的蠕動波是單向的,就像宮縮,從宮底朝向宮頸,胚胎會受到向下的作用力。但這又怎麼解釋絕大部分的胚胎都是朝著宮底移動的呢?

上面的動態圖中展示了胚胎移動的軌跡,我們可以清楚的看的內膜從宮頸朝向宮底的蠕動作用。那麼,內膜的蠕動方向究竟有多少種呢?是否與子宮位置有關?或者與黃體支持下的孕激素作用有關?亦或者,在促排卵情況、高雌激素水平下,蠕動方向、強度又有何改變呢?

既然移植手術都已經結束了,胚胎還在不斷移動。那究竟是胚胎推出移植管時的位置更重要,還是胚胎移動後的位置更重要呢?

稍微想想,應該也是最後的位置更重要,畢竟跑累了,也就停下來,留在了這塊土地上。

移植當時的胚胎位置,不管遠近,似乎對妊娠結局沒有多大影響;而60分鐘後的位置,離宮底越近,妊娠結局可能會更好。

另一方面,從移動的方向上來看,也是如此。朝著宮底移動的,妊娠結局比朝著宮頸移動的,要好很多。

該怎樣控制胚胎的移動方向、以及最終停留的位置呢?前面提過,助手將胚胎推出移植管時,胚胎飛出去的方向、距離,絕大部分情況下,只能「聽天由命」。此後的胚胎移動,大部分跟子宮內膜的蠕動有關,至於內膜怎麼蠕動,能不能調控,是否需要宮縮抑製劑?這些就是另一個話題了。

One More Question

大多數研究是針對D3卵裂期胚胎進行、或者D3+D5混合進行的。囊胚與卵裂期胚胎相比,移動軌跡是否一樣?——至少體積上要大很多。

囊胚著床相對時間提前,移動的位置關鍵性如何?

GIF

最後的最後,布丁還是提醒一下部分不明真相的群眾們:

「胚胎會移動啊!那移植術後是不是應該多躺一躺?」

已經有非常多的研究證實了,移植後胚胎的位置變化,與是否卧床休息無關。也已經有非常多的研究證實了,並且在各大移植指南中推薦,移植後不建議卧床休息。所以,移植手術後,放心的去正常生活吧。

參考文獻:

Cenksoy, P?nar Ozcan., F?c?c?oglu, Cem., Yesiladali, Mert., Akcin, Oya Alagoz., Kaspar, Cigdem.. (2014). The importance of the length of uterine cavity, the position of the tip of the inner catheter and the distance between the fundal endometrial surface and the air bubbles as determinants of the pregnancy rate in IVF cycles., Eur. J. Obstet. Gynecol. Reprod. Biol., 172, 46-50.

Practice Committee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Reproductive Medicine. (2017). Performing the embryo transfer: a guideline. Fertility & Sterility,107(4), 882-896.

Saravelos, Sotirios H., Wong, Alice Wai Yee., Chan, Carol Pui Shan., Kong, Grace Wing Shan., Cheung, Lai Ping., Chung, Cathy Hoi Sze.,...Li, Tin-Chiu. (2016). Assessment of the embryo flash position and migration with 3D ultrasound within 60 min of embryo transfer., Hum. Reprod., 31(3), 591-6.

Tiras, B., Korucuoglu, U., Polat, M., Saltik, A., Zeyneloglu, H. B., & Yarali, H. (2012). Effect of air bubble localization after transfer on embryo transfer outcomes. European Journal of Obstetrics & Gynecology & Reproductive Biology, 164(1), 52-54.

Zhu, L., Xiao, L., Che, H. S., Li, Y. P., & Liao, J. T. (2014). Uterine peristalsis exerts control over fluid migration after mock embryo transfer. Human Reproduction, 29(2), 279-285.

如果你喜歡本文,請分享到朋友圈,想要獲得更多信息,請關注我。

「布丁醫學社區」

ART與你相伴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布丁醫學社區 的精彩文章:

TAG:布丁醫學社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