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中國哪個省的人最有錢,人均存款最多?

中國哪個省的人最有錢,人均存款最多?

生死有命,富貴在天。財富多寡除了天命外,與當地的發展也息息相關。目前國內富有的省份都分布在沿海,第一梯隊為北上廣深,第二梯隊為山東、江蘇、浙江等。如果細分比較的話,不同的指標也會有不同的結果。

1、高凈值人群,廣東無敵

高凈值人群意味著可投資資產非常多,在這方面,最早開放對外貿易、接觸海洋商業文明的廣東當之無愧成為「土豪大省」。

根據招行和貝恩的報告,截至2016年末,5個東部省份(廣東、上海、北京、江蘇、浙江)的高凈值人數率先突破10萬人,其中位居第一的廣東省早在2006年,高凈值人數就已超過了2萬人。

《2017中國高凈值人群數據分析報告》數據顯示,廣東成為高凈值人群最多的省份,聚集了全國9.7%的高凈值人群,上海則以8.8%的佔比位居第二,北京以8%屈居第三。

廣東自古就是中國最早接觸海洋文明的地區,而海洋文明本身就是商業文明。到近代後,得益於趕上沿海改革開放快車,以及沿海特區的定位、以及現有人口資源的聚集,個人認為在未來幾年這個排名都不會有太大變化。

有趣的是,這些的高凈值人群的學歷並沒有我們想像得高,本科與高中學歷佔6成以上。因為歷史原因,儘管他們文化不多,但他們卻有著當代年輕人少有的吃苦精神。

2、上海人均可支配收入全國領跑

國家統計局公布的2017年我國各地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數據排名,上海當之無愧領跑全國。2017年全國各地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排名有10個省市超過平均水準,分別是:上海市、北京是、浙江省、天津市、江蘇省、廣東省、福建省、遼寧省、山東省、內蒙古。

上海與廣東都坐擁長三角、珠三角都市圈,華東和華南地區都分別受到上海與廣東的經濟輻射,但是在產業和教育方面,上海似乎更勝一籌。上海被定位成國際金融中心,對日韓和歐美的優勢來者不拒。而且在上海周圍,有全國實力領先的二線城市蘇州、無錫、南京、杭州等,它們都具有全面的城市功能。在教育方面,復旦、上交、同濟等院校在全國領先,且發展迅速。得益於眾多優勢和轄域面積小,上海的富裕水平比廣東更加平均。

3、民營企業浙江第一

去年8月,2017年中國民營企業500強榜單正式發布,浙江比第二名江蘇的上榜企業多出一半,高達120家,佔全國的1/4。

細看近幾年的民企500強排名,江浙地區一直遙遙領先。從營業收入總額看,浙、蘇、粵三省入圍民企的營業總額占所有500強民企的比重均超過17%,三者相加佔總榜的半壁江山。排名第5的北京佔比只有5.33%。

眾所周知,浙江是中國民營經濟最發達的區域,所以浙江藏富於民。而省會杭州,自京杭運河挖通後,古代中國的經濟中心就從西安逐步轉移到杭州。甚至在之後的一千多年,杭州都是中國最重要的經濟中心之一。

而浙商是中國對時代最敏感的商人。如今,杭州又再次成功轉型第三產業互聯網經濟,成為當之無愧的中國互聯網之城。只能說強者恆強的馬太效應太牛逼了。

4、人均GDP,深圳一騎紅塵

2017年深圳市人均GDP達18.31萬元,按2017年平均匯率折算為2.71萬美元。而在2016年,深圳依然是領跑全國。

1979年,深圳建市時GDP還不足2億,到了2017年,GDP已高達2.2萬億元,猛增了1.1萬倍。要知道,同一時期內,中國經濟也才增長了約200倍。

今天的深圳,GDP僅次於上海和北京,位列全國第三。在高新技術發展關鍵指標之—的PCT(專利合作協定)國際專利申請上,深圳以一城之力佔據中國的半壁江山(2017年佔全國的43%),同時僅次於東京位列全球第二。而以上的一切,正是因為人才的聚集,才創造了令全國都望塵莫及的人均GDP。

但深圳人才是多,但都不是本地出來的。在教育方面,深圳的確過於落後。好在深圳已經意識到,並決心要迅速補全短板。到2025年,深圳高校將達到20所左右,全日制在校生約20萬人。深圳已經與超過半數的985高校和6所香港高校簽署合作辦學協議,如中國科學院大學、上海交通大學、中國人民大學等,其引進力度之大和建設速度之快令人瞠目結舌。

說了這麼多,無論哪裡的人錢多,都要投資理財。這些有錢人依然是把財富增值是放在首位,其次是財富保值和品質生活,最後是子女教育和財富傳承。細分的話,全球資產配置的富人群體更注重財富保值、風險隔離以及股權,而家族企業群體更注重財富傳承和移民等。

如果你覺得文章很棒,對你有幫助,可以關注作者的微信公眾號:小白讀財經(ID:xiaobaiducaijing),訂閱更多的優質原創推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小白讀財經 的精彩文章:

2018年下半年,為什麼有人說買房很難賣房更難?
一個家庭擁有700萬的資產屬於什麼水平?

TAG:小白讀財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