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是哪個民族的文化服飾?給你 5 秒,能想到嗎?

是哪個民族的文化服飾?給你 5 秒,能想到嗎?

中國有五十六個民族,每當各民族齊聚一堂時,你是否會發現只有漢族沒有自己的民族服飾,只能穿西裝或是所謂的唐裝。

是真的沒有嗎?

不,它只是暫時與我們告別了。

《二十四史·輿服志》記載:「若稽往古,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蓋取諸乾坤;服牛乘馬,引重致遠,蓋取諸大壯。冕服車輿之制,其來尚矣。」故後人知漢服始於皇帝堯舜,備於夏商周,各朝皆以繼承發展漢衣冠為國家大事。然而從清軍入關削髮易服,到近代向西方學習剪辮易服,使得我們忘記了這些衣冠。但是,這些衣冠不應該被遺忘,從黃帝制衣裳開始,都以服飾為思想、禮儀的載體,即使在清代下令民眾改穿滿清服飾,但皇帝卻也會穿上它,令畫師作畫,和現在的我們追趕潮流一樣。為什麼這些衣冠能傳承千載受人喜愛,因為它承載著民族千年的文明歷史,積澱著一個民族的思想、禮儀、文化,象徵著這個民族對於幸福美好生活的嚮往。中國也因而被譽為衣冠上國、禮儀之邦。

《左傳》有云:「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章服之美,謂之華。」漢服作為漢民族的傳統服飾,早已與華夏這個國家密不可分。從上古直至明末,它承載了一個民族幾千年的深厚積澱。不論是先秦時期的漢官威儀、魏晉六朝的褒衣薄帶,還是漢唐的絢爛大氣,雖然風格各異,但是基本特徵不變——交領、右衽、系帶、隱扣……這些特點明顯區別去其他民族服飾,形成獨具漢族特色的一個獨立的服飾體系,在歷史的進程中,不斷的影響了周邊民族的文化,構建了由我們主導的萬國來朝的時尚文明圈。但是令人傷感的是,我們的文化逐漸湮滅於歷史長河中,而曾經那些臣服於華夏、受華夏文明影響的周邊國家,卻保留了華夏衣冠最完整的孑遺。日本的和服,被稱為「吳服」「唐衣」,蓋因是從唐代吳地傳來,而韓服則是脫胎於明制衣冠,尤其是女裝,傳承自襦裙。所謂唐在日本,明在韓國,不無諷刺。

而今幸好,開始有一些人意識到衣冠於我們,於這個國家,從來都不是一件小事。

自2003年王樂天第一次穿漢服上街,昭示著漢服復興運動的開始。這是一次自發性的以漢服為載體,復興傳統文化為目標的文化復興運動。「華夏復興,衣冠先行」「文化復興,衣禮先行,始於衣冠,達於博遠」。各種口號的提出,各種不同的主張,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注意起漢民族古老的衣冠,同時也多了一個為了漢服復興而不斷努力的群體——同袍。在漢服發展的十幾年來,我們從無人知曉,到如今華服日的誕生,無不令每一位同袍興奮,但與此同時,也發現了很多問題,我們穿上了衣裳,但我們還沒有撿起文化。穿衣作秀的人比比皆是,潛心研究理論的人確是少有。

15 年過去了,如今的漢服復興,我們更應該把精力放在復興和傳承中華文化上,在傳統節日中,在日常生活中,重習華夏禮儀,深研傳統文化,將文化回歸於我們生活的點點滴滴。把三皇五帝到明,一針一線勾勒出絢麗的漢服華章,由我們接過針線,彌補斷章,續寫未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Taguage發現引擎 的精彩文章:

TAG:Taguage發現引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