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最有希望挽救明朝的三個人才 兩個被皇帝殺了 另一個被罷官

最有希望挽救明朝的三個人才 兩個被皇帝殺了 另一個被罷官

武俠小說是成人的童話,中國武俠小說有金古梁溫四大家,其中又以金庸的小說最為大氣,將主人角的傳奇經歷融入歷史之中,構思精巧,幾乎到了以假亂真的地步,按現在的時髦點的說話,金庸寫的是歷史架空小說。事實上金庸不僅有家學淵源,自己本身也是歷史愛好者,學習和掌握了不少史料。

金庸除了寫小說以外,也有其他著作,《袁宗煥評傳》是他寫的第一篇歷史評傳,附在他經典小說《碧血劍》之後。對於這篇評傳,網上批評的意見很多,認為金庸雜帶私貨,過於美化袁崇煥,將其塑造成一個悲劇的民族英雄。對於這個爭論,我們按下不表,在這篇文章中確實能看到不少金庸對於明朝歷史的總結與反思。

在《袁崇煥評傳》中,金庸提到最有可能挽救明朝命運的人有三個,分別是熊廷弼、孫承宗和袁崇煥,明末抗清先後有三名將:熊廷弼、孫承宗、袁崇煥,「本來明末皇帝的運氣不壞,作八股文考中進士的文人之中居然出現了三個軍事專家」,可惜的是,這三人中「明朝皇帝罷斥了一個,殺掉了另外兩個」。

這個觀點並不是金庸的原創或者獨創,是明末以來很多學者的觀點,「明自用兵以來,督師者如熊廷弼、袁崇煥、孫承宗輩,皆以蓋世之才,能稱其職;而諸將委身許國,效死不屈者亦前後相望。」明朝並不缺乏精兵良將,也不缺乏運籌帷幄的統帥,只是他們都沒能得到善用,「廷弼可殺,承宗可罷,鎮遼無人,滿軍自乘間而入。明之禍,滿洲之福也。」明朝滅亡固然有天災的原因,但擅殺棟樑,自毀長城則屬於人禍的範疇。

在熊、孫、袁三人之中,屬孫承宗的地位最高,歷史評價也最好。這位死後謚號「文忠」的帝師,原本只是一介書生,文壇領袖,偶爾還教一個喜歡木工的皇帝。後來明朝在遼東的戰事中,被後金軍隊打得節節敗退,這位書生也只是領起了兵,並且一手修建了關寧錦防線,收復失地四百餘里。

最為驚訝的是,孫老師修建的這條防線到明朝滅亡都沒有被人突破。如果孫承宗能夠一直主持邊務,後金的勢力被壓縮,明朝騰出手來收拾起義軍,理清內政,滅亡的格局或許改變。可惜的是孫承宗因為得罪魏忠賢一夥不得已辭官回鄉,以至功虧一簣。

熊廷弼並不出名,但他其實是明末第一個文人出身的遼東軍事專家。薩爾滸之戰後,明軍畏後金鐵騎如虎,關外之地大多被遺棄,後金軍隊隨時可以攻擊山海關入侵明朝腹地。在這種危急情況下,熊廷弼被派到遼東收拾殘局。

雖然熊廷弼是第一次上戰場,可絲毫不亂,他穩紮穩打,採取防禦之策,招撫難民,練兵守城,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穩定住了局勢。可這時候,明朝最令人討厭的一幫人出現了,那就是言官,他們看到熊廷弼立功,心生嫉妒之意,於是便找各種理由攻擊他,雖然明熹宗知道熊廷弼守城有功,但無奈言官們攻擊太狠,無法保全,只好將其暫時去職,以待將來起用。

熊廷弼去職後,重新找人接替了他的職務,可惜不到一年,遼東大部失守,重回亂局,熊廷弼只得重新復職回到遼東。可沒等局勢穩定下來,熊廷弼又與遼東經略王化貞在戰略上發生了矛盾。熊廷弼應該堅守為上,逐步擴張,可王化貞卻主張主動出擊。因為當時的首輔葉向高是王化貞的座師,很偏向王化貞,於是採取他的建言出兵,結果遭遇了廣寧慘敗。熊廷弼因此被判死刑,傳首九邊。

最後一人則是袁崇煥了,要說對袁崇煥的評價爭論最為激烈,有人認為他是雄才大略,忠烈武棱,以蓋世之才,能稱其職,是有希望挽救明朝於將傾的奇才。但因為行事作風的問題,袁崇煥也飽受詬病,擅殺毛文龍更成為他不可辯駁的污點。不過不容質疑的是,袁宗煥寧遠大捷、寧錦大捷的功勞不容抹滅,至於賣國投降清朝這種罪名則更是子虛烏有。

明朝的滅亡是多因素綜合而成的結果,大量白銀外流,財政緊張是主因,但遼東作為大明朝的心腹之患,困擾數十年一直未能解決。假使上述三人能夠長鎮遼東,以他們的才智,可能會別有一番作為。奈何明朝內部黨爭嚴重,此三人很大程度都因此被殺被罷斥,只能說有心殺賊,無力回天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涯讀涯史 的精彩文章:

朱元璋一道荒唐詔書 引起百姓瘋狂嘲諷 演變成一句口頭禪流傳至今
牙人是什麼職業 朱元璋為何如此討厭 甚至直接下令禁止?

TAG:涯讀涯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