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從一座城市讀懂一支軍隊的「制勝密碼」

從一座城市讀懂一支軍隊的「制勝密碼」

夜幕下的陳毅市長雕像。中國軍網記者李景璇 攝

1993年9月,一座高大的鑄銅雕像在繁華的上海外灘南京東路路口樹立起來。在高樓鱗次之間,這座銅像顯得格外莊重、氣度非凡。

一晃25年過去了。這座銅像以及因他而命名的廣場,早已成為了上海的重要標誌。很多遊客在逛完外灘後,習慣在這座銅像下駐足停留一會,然後再去往一街之隔的南京路。

這座銅像的主人公,就是曾經率領人民解放軍第三野戰軍十萬將士進駐「十里洋場」舊上海,並擔任解放後新上海第一任市長的陳毅元帥。

一座銅像,承載著一個城市對自己老市長的懷念。而這種情感如果要細細說起來,卻又似乎沒那麼簡單……

武警上海總隊執勤第四支隊三大隊十中隊官兵整齊行進在中共一大會址門外。 王 亮攝

(一)

2018年6月9日,上海城市規劃展示館「城市之心——南京東路街區的百年變遷」展覽開幕。這個展覽以上海南京東路街區的百年變遷為主線,從歷史傳承、人文精神、地域特色等不同視角,全景式展現這條老街區的百年滄桑。

在街區的歷史風情部分,有一個版塊的色調卻特別鮮亮,它就是「武警上海總隊執勤第四支隊三大隊十中隊」。

一支部隊,因何能成為上海老弄堂里的一道歲月風景?

弄堂,是老上海特有的城市特色。它與這座城市結伴而生,又相濡以沫。近代以來,多少傳奇故事,多少名人大家,都在弄堂里留下了深深的印記。可以說,弄堂濃縮著上海的前世今生。

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地——興業路76號「一大」會址,同樣坐落在一個普普通通的弄堂里。這裡每天遊人如織,僅去年一年就接待觀眾83萬餘人次。很多人慕名而來,只為親身感受一下那段風雨磅礴的歲月,實地觸摸一下中國共產黨勃勃跳躍的初心。

穿行在「一大」會址紀念館內,你會看到穿著橄欖綠、戴著紅肩章的武警戰士在為遊客講解。他們不是紀念館的專職講解員,卻已風雨無阻地堅持了19年。他們就是上文中提到的十中隊官兵。

前幾天,十中隊的退伍老兵、曾在「一大」會址義務講解3年多的徐少楠又一次回到了這個熟悉的地方。這次回來,一是要看看自己帶過的兩個「徒弟」李海港和徐鵬昊,悄悄檢查檢查他們的解說水平;二是聽說「一大」會址近期要面向社會招義務講解員,自己也想回來「重新上崗」。

經過安檢門,隨著熙熙攘攘的隊伍,徐少楠很快就找到在第一版塊前,穿著一身筆挺軍裝、筆直站立著的「徒弟」李海港。在人群中,徐少楠開始靜靜地聽著他的講解。

武警上海總隊執勤四支隊十中隊退伍戰士、「金牌」講解員徐少楠在服役期間為參觀者講解「一大」會址光榮歷史。 沙煜博攝

依舊是感情充沛,依舊如行雲流水。看著還有不到3個月就要退伍的李海港,徐少楠內心挺有感觸。他與李海港、徐鵬昊一樣,都是地方大學生入伍。不同的是,他在服役滿兩年後,因捨不得脫掉軍裝而選擇轉改了士官。去年退伍後,應聘到上海一家信息科技公司,當上了總經理助理。現在,兩位「徒弟」和他當年一樣,即將面臨新的抉擇。

前段時間,李海港在電話里告訴他,自己想服完兩年兵役後回到大學繼續完成學業,儘早實現遠航夢。而本來就是「學霸」的徐鵬昊則選擇報考軍校,這兩天正在玩命複習。

想著兩個「徒弟」可能很快就要相繼離開,自己又很可能再度「上崗」,徐少楠既有不舍,但更多的還是欣慰。從軍5年,從曾經的一名武警戰士,到現在的新上海人,他因這座營盤而愛上這座城市,又因這份愛而在這座城市紮根發芽。

作為以「南京路上學八連」而聞名的一支連隊,每個月20號,十中隊官兵都會在南京路上展開「便民服務日」活動。徐少楠一下連就分到了中隊的「雷鋒班」。

有一次,他剛給一位老大爺修完鞋,老人不到5分鐘就找了回來。雖然聽不大懂老人濃重的上海話,但能聽得出來老人是嫌他修得不好。正巧那一天自己心情不好,徐少楠有些不耐煩,就低著頭不說話。看到這個情景,班長趕了過來,把老人扶到旁邊,一邊耐心地勸慰老人,一邊拿起工具重新修補起來。

活動結束後,班長與徐少楠有這樣一番對話——

班長:「那位老大爺,你之前見過沒有?」

徐少楠:「好像前幾次也來修過鞋。」

班長:「那雙鞋,你之前見過沒?」

徐少楠:「好像每次都是那雙鞋,而且每次補的也是鞋尖的開口。」

班長:「這就對了。你想想看,老人們趕個大早過來排隊讓我們補鞋子,只是為了圖省錢嗎?他們缺補鞋的那點錢嗎?他們是想和我們多聊聊天,增進增進感情啊。老人們平時在家很孤獨,我們為他們服務,更多的是一種情感的寄託,一種親情的陪伴。」

上海是一個老齡人口比例較高的城市。根據2017年的統計數據,上海60歲以上的老年人已經達到483.6萬人,佔到上海城市人口的33.2%。有學者甚至開玩笑說,上海將成為全球「最老」的城市。

當下,在這樣一座城市,「陪伴」可能是最溫暖的告白,也是最珍貴的需要……

(二)

1963年4月,國防部為八連命名「南京路上好八連」。同年5月5日,命名大會在上海舉行。許世友上將代表國防部向八連授旗。資料圖

1982年5月,一支享譽全國的解放軍連隊從上海南京路悄悄撤防。而接防的正是解放上海時同屬第三野戰軍27軍,後來根據任務需要轉隸武警的十支隊。

這是一支跟隨陳毅、粟裕等三野首長解放並進駐大上海,受到毛主席寫詩稱讚的連隊。從1959年7月23日《解放日報》刊髮長篇通訊《南京路上好八連》到1963年8月1日毛主席揮毫寫下《八連頌》,好八連影響了幾代中國人。

他們在駐防南京路的33年時間裡,始終堅守「拒腐蝕,永不沾」的崇高理想信念,交出了子弟兵進城「趕考」的完美答卷。離開南京路這個光榮的營盤,好八連與這個城市的故事卻仍在不斷上演。

1992年南京路改造時,協大祥綢布店要改建成現代化的綜合性商廈。聞訊後,八連主動找到相關單位,要求到施工一線參加義務勞動。那時,正值上海的梅雨季節,官兵們冒雨奮戰。由於工地距八連駐地較遠,施工單位為官兵們在工地附近的旅社包了幾間客房。

一天忙下來,疲憊的戰士們抱著鐵鍬,挨著牆根就睡著了。旅社經理幾次要他們進屋裡休息,可戰士們誰也不肯進去。當時在場的一位地方領導動情地說:「上海解放時,我還是一個小姑娘,親眼見過解放軍為了不打擾市民,露宿街頭。想不到現在我又看見了當年的情景。」

1988年9月,即將竣工的新錦江大酒店承擔了當年11月上海國際動畫電影節的接待任務。這是新中國第一次舉辦國際競賽型的電影節,可謂意義重大。但當時酒店裡的建築垃圾還沒有清理,客房布置也尚未就緒。接到上級緊急馳援的命令後,八連官兵火速趕往酒店,承擔下了清理樓面的任務。

大樓是全封閉的。清理垃圾時,整個樓層泥沙飛揚,灰塵瀰漫,官兵們雖然戴著口罩,但根本不管用,口鼻中嗆滿了灰塵。大樓只有兩部工作電梯,為了不影響施工進度,他們就扛著裝滿垃圾的麻袋從40多層的高樓上踩著樓梯走下去。在最後幫助清理客房時,房間中的高檔生活用品也沒有遺失、損壞一件。

時至今日,作為上海最豪華的現代化賓館之一,新錦江大酒店一直將「八連精神」看作是自己的企業精神加以堅持和提倡。

改革開放以來,八連官兵先後參加了東方明珠廣播電視塔、浦東國際機場、世博園場館等上海市重點工程建設。正如一位親歷上海城市建設的集團老總所說,「我們大廈澆灌的是鋼筋水泥和沙石,見證的卻是『好八連』艱苦奮鬥、堅如磐石的精神」。

「南京路上好八連」雕像。資料圖。

2009年,上海解放60周年,當時很多市民們都在討論如何慶祝這個日子。最終,大家決定在外灘繁華地段豎起一座「南京路上好八連」雕塑。經過3年的緊張籌備,在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85周年紀念日當天落成揭幕,安放在了「五卅運動紀念碑」附近的下沉式廣場。值得一提的是,「好八連」雕塑建設所需資金650萬元,全部是由企業和市民自願贊助的。

「好八連」雕像離「陳毅市長」雕像,直線距離不過數公里。作為第三野戰軍司令員兼政治委員,陳毅與這支部隊一起進駐大上海;作為上海市長,陳毅又讓上海人民深深地愛上了這支部隊。「好八連」雕像濃縮著人民軍隊與這個城市血肉相融、心意相通的特殊情緣。從清晨到夜晚,雕像彷彿都在凝望著這座他們深深眷戀的城市,見證著這座城市點點滴滴的變化。這目光,似乎依然能讓人想起60多年前,他們踏上這片土地的激動和憧憬……

(三)

舊時的上海,被譽為「東方巴黎」。解放戰爭中規模最大的一次城市攻堅戰,就在這裡打響。

1979年5月29日,為紀念上海解放30周年,曾任三野27軍軍長的聶鳳智在《解放軍報》上發表了一篇回憶文章《戰爭史上的罕見的奇蹟》。在這篇8000餘字的長稿中,老將軍詳細追憶了解放上海的前前後後。其中,他特別提到了戰役發起前的一個細節:

「在向上海市區發起總攻前,陳老總還親自給我打來電話說:『聶鳳智嗎?你們馬上就要攻打市區了,一定要軍政全勝,一定要把人民的損失減少到最低限度,這是上海啊,曉得嗎?毛主席等中央首長看著你們啦!』」

陳毅司令員的這番話,既是戰前叮囑,更是殷切期望。

在戰役發起前,三野明確指令,在上海市區戰鬥中,只准使用輕武器作戰,一律禁止使用火炮和炸藥。然而,部隊在強攻蘇州河上的外白渡橋、四川路橋、西藏路橋時,北岸高樓上的敵人布置起交叉火力網,嚴密封鎖了前進道路。因為沒有炮火支援,許多官兵獻出了寶貴生命,整個蘇州河也被血水染紅了。

在危急關頭,聶鳳智等27軍指揮員,一方面親赴戰場一線了解戰況,研究部署新的作戰方案;一方面深入到官兵中間,講明利害、帶頭做好思想工作。

勝利的天平最終倒向了這支不懼犧牲又善於戰鬥的部隊。27軍的另一支部隊在上海地下黨的幫助下,終於找到了撕開敵軍蘇州河防線的突破口。

1949年5月27日,上海全市宣告解放。國民黨號稱銅牆鐵壁、要堅守6個月的城市,不但沒有被打爛打癱,而且僅耗費半個月時間就回到了人民的懷抱。這背後,三野付出了傷亡3萬餘名指戰員的代價,其中7000多位英雄更是犧牲在了勝利的前夕。

這是在舊政權心臟地帶取得的一場全勝之戰。不僅在軍事上打敗了敵人,而且將一個完整的大都市交回到人民的手中,創造了人類戰爭史上的一個奇蹟。

打上海,三野打出了一個戰爭奇觀;進上海,三野同樣進得蕩氣迴腸。

上海解放後,三野指戰員為不驚擾市民,合衣抱槍露宿在上海街頭。資料圖。

曾有這樣一副黑白照片:在黃梅雨沖洗過的老上海街道旁,一列頭戴軍帽、衣不解帶的戰士齊刷刷地躺在陰冷潮濕的水泥地上悄然入眠。在他們的背後,步槍有序地靠牆倚放,只有一挺機槍在熟睡的戰士懷中緊緊地抱著,彷彿還保持著戰鬥的姿態。

這張照片記錄了三野部隊進入上海之後,為了不驚擾市民,戰士們在濛濛細雨之中和衣抱槍、有序睡卧在馬路兩側的真實場景。

這種力量帶給世界的震撼是永恆的。很多年後,美國著名的中國問題專家鮑大可認為,這張照片是「紅色中國的第一張『上海公報』」。如果非要給這張「上海公報」配上一段文字,那麼新華社隨軍記者艾煊的這段報道則有異曲同工之妙:「戰爭給人們創造了一種特殊的生活式樣……今天,戰士們甜蜜地躺在馬路上做短暫的休息,大家在躺下時,都輕聲地笑道:『呱呱叫,平得很,就是涼一點。』慈祥的老太太,熱情的青年學生,商店的老闆、店員,都誠懇地請求戰士們到他們的房子里去休息一下。可是戰士婉謝了,他們不願擅入民宅,他們不願在這一小事上,開了麻煩群眾的先例,開了違反人民軍隊傳統的先例。」

就連當時的美國合眾社也不得不承認,「中共軍隊軍紀優良,行止有節,禮貌周到……雖然有許多大廈是大開著,可以用來做軍營,而中共軍隊仍睡在人行道上……」

歷史上,有哪支軍隊能夠在浴血奮戰之後與民無擾、秋毫無犯,在奪取城池之後不入民宅、席地而眠?又有哪支軍隊不僅在戰場上打敗敵人還能在輿論場上完勝對手?只有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軍隊。

而要真正讀懂這支勝利之師的「制勝密碼」,歷史的時針還要往回撥……

(四)

1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舊世界轟然倒下,一個新生的人民政權即將拔地而起。

整整一個月前,中共中央從西柏坡出發,啟程前往古都北平。在路上,毛澤東與周恩來曾有一段關於「進京趕考」的著名對話。28年的櫛風沐雨,戰火硝煙尚未褪盡,新的大考已經迫在眉睫。

擺在黨面前的考題,同樣也是擺在這支軍隊面前的考題。

此前不久,在中央召開的一次會議上,陳毅被任命為華東局第三書記、上海解放後的市長。曙光在前,陳毅在參與組織渡江作戰方略的同時,已開始謀划上海城市重建的藍圖。

4月20日夜,解放軍百萬大軍開始橫渡長江,追殲殘敵。

5月,在江蘇小城丹陽,華東局召開了接管上海會議。陳毅看著台下即將奔赴上海執行接管任務的幹部,激動地說:「同志們,我們就要進城了!」

這宛如一聲進軍的號角,拉開了人民軍隊從巍巍井岡走向「十里洋場」的歷史趕考。這其中的考題,考驗著共產黨人的智慧和定力,也考驗著人民軍隊的筋骨和底色。

在會上,討論入城政策和入城紀律時,陳毅重點強調了兩條:一是市區作戰不許用重武器,二是部隊入城後一律不得進入民宅。

對於「不入民宅」這一條,有幹部提出:遇到下雨、有病號怎麼辦?陳毅堅持說:「這一條一定要無條件執行,說不入民宅,就是不準入,天王老子也不行!這是我們人民解放軍送給上海人民的『見面禮』!」

入城三大公約十項守則。資料圖

陳毅司令員的堅持並非空穴來風。當年參加過接管上海工作的三野幹部范征夫回憶說,在渡江戰役發起前,三野根據中央的指示精神,就曾頒布過《入城三大公約十項守則》,並將軍隊進城「不入民宅」列入其中。遍查浩瀚的文獻史籍,此舉堪稱開創歷史先河。為此,毛澤東主席在來電上批複——

「很好,很好,很好,很好!」

一個「很好」重複了4遍,足見領袖對這支軍隊的高度認可,其中飽含著深深的感情。黨的旗幟指向哪裡,人民軍隊便揮旌而至,戰勝一切困難,奪取完全勝利。這已成為人民軍隊成長史上的一條鐵律!

歷史不會忘記,1929年8月,年輕的陳毅曾經帶著紅四軍思想和建設上的困頓迷茫,奔赴當時黨中央所在地上海,尋求解決之道。兩個月時間裡,在周恩來等同志的指導幫助下,他執筆完成了中央的「九月來信」,也成就了自己思想上的一次浴火重生。

幾個月後的福建上杭,根據「九月來信」的精神,紅四軍召開了人民軍隊建軍史上具有決定性意義的古田會議。在《古田會議》決議的開篇中就深刻地指出,紅軍是一個執行革命的政治任務的武裝集團,除了打仗消滅敵人的軍事力量之外,還要擔負宣傳群眾、組織群眾、武裝群眾、幫助群眾建立革命政權以至於建立共產黨的組織等項重大任務。

1929年12月,根據中共中央「九月來信」的精神,紅四軍第九次黨的代表大會在福建上杭古田村召開。圖為油畫《古田會議》。資料圖

這是歷史重筆寫就的時代巨篇。自此,黨有了最為堅強的力量,人民有了最可信賴的臂膀。

物轉星移,初心不變。在「一大」會址,曾有一個感動上海的故事被久久傳誦。

有一位名叫劉慧的高位癱瘓姑娘,從小就有個心愿:到家附近的「一大」會址紀念館看一看。但因怕給別人添麻煩,她一直將這個願望深深地埋藏在心底。

2009年7月1日,當得知紀念館有武警戰士講解員義務講解後,劉慧終於鼓足勇氣,讓家人帶她來到了這裡。由於紀念館的輪椅數量有限,當天負責講解的十中隊戰士程飛便主動提出背著她參觀。為了讓劉慧把展板上的每張歷史圖片都看得更清楚些,程飛一邊盡量弓著腰,一邊耐心地進行講解。

2個小時的參觀結束後,看著汗水濕透衣背的程飛,劉慧感動地說:「今天我不僅在一大會址看到了黨的昨天,還從武警戰士身上看到了黨的今天和明天。」

一座城市的記憶濃縮著歷史,深深印刻著人民軍隊為人民服務的不變宗旨與本色。回顧中國共產黨在上海興業路76號舉起革命旗幟開始,到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時代,人民軍隊在黨的領導下,無論是在戰爭年代還是在和平年代,都一樣高擎勝利大旗,永葆本色不變。「人民」二字重千鈞,「人民」二字熠熠生輝,「人民」二字正是這支「勝利之師」刻寫在自己名字中的「制勝密碼」。

軍報記者微信發布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解放軍報融媒體 的精彩文章:

乘車射擊:路面凸凹不平,如何做到車動人動槍不動
11年後,孟祥斌女兒致父親:從「恨透了」到理解你,我長大了

TAG:解放軍報融媒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