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獨特的地方技術發明,值得一看!

獨特的地方技術發明,值得一看!

偃師的科技民俗(一)

偃師地處豫西洛陽盆地東緣,地跨北緯34°29′11″至34°48′與東徑112°29′11″至112°59′之間,氣候溫暖,物產豐富,周武王伐紂回師途中在此「息偃戎師」,故名偃師。這裡歷來是皇家築城建都之處,先後有夏、商、東周、東漢、曹魏、西晉、北魏等七個朝代的都城遺址,在數百年內曾是中原乃至中國的政治、文化中心。這都為偃師奠定了豐厚的科技底蘊。

偃師人民歷來注重文化教育,重視科技發明,中國第一所東漢國立大學—— —「太學」,就在偃師境內;著名天文學家張衡發明的世界第一架渾天儀、地動儀就設在偃師境內東漢靈台遺址上;偃師紙庄村有古代造紙術作坊,是東漢時蔡倫造紙的原始之地。偃師人民在生產勞動和生活實踐中善於思維,勤於總結,積累了豐富的預測天氣、科學種植、民間算術、發明製造等民俗科技知識,為指導和發展本地工農業生產和人民生活提供了科學依據。

一、獨特的地方技術發明

(一)東漢的渾天儀、地動儀

偃師市東大郊村(東漢國立大學所在地)西側的朱圪&崗上,有東漢靈台(天文台)遺址。長期主管靈台的是中國傑出的天文學家張衡。他43歲時即公元115年(東漢安帝年間)擔任了太史令(相當現在國家天文台台長之職)。任職期間孜孜不倦地鑽研,不怕腐儒們的諷刺、譏笑,也不追求高官厚祿,一心撲在科學事業上,數十年如一日,終於創造出兩項科學奇蹟:一是精製出世界上第一架量度黃赤道進退數具體的方法、準確觀察日月星辰運行情況的渾天儀;二是世界上第一架預測地震的「侯風地動儀」。公元133至137年,洛陽一帶發生地震,地動儀均有顯示,與實際方向「契合無異」。張衡的地震儀比歐洲人搞出的地震儀早1700多年。他的渾天儀在世界天文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

(二)李村下庄宋氏通背拳

宋氏通背拳是由偃師李村下庄人宋天祥先生在清末民初年間吸收別人的拳術優點創立的,他是名揚陝西、甘肅一帶的著名鏢師,在全國武術界也享有盛名,當時但凡插上「神拳宋天祥」鏢旗的商隊,幾乎無人敢犯。1961年,宋天祥年逾古稀,就把由他創始的「宋氏通背拳」秘傳給他7歲的孫子宋鐵龍,宋鐵龍秘密練功40多年沒人知曉。2004年,國家體育總局拍攝《中華武術功夫大賽》時,由一位武術前輩提議,經有關部門尋找宋氏傳人,才在河南偃師李村發現「宋氏通背拳」正宗唯一傳人宋鐵龍。

宋鐵龍剛一出山,就名聲大振,他具有掌劈6塊實力磚,二指斷磚,鋼錐頭頂倒立等絕技,號稱「河南鐵拳」。2005年5月,在中國武術華夏壯元爭霸賽中獲武術套路、刀法、槍法、鞭法、功力5項冠軍,並獲最高榮譽「金腰帶」獎。在僅僅一年多時間裡就獲得12枚比賽金牌,並擊敗了日本、法國、泰國等國拳擊高手。

(三)劉應祥的三犁九耙、淺、深、淺整地法

每年收秋後,淺梨滅茬,先用不帶犁面的川地犁犁一遍、

耙三遍、平兩遍,然後再深犁一尺、耙三遍、平兩遍,種地前,再用不帶犁面的川地犁犁一遍、平兩遍,此整地法可使小麥冬前苗足、苗齊、苗勻、苗粗、苗壯,為冬前小麥分櫱多、形成高產群體創造了良好條件,為小麥豐收打下了基礎。

(四)偃師市楊傳鑫燒傷專科—— —油浸療法治療燒燙傷

楊傳鑫從醫40餘年,把畢生精力都投入醫學事業中,特別在燒傷治療方面潛心研究、孜孜以求,將傳統醫學和現代醫學有機結合起來,博採眾長,大膽創新,獨避蹊徑,總結出一整套科學的創面治療新方法—— —油浸療法。不要求嚴格的滅菌條件,特別適用於自然環境下治療燒、燙傷,他自行研製的「燒凍擦抑菌膏、燒傷抑菌劑」使用簡單、方便、無痛苦、不感染、療程短、費用低,深二度傷、愈後不留疤,淺三度傷不植皮,愈後也極少留疤,克服了烤電使組織細胞乾燥、脫水、壞死、瘡面加深、愈後易留疤之缺點,患者極易接受,深受群眾信賴,被洛陽市委、市政府譽為傳統名牌產品,並載入《洛陽名牌》產品第一卷,他的名聲和他創辦的由市衛生局批准的唯一的燒傷專科—— —偃師楊傳鑫燒傷專科,被先後載入《洛陽醫療指南》、《中原當代民間名醫》、《中國醫學薈萃—— —疑難雜症求醫指南》、《中國專家大辭典》等書中。

(五)山化鄉東屯村張燦的磚斗子、瓦札子

磚斗子、瓦札子是傳統的製做磚、瓦的模具。山化鄉東屯村的張燦做的磚斗子、瓦札子馳名千里之外,青海、寧夏等地的磚瓦工匠特意跑兩千里來偃師買磚斗子、瓦札子。其中瓦模型曾獲得1951年河南省洛陽經濟區土產交流展大會二等獎。張燦的瓦札、磚斗從選料到製作都嚴格把住質量關。其瓦札的優點是:繩穿中心過,筋老易傷,栽兒要根根接骨,健出貨多,牢記中板外損事,門柱易外不易里,閘胎圓門拱三分,橫加壓力門不吸,外有出水房不漏,內除痛囊多做活。張燦磚斗的優點是:「四角除囊多裝泥,稍頭整、斗不齊,出斗細聽有風聲、立三卧五平二十。」這些名牌產品不論新中國成立前後,都強盛不衰,影響波及後代,令人崇敬。但隨著社會的發展而消失,退出了歷史舞台。

(六)無篙行船法

平時渡船全靠船工用篙一下一下撐著行走。在漲水季節,篙短水深,篙探不住河底怎麼辦?偃師的船工發明了「無篙行船法」,就是在橫渡河流時,船本順激流往下流,這時船工把鐵錨沿著橫截激流的方向奮力拋向前方,當鐵錨著地吃住勁兒時,船在激流中和系在鐵錨尾上的鐵索的共同作用下,形成一個新的合力,就使渡船以鐵錨著地點為圓心。

(七)城關寺庄銀條

偃師城關鎮寺庄銀條的種植最早可以追溯到商代,已有3000多年的種植史。銀條為一年生菊科蔬菜,春種冬收,生長期達10個月之久。寺庄銀條潔白光亮、質地緻密、節長味甘、清脆爽口,具有消膩利口、解酒清神、和胃舒肝、增進食慾等功能。據現代科學測定:銀條富含酚類、維生素C、粗蛋白、礦物質、氨基酸、有機酸等物質,對軟化血管、降低血脂、改善血液循環,具有獨特的療效,完全符合綠色食品的各項標準。因其基本不含糖分,故是老年心腦血管疾病和糖尿病患者很好的保健食品。特色蔬菜銀條示範基地位於偃師城關鎮,以東寺庄、西寺庄村為中心,輻射周邊高庄、許庄、齊莊、北窯等十個行政村,種植面積3000多畝,涉及農戶400多戶。經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批准,偃師銀條獲得原產地域保護標識認證。

(八)偃單8號玉米新品種

偃單8號是偃師市農科所近二年選育出的新品種,株高250公分至270公分,生產期95天,適宜密度3500株/畝,小區產量畝產700公斤以上,有抗病、抗倒伏性強之特點。

(九)偃師四號小麥新品種

偃師四號小麥是偃師農科站在河南農科院引進「7020」的基礎上經系統選育而成,1976年,定名「偃師四號」,1975年,經鑒定試驗畝產1045斤,1978年,列為省高肥組試驗推廣,1980年,獲河南人民政府科技成果二等獎,授證書、獎金1000元。

(十)豫麥18小麥新品種

豫麥18小麥新品種是偃師豫西農作物品種展覽中心主任徐才智經多年潛心試驗,於1978年試驗成功。通過國家審定,畝產超千斤,具有抗病、抗倒伏、早熟特點。後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十一)偃師水煎包

像做餃子一樣,先把肉餡或素餡調味盤好,然後用發好的麵粉,切成相當於2至3個餃子的小劑,拍片把餡包好。待平底大圓煎包鍋燒熱後,加小許清油,隨即將包好的包子口朝下擺在鍋中,馬上添上半馬瓢很稀的面水,蓋上鍋蓋大火燒開10分鐘左右進行蒸煮,打開鍋蓋看面水基本煮干時,順包子間隙加少許清油,蓋上蓋,改小火進行油煎,等包子底變成金黃色時,即可起鍋。包子經過蒸、煮、煎工藝處理,吃起來里軟、外焦、香嫩可口,老少皆宜。(這屬偃師地方特色小吃)。

來源:偃師民俗志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河洛風土 的精彩文章:

人生儀禮民俗之喪葬儀禮

TAG:河洛風土 |