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皇帝坐穩江山後問道士:我還能活多久?道士:中秋不晴就快辦後事

皇帝坐穩江山後問道士:我還能活多久?道士:中秋不晴就快辦後事

宋朝的歷史上有一件懸案至今沒有確切的答案,那就是宋太祖趙匡胤的突然離世,公元976年,宋太祖虛歲剛滿五十,有一天晚上,趙匡胤和弟弟趙光義喝酒,趙匡胤突然發出一聲很莫名其妙的呼喊聲,然後就這麼死去,翻看《宋史》對趙匡胤的死描寫地合情合理,更是搬出了「金匱預盟」來解釋宋太宗趙光義的登基,然而宋太祖的死還是留下了太多的疑點,在民間更是有太多離奇古怪的傳聞。

《湘山野錄》是北宋僧人文瑩走訪民間收錄宋朝歷史的一本野史,雖說野史可信度不大,但有一些事野史反而來得比較真,這本書不僅提出了關於宋太祖之一的種種疑惑,更是收錄關於太祖趙匡胤的一件奇聞,開寶九年(公元976年),宋太祖趙匡胤想起自己一生坎坷的經歷,心中是感慨萬分,當上皇帝後總是會留念美好的生活,於是趙匡胤就帶著趙普出宮尋找江湖術士推算前程。

在趙普的帶領下,趙匡胤走到了一個道館,裡面有一個從峨眉過來的道士,趙普找到了這位道士,伸出手問這名道士:「先生幫我算一算我還有多少壽命呢?」峨眉道士看了趙匡胤的手相,算了算後說:「今年的八月十五中秋節如果夜晴,那就可以延長十二年的壽命,但如果夜裡烏雲密布,那就趕快準備後事吧」,趙匡胤一聽很生氣,準備將道士給帶走降罪 ,還好趙普連忙攔住。回宮之後趙匡胤便漸漸將這事給忘了。

那年中秋節的夜裡,開封果然烏雲密布,趙匡胤和大臣賞月時很不盡心,等了一晚上也沒看到半個月亮,趙匡胤想起道士說的話心裡不免有些涼意,但想想自己身體還健康,或許只是道士胡說罷了,再說了自己死不死和天氣有什麼關係呢?很快他就將這件事拋在腦後。

公元976年農曆十月二十日,天大寒,趙匡胤為了暖身子也為了敘舊,召喚了趙光義一起來喝酒,兄弟兩人一直喝到了半夜,在《宋史》的記載中,趙匡胤對弟弟趙光義的感情非常深,都說他們兩肝膽相照,趙匡胤還經常對身邊人說:我的弟弟和普通人是不一樣的,他龍行虎步,威風凜凜,將來一定會是太平天子,還經常謙虛地稱自己不如弟弟,可這種描述可信度並不大,因為《宋史》被修撰多次,這很可能是趙光義後來讓人加上去的。

總之當天夜裡,兩哥弟喝到深夜,兩人都醉了,但是按照宮廷規矩,趙光義是沒有資格留在皇帝身邊過夜的,可那天晚上趙光義卻堅持廝守在皇帝的身邊,在燈光的映射下,兩人觥籌交錯的影子映在窗子上,到了下半夜,趙匡胤突然發出莫名其妙的呼喊聲,緊接著就傳出了他的死訊。

《宋史》對趙匡胤的死記載得非常潦草,只寫到「癸丑夕,帝崩於萬歲殿,年五十......」,短短几句話概括,完全沒有記載趙匡胤是如何去世的,趙光義一繼位,第一件事就是親自主持修撰《太祖實錄》,並先後三次修改了其中的內容,為了證明自己登基的合法合理性,在《太祖實錄》中突然冒出了一個神秘的「金匱預盟」,講的是趙匡胤和趙光義的生母杜太后臨終前讓趙普寫下遺囑,也就是這份「金匱預盟」。

這份「遺書」的內容核心是「兄終弟及」,也就是說趙匡胤死後應當將皇位傳給趙光義,趙光義死後將皇位傳給趙廷美,杜太后認為後周之所以滅亡就是因為皇帝太年幼,為了重蹈覆轍就留下了「金匱預盟」,然而這邏輯是不通的,因為杜太后去世的時間是961年,那會趙匡胤才35歲,趙光義23歲,趙匡胤的兩兒子德昭和德芳分別是11歲和3歲,如果不出意外,等到趙匡胤病逝時,兩兒子都已經成年,符合「長君」的要求,那麼杜太后這種說法實在太不合理。

更不合理的地方是這麼重要的文件第一次修撰《宋史》時竟然沒有提到,而是等到趙光義登基了五年後,經過趙普的密奏才公佈於世,所以這種說法只是糊弄糊弄外人,而當這份「金匱預盟」出世之後,趙光義很快就將弟弟趙廷美給逼上絕路,一貶再貶,最終抑鬱而終,趙匡胤的大兒子趙德昭也在30歲時被逼自殺,二子德芳23歲時暴病身亡,由此很容易猜測,所謂的「金匱預盟」只是趙光義用來解釋自己登基的合理性,因為編造了這麼一個謊言就得將它給圓了,為了防止皇位傳給外人只好殺了弟弟和侄子。

因此可見,趙匡胤的死和趙光義絕對有很大的關係,當時民間流傳的野史固然不能全信,可卻對此案增添了神秘感,或許趙匡胤還真的遇到過高人,可按術士之言,命運亦是已經註定,難以改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曉雨歷史觀 的精彩文章:

張學良髮妻死前留下八字遺言:念起來字字戳心,最終卻沒能滿足
關於哈佛大學的兩大謊言,多年來我們都被騙了,特別是最後一個

TAG:曉雨歷史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